●何超
雖然媒體頻頻曝光違規保健品和受騙上當案例,社區加強宣傳科普,家人不斷提醒,但收效甚微。也許我們該換個角度,從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角度看看保健品對老人意味著什么?
老人們最大的心愿,恐怕就是保持健康、延緩衰老了。希望不遭受痛苦,不拖累子女,能有精力、體力享受天倫之樂。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睡眠時間開始縮短,體力逐漸下降,身邊的親朋好友生病、住院或離世,死亡和病痛變得越來越近。徹底離開工作崗位后,閑暇時間越來越多,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去感受身體的感覺,思考自己的未來。怎么能盡量延長壽命,提升生活質量,自然成為關心的重點,談話的重心。很多老年人把養生當做生活中的重點內容來關注,一旦遇到符合需求的保健品,非常容易做出下單的決定。并且,在反復購買、重復使用中,他們逐漸養成并固化了定期服用保健品的習慣。習慣一經固化,對老年人來說就很難改變。
老年人不喜歡孤獨,渴望與人交流,渴望得到重視和肯定。
保健品營銷人員非常了解老年人急需交流的心理,大打社交牌和親情牌,擊中了老年人的“軟肋”。老年人渴望群體社交,保健品公司就組織社區養生講座,免門票還贈送些雞蛋、紅棗、小米等營養品,一來二去,就“見面三分情”了。銷售團隊還會召開會議,專門針對每名老年人的性格、家庭及收入狀況進行分析,制定銷售計劃,包括確定聊天話題,有時會細致到見面第一句話說什么。隨著進一步溝通,營銷人員在收集信息的同時,也做著“篩選客戶”的工作。
很多老年人購買保健品的感覺經常是:通過免費社區活動認識個小伙子,人很不錯,和氣又耐心,家里電表跳閘了,人家馬上就把事情辦得妥妥帖帖。認識幾個月了,他辦事也靠譜,推薦的東西應該也不錯,價格能承受得起,宣傳效果也正是自己需要的,買生不如買熟??此朴H切自然的人際相處背后,其實是一整套完善的營銷套路在運作。孤獨的老年人,怎么可能應對得了團隊的攻勢呢?
再有,盲目相信保健品的老年人中,部分人可能有心理障礙,這一問題常被大眾所忽視。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指出,當老人過度依賴保健品時,需要考慮排查幾種可能:
1.成癮問題。如果12個月內表現出下面6種情況中的2種,建議將保健品的樣品送至相關部門化驗,同時敦促患者去正規醫院就醫。
①對某種保健品的攝入量比計劃量更大或時間更長;②曾經努力減少或控制對該物質的使用,但沒有成功;③把大量時間花在獲得此物質上;④對使用該物質有強烈的欲望和迫切要求;⑤盡管使用此物質已造成人際交往或社會問題,仍然繼續使用;⑥認識到此物質可能會引起不良情況,仍繼續使用。
2.心理障礙。有些老人雖知身患糖尿病,但堅持不治療,也不采用合理的飲食方式,采取回避態度,即使酮癥酸中毒被家人送去急診,一旦病情穩定,仍不遵醫囑,希望靠保健品發揮神奇功效。另有一些老人,隨餐吃足量的降糖藥,想想不放心,又吃自稱有降糖功效的保健品。他們總是在無法自控的焦慮狀態,對疾病過分擔心。
面對老人迷戀保健品的情況,家人又該如何干預呢?
首先,正視老年人對健康的需求。家人需要關注的是如何引導他們合理、正確選擇最適合的養生方式,如積極參加社區舉辦的免費義診和健康講座,訂閱主流健康雜志和報紙,了解最新健康資訊。
其次,給予高質量的關注和陪伴。子女和家人要多給老年人關懷和支持,多陪伴,多傾聽,定期探望,及時了解老年人的社交生活、情緒變化,如果發現家里的老人非常依賴某些銷售人員,要格外警惕。
最后,積極排查患病可能。依賴保健品一段時間的老人,是否存在與保健品直接相關的身心疾病的可能,是家人們需要留意的事情。如果老人在使用保健品期間,表現出類似成癮的情況;不當或過度使用保健品導致延誤治療或健康受損;以依賴保健品的方式回避就醫問診的情況,一定要記得敦促他們盡快到專科醫院就診,排查身心疾病,避免貽誤治療時機,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