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 潘鐸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守住拒腐防變防線,最緊要的是守住內心,從小事小節上守起,正心明道、懷德自重,勤撣“思想塵”、多思“貪欲害”、常破“心中賊”,以內無妄思保證外無妄動。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小事小節是一面鏡子,能夠反映人品,反映作風;小事小節最見黨性、見原則、見人格。黨員干部守住內心,拒腐防變,就要莫輕小節,守得住小節,才能保得住大節。唯有堅持從小事小節上守起,從高從嚴要求自己,從小事著眼,以小節正身,才能筑牢拒腐防變堤壩,自覺做到廉潔從政。
注重小節歷來是從政為官需要謹記于心的鐵律。《后漢書·羊續傳》記載:東漢中平三年(185年),羊續任南陽太守。一天,府丞送來南陽特產白河鯉魚,寒暄幾句,扭頭就走,不容羊續拒之。羊續來不及拒絕,便將送來的白河鯉魚掛在屋外的柱子上,風吹日曬,竟成魚干;看到羊續的如此做法,后來就沒有人敢給羊續送禮了。小事小節見精神,羊續從小節處抑大欲,終保大節,名垂千古。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破法從違紀開始,違紀從失小節開始,沾染歪風邪氣,累犯小錯、累失小節,就會積重難返走向貪腐墮落。眾多落馬貪官的案例,不斷地驗證著這個道理。那些被查處的領導干部,認為“小錯非錯、小節無害” “小事小節無傷大雅”,在細節上不注意、不檢點,在小恩小惠面前丟掉了原則,把吃點、喝點、拿點、占點不當回事。但讓他們最終身陷囹圄的,恰恰始于那些放松自己的小事和小節。針尖大的窟窿能漏過斗大的風,事實證明,小事小節看似不大,但背后隱藏的禍患不小,不慮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終虧大德。
從小事小節上守起。小節是個人品德修養的“測試紙”,也是從政者的“試金石”。小事當慎,小節當拘,黨員干部講原則不分事大事小,必須在小事小節上嚴起來,注重從小處著眼、小事入手,時刻重視小節、防微杜漸。要在私底下、無人時和細微處,做到慎獨慎微、慎言慎行,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守住廉潔從政的底線。要加強黨性修養,時刻繃緊紀律和規矩這根弦,講黨性、講氣節、講原則,經常“照鏡子” “正衣冠”,不斷檢視自己的行為,勤撣“思想塵”、多思“貪欲害”、常破“心中賊”,守住黨紀法規的紅線,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保持共產黨人的操守和氣節。
小事小節不能忽視,也忽視不得。多積尺寸之功,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加強執紀監督,緊盯小事小節不放,及早介入、從小抓起,始終如一強化制度執行力,不因違者眾而放任,堅決做到執紀必嚴、失責必問,督促黨員干部練就“一心為公、一身正氣、一塵不染”的鋼鐵之軀,錘煉“為大公、守大義、求大我”的政治品格,做一個坦坦蕩蕩、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共產黨人。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慎小事、拘小節,才能防止小錯釀大錯、小病成大患;在大是大非面前經得住考驗,在日常小事和生活細節上守得住底線,方能行穩致遠。“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小事小節既事關個人名節,又關乎黨的形象、風氣,務必謹慎對待,正心明道、懷德自重,潔身自好,永葆共產黨人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