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裴義紅
南京六朝古都,尋常巷陌間留下許多歷史人文故事;南京最有特色、名氣最大的小巷之一,坐落于大光路西側,名為“尚書巷”,從明朝至今已流芳數百年。
最早居住在這里的是明朝大清官倪謙和他的兩個兒子——倪岳及倪阜。這父子三人十分了得,均為進士,父親倪謙和長子倪岳還官至尚書。最可貴的是,他們父子三人都為官清廉,一身正氣,家鄉父老對他們愛戴不已,故將他們居住的地方取名“尚書巷”?!吧袝铩崩锕适露啵适轮刑幪庴w現著“一門三進士”的清正廉潔。
倪謙享壽64 歲,字克讓,號靜存,應天上元(今江蘇南京)人。明正統四年(1439 年)賜進士第三名探花,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死后追贈太子少保,謚“文僖”。
倪謙身居高位,卻始終堅守自己做人的準則——不貪不占,清正廉潔。正如其長子倪岳在一首詩中所寫的那樣:“平生家學君須記,只把清忠守一官。”在子女面前,倪謙以身作則,給他們做出了好樣子。

南京“尚書巷”
景泰元年(1450 年),時為翰林院侍講的倪謙受命為正使出使朝鮮。這在很多人看來可是個肥差,明廷豐厚的出使待遇不說,到朝鮮只要出使順暢,還會得到豐厚的回報。而倪謙為了不辱使命,堅持廉潔為先,不越雷池一步。朝鮮國王以厚禮相贈,不要;面對眾多宴請,回絕。當時朝鮮很多人都懂漢語,倪謙與當地文人雅士彼此倒是多有唱和。他的文采學識深為朝鮮文人所推崇,其詩文在朝鮮廣為流傳。倪謙以其高潔的品行以及深厚的學識,贏得了朝鮮官民的一致好評,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出色地完成了出使任務。
天順三年(1459 年),倪謙主持順天府(今北京)鄉試,也就是當“省考”——鄉試的主考官。在封建時代,鄉試中主考官的權力很大,錄取誰不錄取誰,全在于他手中的那支筆。為使他手中的筆滑溜,許多不學無術的紈绔子弟及其權貴父輩,上趕著要給倪謙行賄。他們慣用的手法就是金錢開道,銀子搭橋。但倪謙始終堅守為官清廉底線,不為所動,秉公行事。這樣一來,倪謙便得罪了權貴,他們群起而改之,向當時的皇上明英宗誣告倪謙。明英宗聽信讒言,便罷了倪謙的官,并將其流放到廣東開平(今廣東開平)。這件冤案,當時右都御史韓雍的墓志里有記載:“翰林院學士倪謙主考鄉試,得罪于當路……下獄坐重典,公復力諍得戍。”雖遭陷害,但倪謙依然氣節不改,他在《順天府鄉試錄后序》中寫道:“道濟天下而不以為德,澤被后世不以為能,寵辱臨之而不驚,利害迫之而不變?!?/p>
在流放期間,倪謙不向權貴低頭,為解決生計問題,他憑自己的學識投身教育事業,以講學為業,教書育人。廣東開平許多生員在他的教導下,都取得了功名,促進了當地學堂與科舉的興盛。明憲宗即位后,倪謙官復原職,仍然不改清廉之志,一時傳為佳話。
倪岳是倪謙長子,未享長壽,58 歲就去世。其死后,驚動了當朝的弘治皇帝,弘治悲痛不已,特賜錢萬貫為其治喪,并贈榮祿大夫、少保,賜謚號“文毅”。
在封建社會,一個人的去世能驚動皇上,就很不簡單。像倪岳這樣能獲喪儀,并贈謚號,更是鳳毛麟角,哀榮莫大。說明這個人定有過人之處。
倪岳確實不一般。他自幼熟讀經書、了解世事,“岳好學,文章敏捷,博綜經世之務”。倪岳是明朝天順八年(1464 年)的進士,歷任侍讀學士兼經筵講官、禮部侍郎、禮部尚書、南京吏、兵兩部尚書等職,最終官至吏部尚書。
倪岳謹遵父親倪謙的教誨,自覺傳承和發揚倪氏清廉中正的家風,決不貪腐徇私。弘治十三年(1500 年),倪岳從南京回到北京任吏部尚書。一些親友及門生故舊得知倪岳在京城當了個管人事的高官,一言九鼎,說話管用,就想“近水樓臺先得月”,或登門或寫信,希望倪岳能給予關照,給一個官當當。得到的卻是回絕。倪岳在任吏部尚書期間,知人善用,嚴絕請托,也不沽名釣譽,處理吏部政務公平,《明史》贊其“銓政稱平”。倪岳不僅潔身自好,還約束家人,傳承好的家風。他曾給弟弟倪阜寫過一首七律詩《寄阜弟》,詩中要求弟弟為官要清廉。
倪岳不僅為官清廉,還敢于針砭時弊,直言勸諫。早在任東宮講官時,他就經常借古喻今,針對時政提出一系列建言,對日后的明孝宗成為一代有為之君起了很好的引導作用。弘治元年(1448 年),孝宗皇帝登基不久,時任北京禮部侍郎的倪岳就上疏,進言“畏天戒”等七事;后來他又上疏言八大事,主要有節約皇室開支、革除濫設官職、罷停浩繁工程、加強地方藩王管理等。明孝宗還算開明,均予以采納。弘治六年(1493 年),倪岳任北京禮部尚書,上疏勸明孝宗“勤講學、開言路、寬賦役、慎刑罰、黜奸貪、進忠直、汰冗員、停齋醮、省營造、止濫賞”,結果是“帝頗采納焉”。當年,各地災異奏報不斷,倪岳于年底將四方災異加以分類,并引經據典,論述順天安民、勤政保民的思想。孝宗皇帝非常贊賞其憂國憂民之心,特下詔嘉獎。
倪岳清正廉潔又敢于直諫,除了得到皇帝的賞識,在官員中也享有很高的威望,“每盈廷聚議,決以片言,聞者悅服”。難怪聞其去世,君臣都悲痛不已,皇帝要賜萬貫錢財為其治喪。
明代常有好官離任、百姓不舍送別的故事。最著名的當數海瑞:職務調動,“海父南歸留不住,萬家生佛把香繞”;死訊傳出,南京百姓因此罷市,當其靈柩用船運回家鄉時,穿白衣戴白帽的人站滿兩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絕。
無獨有偶,倪謙的次子倪阜離開山東任上時,也有數千群眾為他送行,眾人紛紛落淚。
倪阜字舜薰,別號東岡,倪謙次子,倪岳之弟。成化十年(1474年)中進士,后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歷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工部虞衡司員外郎、郎中、山東布政司左參政。正德二年(1507 年)升任四川布政司右布政使,次年正月初九赴任途中感寒疾身故。
在父親倪謙和兄長倪岳的言傳身教下,倪阜同樣身居高位而嚴于律己,是一位深得民心的清官。弘治六年,他被派到蕪湖督征賦稅。在蕪湖,無論他到任何地方,都盡心辦事,清廉自守。據史料記載,他“盡心厥事,常廩外一無所取”。同年,倪阜升任工部虞衡司員外郎,“從容處分,條格井井,居三年,人鮮怨者”。
弘治十八年(1505 年),倪阜出任山東布政司左參政,分守海右道。當地匪盜猖獗,聲勢浩大,地方官員束手無策。倪阜先實地了解匪情,隨后巧妙設計擒獲匪首,其余匪眾作鳥獸散,大部分被官府招降,地方又恢復了安寧。朝廷派欽差到當地勘察防務,旁人看來,這是一個討好京官、以利升遷的機會,以前的官員都要傾力宴請,并以厚禮相贈。而倪阜深知,宴請和贈禮的錢財最終是要地方百姓負擔的,因此他寧可得罪欽差,也不大操大辦地逢迎,雖然欽差不高興,但老百姓卻因此免受騷擾,對他感激不已。
正德二年(1507 年),倪阜升任四川布政司右布政使,山東當地人不舍其離去,揮淚為其送行。次年,赴任行至岳州(今湖南岳陽)時,倪阜身染寒疾,一病不起,病逝于此。倪阜為官清廉,兩袖清風,連辦喪事的錢也沒有,要靠別人支助,只好簡辦。據考古發掘簡報稱,倪阜墓“除墓前發掘一臺石質墓志外,墓內未出土其他文物”。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倪氏一門三進士,清忠守一官,不僅得到當時朝堂君臣的認可,更得到老百姓贊揚。倪謙、倪岳父子逝世后,均被賜謚號為“文”,有明一代,這還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