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險峰
隨著疫情發展進程的變化,疫情防控優化政策的落實,我們將逐步進入后疫情時代。后疫情時代,要對疫情帶來的沖擊進行持續消化和修復,要建構新的發展秩序和發展格局,更意味著要重新塑造經濟發展底層邏輯變遷下的發展模式。這種新建構和新塑造,是對經濟發展的新要求,也是經濟發展的新約束。我國必須深入分析內外發展環境和約束條件的變化,突出多維重點,沖破發展困局,構建新的發展格局。
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以發展的確定性對沖發展路上的不確定性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和基礎,是黨帶領人民百年奮斗永恒不變的主題。過去十年我們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突破,歸根結底在于我們心無旁騖地搞發展。過去三年,我們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心全意抗擊疫情沖擊,保護人民的生命健康,也是因為之前的發展成就給予了我們信心和底氣。步入后疫情時代,面臨的沖擊和挑戰不會更少,只會更多,各種“黑天鵝”“灰犀?!笔录S時可能發生,因此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高質量發展作為首要任務,一心一意謀發展,堅持圍繞經濟建設中心任務,全面研判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綜合施策,系統發力,提升各個層面、各個維度高質量發展的能力,以發展抵御世界之變、破解矛盾、達成目標,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來對沖前進路上的不確定性。
致力于提振信心,建構經濟穩定發展基礎,催發新的社會投資和消費
人們的經濟行為本質上是未來預期的當下反應和現實應對。對未來發展確定性強,預期高,則經濟體當下行為活躍度高,投資消費行為勢能大。中央曾經提出過,在經濟困難面前,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只有信心起來,信用才能實質性擴張,經濟才能煥發活力。三年疫情,沖擊了我國經濟體的發展信心和未來預期,一定程度上阻滯了市場投資和消費行為。2022年以來居民儲蓄率大幅上升,住戶存款總量高增,存款定期化明顯,即是例證。
后疫情時代,面對千頭萬緒、紛繁龐雜的經濟工作,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提升市場主體活躍度,奠定經濟繁榮的市場主體支撐;要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堅定做大做強做優國有企業,特別是要堅決呵護民營企業,做好民營企業融資服務,著力于“降成本”,提振民營企業活力;要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傳遞釋放經濟穩定向好、經濟活力持續煥發的強烈信號,以引導改善社會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催發新的社會投資和消費。
著力于全鏈強鏈,掌握發展主動權,增強產業鏈供給鏈的韌性和安全
這些年,我國一些“高精尖”產業領域遇到“卡脖子”難題,嚴重挑戰和威脅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后疫情時代,如何全鏈強鏈,增強產業鏈供給鏈的韌性和安全,掌握發展的主動權就成為經濟發展重要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找準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優化產業政策實施方式,狠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著力補強產業鏈薄弱環節”,這些都直指產業鏈安全問題。
后疫情時代經濟發展,要梳理具有安全風險的產業鏈韌性狀況,找出產業鏈不完整環節和脆弱環節,做到“鏈狀有數”。著力發展產業集群,在國內補全、延伸產業鏈條;在世界范圍內配置優質資源,尋求產業鏈國別替代方案,增強抵御外部風險沖擊、恢復更新等能力。要把科技創新放在產業發展的核心位置,致力于“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在涉及產業鏈技術創新的關鍵領域和“卡脖子”的地方,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的原則,以市場化方式聯動產業集群內外、產業鏈上下游,組建跨學科、跨領域、跨區域的創新聯合體,搭建世界級的產業發展平臺,突破發展路徑依賴。要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以務實性原則推動實體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金融服務實體,包括服務房地產業需求的效能,鍛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贏得主動。
注重于促民增收,以消費場景之變應對消費觀念之變,釋放龐大內需潛力
黨的二十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均將發展的著力點和關注點轉向內需市場挖潛,二十大報告提出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3年經濟工作時,多次要求擴大內需。今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明確未來一段時期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提出培育完整內需體系的具體政策舉措,進一步提升內需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近幾年實踐也證明,包含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內需已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
挖潛內需市場是一個系統性、長期性任務,需要多方面著力。一是持續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健全合理的工資收入增長機制,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推升更多群體邁入中等收入行列。中等收入群體的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最強,邊際消費效益最大。二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龐大的鄉村市場是內需市場挖潛的藍海。要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優、綠、特、新、品牌化”現代農業;要推進鄉村一二三產業持續融合,推動數字經濟同鄉村產業結合,發展鄉村電商、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提升鄉村產業發展質效;構建農民參與鄉村產業發展利益共享機制,促進農民增收,提升農民支付能力,變潛在需求為現實需求。三是著力開辟內需新市場,營造消費新場景。著力開辟“夜經濟”“她經濟”“暑期經濟”“銀發經濟”“線上經濟”“Z世代經濟”等內需新市場;借助科技力量,營造諸如潮流夜市、后備箱集市、社區民生夜市、音樂角市集等形式的消費新場景,以消費場景之變應對消費觀念之變,做大消費增量。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