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宏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當前,成都正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世界文創名城,必須深刻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鏈加速重構的趨勢,以建圈強鏈增強文創產業體系的核心競爭力,推動文創產業高質量發展。
文創產業建圈強鏈的內涵、機制和條件
“產業鏈”和“生態圈”是指產業群落及其生存環境。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產物,與制造業圍繞中間品建立產業鏈不同,文創產業更加重視控制關鍵環節以整合產業鏈,促進技術轉移擴散以及資本優化配置。文創產業建圈強鏈,是“建圈”與“強鏈”的有機統一,“建圈”指構建文創產業生態圈,通過文創產業及其關聯產業、配套產業在特定空間的集群化布局,形成伴生共生的多維產業網絡體制。“強鏈”指建強文創產業鏈集群,通過整合文創產業供應鏈、要素鏈、創新鏈、價值鏈,提升文創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文創產業建圈強鏈的核心是建強文創產業鏈核心環節和創新環節,促進需求鏈和技術鏈的對接,涵育具有競爭力的文創產業集群生態。
文創產業市場主體多元、產業鏈條短、集群價值大、外部性強、布局自由度高,推動產業建圈強鏈應具備四個條件:一是產業布局明確。依托特定的空間和載體,實現文創產業發展與空間結構演進相互促進、互補共生。二是行業定位清晰。定位文創產業的主導行業,吸引與產業鏈、價值鏈適配的市場主體聚集協同,形成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鏈集群。三是產業功能多元。文創產業特色突出,并與專業服務、科技服務、生活服務等配套業態融合,形成市場配置資源的產業生態圈。四是產業服務保障。政府在頂層設計、資源整合、要素供給、環境優化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優化營商環境吸附文創產業鏈資源。
成都文創產業建圈強鏈的基礎條件
近年來,成都文創產業總量持續攀升,增加值對GDP的貢獻率穩步提升,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2021年,全市文創產業增加值首次突破2000億元,GDP占比達10.4%,同比增幅14.83%,同口徑增幅10.50%,邁入了全國文創強市行列。全市累計建成文創產業園區面積968.2萬平方米,打造城市文化新空間404個。2022年新評定市級文創產業示范園區40個、文創特色街區20個、文創特色村(社區)20個,產業集群和生態體系初步形成,為推動文創產業建圈強鏈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是產業布局明確。成都文創產業建圈強鏈以天府數字文創城、少城國際文創谷、東郊記憶藝術區為主要承載地,成都影視城、三國創意設計產業功能區、安仁·大邑博物館特色小鎮為協同發展地,規劃占地面積達157.94平方千米,起步區面積17.07平方千米,規劃建設面積達64.31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區占46.19%,城市新區占38.87%,郊區新城占14.93%。重點發展數字文創、創意設計、網絡視聽、影視制作、文博體驗、電競游戲、裝備制造等領域,共有標上(含規上)文創企業845家,文創企業營收達506.37億元。
二是產業聚鏈成群。目前,文創產業建圈強鏈主要承載地和協同發展地已形成20余個文創產業集聚區,呈現文創園區(樓宇)、文創街區、文創鎮村、文創公園等多元化、差異化形態。中國(成都)網絡視聽產業基地、中國(成都)超高清視頻創新應用產業基地、國家文化出口基地等國家級文創產業鏈平臺加快布局,為文創產業建圈強鏈提供了高能級平臺支撐。電商直播、MCN、短視頻內容、區塊鏈+文創(Non-FungibleToken,簡稱NFT)、元宇宙、AR/MR虛擬現實、動漫社區、電子競技、網絡視聽和沉浸式娛樂等新業態快速萌發,文創產業鏈顯現生長活力。
三是產業生態建圈。文創產業建圈強鏈主要承載地和協同發展地,以科創空間聚合創新鏈資源和要素,圍繞文創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共規劃科創空間94.97萬平方米,聚焦數字文創和創意設計等領域打造產業社區/科創空間(專業樓宇),文化科技產業鏈加快水平聚合、垂直整合。圍繞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積極探索“文創+城市更新”“文創+新區建設”“文創+鄉村振興”等產城融合模式,著力構建新消費產業生態圈。
推動成都文創產業建圈強鏈的策略建議
推動文創產業建圈強鏈,必須突出圈鏈思維、系統思維、空間思維、均衡思維,以“三個做優做強”的城市空間結構重塑為契機,聚焦重點領域“強鏈”、產業生態“建圈”,實現產業能級提升與空間承載能力相匹配,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融合,提升文創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打造附加值高、原創性強、成長性好的文創產業體系。
高品質的產業載體是文創產業建圈強鏈的基礎支撐。當前,要將文創產業載體建設融入城市有機更新、產城融合、鄉村振興和生態價值轉化之中,擴大文創產業優質載體供給,提升既有載體空間的使用效率,聚焦文創產業鏈關鍵環節和價值高端,招引落地一批平臺型、集群型重大產業項目,打造一批創新驅動能力突出、企業聚集度高、區域示范帶動效應顯著的產業園區、基地、樓宇等,做強文創產業建圈強鏈的載體支撐。一方面,拓展城市新區文創產業承載空間。持續推進集群型、平臺型重大項目投建,探索新型產業用地政策,明確土地出讓年限、產業用地和配套住宅容積率、開發主體投資強度和年產出比等指標,加快土地招拍掛進度,破解產業招商中土地資源配置的政策困境,促進重大項目盡快落地建設,提升產業鏈資源承載力。另一方面,擴大中心城區文創產業載體供給。加強中心城區文創產業載體資源統籌,優化存量樓宇利用,結合城市更新盤活存量資源,利用拆遷、棚改用地和可利用的待建空地,打造高品質文創產業空間,破解文創產業載體緊缺的難點。爭取國家、省文化產業重大項目落地布局,推動文創產業項目入選國家、省文化產業、文化旅游重點項目庫。
產業鏈的載體是企業,文創產業建圈強鏈關鍵是鏈主企業和鏈上企業協同。要解決文創企業“多而不強”、主導產業占比偏低等痛點問題,必須引優育強“根植性”鏈主企業,培育壯大優質文創企業,帶動上下游、左右岸企業開放聚集,支持文創企業爭創國家、省“專精特新”企業,增強產業生態集聚力、產業鏈建構力、高端要素運籌力。一方面,培優鏈主企業。以高能級平臺為支撐,以重大項目為引擎,聚焦文創產業優勢領域和前沿賽道,引進創新導向型、高附加值型、高收益型鏈主企業,增強文創產業的根植性和競爭力。支持本土文創企業上市及沖刺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全國文化企業30強、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項目)、四川省文化旅游產業優秀龍頭企業和文旅消費新業態領軍企業,做強文創產業建圈強鏈的中堅力量。另一方面,做強產業鏈屬企業。分層級加大對“有根”企業的梯度培育,發揮文創產業發展投資基金、文創通等天使、VC、PE基金的孵化作用,推動“招投聯動、以投代補、投補結合”,培育上市掛牌企業,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行動,強化文創產業鏈屬企業支撐,促進文創產業生態圈良性循環。
科技創新是提升產業鏈效率的動力之源,文創產業建圈強鏈要強化科技賦能。構建創新發展生態體系,緊扣價值鏈攀升環節布局創新鏈,在高附加值環節形成核心競爭力。落實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布局文創產業大數據中心、云平臺等“云、網、端”新基建,促進文創產業“上云用數賦智”,加快發展新興文創業態,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統籌技術導向和產業導向促進產學研各方協同創新,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的精準對接、雙向融合。一方面,發展新興消費業態。深化首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創建成果,聚焦天府文化創意轉化,鼓勵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超高清、物聯網、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技術運用,完善線上演播、數字創意、數字藝術、“文創+MVS”、NFT交易平臺、人工智能AI、AR/VR/XR設備研發生產等數字文創產業鏈,打造“劇本+”沉浸式體驗新場景、新產品,推動“電競+”跨界融合,激發文創產業鏈生長動能與活力。另一方面,提升文創產業鏈發展質量和效率。多措并舉完善文化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支持文創企業建設“未來場景實驗室”,開展虛擬現實、沉浸式娛樂等領域產品、技術、服務國家標準的研究制定,參與數字文創國際標準制定,提升產業技術創新功能。
推動文創產業“成鏈”“成圈”離不開良好的營商環境。一方面,構建文創全產業鏈生態體系。全面實施“鏈長制”,動態調整文創產業圖譜,探索培育鏈主企業、中介機構、公共平臺、產投基金、領軍人才集聚共生的產業生態體系。突出項目帶動,促進資源高效集成、主體融合發展、產業協作配套,提高項目建設效率和品質。另一方面,釋放文創產業建圈強鏈政策紅利。用足用好上位資源,支持企業爭創國家級品牌,爭取國家、省級文化產業專項資金支持,提升文創產業園區、基地、平臺的品質功能,營造產業集群培育的良好環境。跟蹤研究疫情常態化防控下國家有關產業扶持優惠政策,將文創產業納入最新政策適用范圍,及時完善紓困政策,確保文創產業鏈的安全穩定。
(作者系成都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