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路

迪馬利亞破門瞬間。
賽前推演雙方戰術,我曾有幾點預測:雙方會很謹慎,因忌憚對方的快速反擊,都不敢長時間大幅度壓上進攻。考慮雙方都有一些老將,也不會開場就把節奏打得太快,可能先相持一段,再逐漸提速。
法國隊會采用拿手的邊路傳中,欺負對方中衛身高不足,利用高中鋒吉魯沖擊,結合中路的外圍遠射組合進攻。其主攻方向在左路,姆巴佩利用速度內外線突擊,結合特奧和拉比奧的助攻形成壓制,再伺機傳中、突破或射門。這一套打法前幾場使用效果不錯,估計不會大變。
阿根廷隊會排出442陣型,邊路雙層布防,阻止對方傳中和突破。像對付荷蘭一樣,阿根廷先收在本方半場40米處,伺機發動快速反擊。進攻當以右路為主,這是他們的傳統。迪馬利亞首發攻這一側,和梅西、德保羅、莫利納形成集團壓制。左路則交給阿爾瓦雷斯,用速度打反擊。
此前法國左路防守有問題,姆巴佩攻上去不回來,左邊只有特奧和拉比奧二人防對方三四個人,很是狼狽,對英格蘭和摩洛哥都險些被打爆。這也可能是德尚誘敵深入之計,但是一步險棋。德尚肯不肯削弱攻擊力,讓姆巴佩回防是個疑問。估計法國左后衛這個位置是雙方攻防的要點。
但開賽后形勢大出意料,阿根廷稍加試探便壓上搶攻。更想不到的是,他們把迪馬利亞放在左邊路,主攻左邊。法國隊對此似乎毫無準備,一下被打得有點懵。阿根廷人腳下技術明顯優于對手,傳球精準,都是便于控制的貼地球,而且經常有巧妙的路線構思,法國人很難搶得下來。一旦法國人拿球,阿根廷隊員上搶積極兇悍,球路預判精準,法國隊中場完全失勢,傳不了3腳就被搶走。第21分鐘,迪馬利亞左路突入禁區被絆倒,梅西罰入點球。此后法國大舉進攻,貿然壓上,又被對方反擊再下一城。開場僅35分鐘,阿根廷的奇兵戰術簡直和設計好的一樣,圓滿成功。
在如此被動的形勢下,德尚沒有驚慌失措。他迅速判明問題所在,作出了果斷的決策。第41分鐘,法國隊換下吉魯和登貝萊,換上圖拉姆和穆阿尼。登貝萊防守硬度不夠,完全被壓制,在驚慌中絆倒迪馬利亞送對方點球。用更強壯快速的穆阿尼替換他后,右邊路攻守得到加強。換下吉魯,讓姆巴佩打中鋒,意味著完全改變整體戰術,從兩邊傳中改為正面沖擊。換上圖拉姆加強左邊路防守,也加強了中場搶截的硬度。這兩個換人立竿見影,法國隊邊路防守穩住,中場有了對抗能力,雙方進入相持階段。

吉魯頭球攻門。
下半場,阿根廷把迪馬利亞調回右邊,轉攻右路,但法國隊左邊有特奧、拉比奧和圖拉姆3人防守,很難攻透。65分鐘,迪馬利亞體力耗盡被換下,換上左后衛阿庫尼亞加強左路防守。沒有了迪馬利亞這個最大的威脅,法國隊的后防壓力減小,立刻在左路發動強攻,姆巴佩在這邊多次拿球,連續傳中造成威脅。阿根廷隊體力下降,防守力度已然不足。
70分鐘,德尚見時機已到,又出狠招,換下全隊的大腦格列茲曼和體力消耗較大的左后衛特奧,換上更年輕、更能沖能跑的科曼和卡馬文加,放棄在中場和對方斗腳下技術,意在用體力和速度沖垮對方。這一招又收奇效,法國隊完全占據主動,78分鐘到80分鐘連進兩球,扳平比分。阿根廷陷入十分被動的局面。
眼見得本方形勢岌岌可危,阿根廷隊主教練斯卡洛尼就是不換人,勉強拖到加時賽才換下跑不動的莫利納,又拖了十多分鐘換上了生力軍勞塔羅和帕雷德斯。此二人一上,形勢立變,阿根廷中場重新掌握了主動權。梅西在前場組織了兩次有威脅的進攻,3次險些破門。加時賽下半時,阿根廷在前場中路打出精妙配合,由梅西再度得分。
為什么斯卡洛尼冒著再失球的風險,拖到這么晚才換上生力軍?這恰是他的過人之處。戰爭中對預備隊的使用往往是決定性的,也是最微妙的──對方還沒有消耗到極致,預備隊上早了不起作用;等我方完全頂不住敗下陣來,再上預備隊也于事無補。要在敵我雙方都消耗到極致時再派上預備隊,才可徹底扭轉戰局,拿捏這個火候是很難的。
兩位教練這幾番作為充分體現了他們對形勢判斷的精準,對關鍵要點的把握,決策堅決果斷,思路明確清晰,這一切都值得深思和學習。正是由于他們的幕后導演,讓梅西、姆巴佩這些頂級球星充分發揮了水平,上演了一場跌宕起伏的世紀大戰,給人們留下了難忘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