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修梅 李 瑩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醫院檢驗科 貴州 562400)
B族鏈球菌(英文簡稱:GBS)為一類革蘭陽性菌,作為造成產婦和新生兒出現感染的關鍵致病菌之一[1]。相關學者表明,GBS陽性和母嬰結局、胎膜早破均存在較為密切的關聯性。需要加強對B族鏈球菌檢測,在早期對產婦進行干預,可有效改善母嬰結局[2]。在1990年CDC制定出GBS篩查與處理指南,ACOG、AAP指出,建議對孕周在35~37周孕婦實施GBS產前檢測,在早期對患者實施干預,可降低新生兒出現早期敗血癥感染概率、降低產婦產褥疾病概率[3]。這就需要積極的探析核酸檢測于 B組鏈球菌檢測的價值,和B組鏈球菌檢測對改善母嬰結局的意義,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12月-2021年10月到本院接受產檢的孕婦2000名,在產婦35-37周內產婦的肛周分泌物、陰道分泌物進行采集,產婦孕期在35-37周接受B族鏈球菌檢測,孕婦均是單胎妊娠,沒有死胎和流產病例。產婦年齡在23-38歲,平均年齡為(29.46±4.28)歲,孕周35-37周,平均孕周為(36.16±0.39)周。在接受GBS感染篩查時,發現100例產婦為陽性,納入陽性組,在陰性產婦群體中抽取100例,納入陰性組。
1.2方法
標本采集方式:將孕婦的外陰分泌物擦去,把拭子緩慢和小心地插入到孕婦陰道內,進行旋轉一周,將孕婦陰道下1/3 位置分泌物采集。而后運用2根拭子插入孕婦肛門位置,直接取到直腸的標本,而后將樣本分別地開展細菌培養與 PCR檢測。
細菌培養方式:把標本放進 5%的羊血培養基內,把溫度控制精準地控制在35℃,要求培養時間控制在18~24h,取出圓形、灰白可疑菌開展接種培養,培養的時間需要控制在16h,運用細菌鑒定儀設備,對孕婦的細菌類別進行鑒別。
PCR 檢測方式:把拭子頭上5cm位置剪下之后,放置在增菌管密閉,在室溫之下將樣本放置一夜。在進行檢測之前,需要高速的震蕩增菌管時間控制在20s,而后將500μl的菌液取出,開展離心操作,將上層清液去除,將清洗緩沖液1ml加入,而后高速的震蕩時間控制在2min,將標本懸浮液取出,再次的離心將上層清液去除,運用50μl 的清洗緩沖液實施重懸,加入適宜的提取固形物,高速震蕩時間控制在5min,保障細胞可以破碎。最后在95℃溫度下,干浴時間控制在2min,而后立刻冰浴時間控制在2min,實施離心操作,將標本懸浮液取出,實施PCR擴增。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分析兩種檢測方式下GBS 陽性檢出概率,而后對陽性組、陰性組對象的母嬰并發癥、分娩方式發生概率分析。
1.4數據處理

2.1 分析兩種檢測方式GBS陽性概率
細菌培養方式下,GBS陽性檢出概率為73/100(73.00%),GBS陰性檢出概率為27/100(27.00%);PCR檢測方式下,GBS陽性檢出概率為98/100(98.00%),GBS陰性檢出概率為2/100(2.00%)。兩組GBS陽性檢出間(x2=25.2067,p=0.0000);兩組GBS陰性檢出間(x2=25.2067,p=0.0000)。
2.2 分析兩組孕婦分娩方式
陽性組(n=100)內產婦,剖宮產概率40(40.00%),產鉗助產概率8(8.00%),順產概率52(52.00%);陰性組(n=100)內產婦,剖宮產概率42(42.00%),產鉗助產概率7(7.00%),順產概率51(51.00%),產鉗助產組間對比(x2=0.0721 ,p=0.7883),剖宮產組間對比(x2=0.0827 ,p=0.7737),順產組間對比(x2=0.0200 ,p=0.8875)。
2.3 分析兩組新生兒出現并發癥概率
陽性組(n=100),新生兒出現感染概率15(15.00%),窒息概率9(9.00%),敗血癥概率6(6.00%);陰性組(n=100),新生兒出現感染概率6(6.00%),窒息概率3(3.00%),敗血癥概率1(1.00%)。感染概率組間對比(x2=4.3097 ,p=0.0000),窒息概率組間對比(x2=3.1915,p=0.0437),敗血癥概率組間對比(x2=3.7010,p=0.0475)。
2.4 分析兩組產婦出現并發癥概率
陽性組(n=100),產婦出現產后出血概率21(21.00%),早產概率18(18.00%),胎膜早破概率16(16.00%);陰性組(n=100),產婦出現產后出血概率8(8.00%),早產概率6(6.00%),胎膜早破概率7(7.00%)。產后出血概率組間對比(x2=6.8159,p=0.0090),早產概率組間對比(x2=6.8182,p=0.0090),胎膜早破概率組間對比(x2=3.9794,p=0.04606)。
B族鏈球菌(GBS)為一類革蘭陽性鏈球菌,大多數都寄居于陰道內和直腸內,為一類條件性致病菌。該病菌為引發新生兒出現腦膜炎和肺炎風并發癥的關鍵性致病菌,更是造成孕婦出現感染的關鍵致病菌之一。根據調查顯示,我國存在15%~35% 的健康女性群體中的消化道、生殖道內存有GBS。若是女性群體的身體素質是比較好的,就不會引發疾病。但是,若孕婦感染到GBS的時候,孕婦就很可能有子宮內膜感染、菌血癥以及胎膜感染等各種疾病。所以,需要積極地對孕婦實施產前GBS篩查[4]。
我國婦產科協會均推薦運用選擇性培養基對細菌進行培養篩查,這已然成為目前GBS感染最常規的檢測模式之一。對孕婦實施GBS均檢測的過程中,因為GBS攜帶存在間歇性和短暫性特征,妊娠中期開展GBS檢驗為陰性,孕婦在孕晚期、分娩期檢驗出現GBS感染的概率在15%~20%[5]。所以,在孕婦孕35~37周的時候開展GBS檢驗為最佳時機。常規檢驗方式很容易導致GBS感染檢測漏診。臨床中需要積極的探尋精準性比較高、耗時比較短、靈敏度比較高的檢測方式。
PCR核酸擴增檢驗技術經過多年的發展,逐步地從定性診斷轉變為半定量診斷,直到轉變為定量診斷。伴隨著該種技術的進步和發展,熒光定量PCR技術已然成為臨床中疾病診斷的關鍵輔助技術之一[6]。吳海丹,童郁,林建萍,等[6]學者研究表明,PCR診斷技術為快速有效準確以及安全性可靠的診斷方式,在孕婦孕37周亦或是孕晚期的時候,GBS感染診斷價值性可高。運用PCR診斷技術對孕婦實施GBS檢測,可以從提取到的核酸檢測出結果,只需要三個小時左右,耗時相對比較短,而且診斷的精準性比較高,可以對GBS實施快速篩查[7]。
在對GBS感染進行篩查,是西方個國家比較重視CDC制定出的GBS篩查和處理指南中明確指出,對GBS感染進行篩查可以顯著降低GBS感染概率和危害性。在我國對于GBS感染的研究起步相對比較晚,而且各個學者的報道不一,但是醫學界中普遍認為GBS感染和新生兒感染妊娠并發癥存在密切關聯。GBS感染很可能會導致產婦出現早產、產褥感染、胎膜早破以及羊膜腔感染等各類妊娠期并發癥還會導致新生兒出現感染[8]。GBS細菌對絨毛膜存在較強的穿透力和吸入力,作為胎膜早破與羊膜腔感染的關鍵性致病菌之一。孕婦有胎膜早破問題出現之后,很可能會誘發宮內感染問題,導致子宮收縮受到刺激,進而引發晚期流產和早產等各類并發癥。孕婦若是有GBS感染之后,會自下消化道、陰道、泌尿道、宮頸上行感染胎膜以及炎癥細胞吞噬作用,會直接地造成胎膜張力降低,進而致使胎膜破裂。加之,在感染到GBS之后會導致孕婦出現絨毛膜羊膜炎,造成胎膜絨毛出現水腫變性,進而造成胎膜早破問題出現[9]。
此次研究中分析細菌培養方式、PCR檢測方式陽性檢出概率、孕婦分娩方式、新生兒出現并發癥概率以及產婦出現并發癥概率。發現,PCR檢測方式陽性檢出概率98/100(98.00%)高于細菌培養方式73/100(73.00%)(p<0.05);兩組間產婦分娩方式中,產鉗助產、剖宮產以及順產均(p>0.05);陽性組新生兒并發癥概率低于陰性組,感染概率產、窒息概率以及敗血癥概率均(p<0.05),與李心意[10]學者研究一致。
綜上,在實施產前篩查的過程中,需要提升對B族鏈球菌檢測力度,運用PCR擴增檢出模式開展GBS檢測,及時和盡早的發現孕婦是否有GBS 感染,而后給予適宜的干預操作。例如,運用抗生素藥物,規避出現胎膜早破問題,有效改善母嬰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