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飛
(太原供水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09)
隨著我國建筑業的加速發展,人們更多地關注建筑物質量,混凝土作為建設項目施工期間必需的材料之一,已廣泛用于建筑領域,但部分部門缺乏對混凝土的深入研究,導致項目施工和調試過程中混凝土經常發生凝結和裂縫。經研究實驗發現,混凝土結構裂縫與材料本身的屬性和結構機理有關,因此,為了滿足建筑物的使用和結構要求,加強對混凝土的結構設計,對控制混凝土結構裂縫的產生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混凝土裂縫可分為塑性沉降裂縫,塑性收縮裂縫和熱應力裂縫。塑性沉降裂縫是“中間寬而兩側窄”,它們中大多數都出現在建筑物的可變橫截面位置,梁與平板的交點以及梁與柱的交點處。通常,裂紋深度可以達到鋼筋的表面。通過合理控制水灰比、砂比和坍落度可以減少或防止這種裂縫發生,對于某些橫截面較大的組件,須從相對較深的位置澆注,然后靜置1~1.5h,以控制保護層的厚度。塑性收縮裂紋大多數是由于施工不當引起的,以多邊形方式存在,裂縫之間最小距離是幾厘米,最大距離是十多厘米,初期表現的是一種裂縫紋路,隨著裂縫的逐漸增加,不斷成為一種持久性裂紋,可以通過調整混凝土比例和水泥用量等對其進行控制,確保施工質量符合要求。熱應力裂紋主要是由溫度影響,如果溫差拉應力大于混凝土本身拉應力的強度,就會出現溫度應力裂紋,對于這種裂縫,從表面上看并不明顯,但對建筑物的功能有很大影響。
結構性裂紋的出現對建筑物使用和耐久性具有重大影響,如果缺乏科學合理的處理方法,則裂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劇。裂縫對建筑的影響主要是結構外壁以及底部和頂部平板的裂縫,導致建筑物中出現滲水和漏水,這種內部積水會加速墻壁損壞,對建筑物正常使用和維護有很大影響。對耐久性的影響是,如果混凝土應用期間出現結構裂紋,特別是在與水和土壤直接接觸的表面上出現裂縫,混凝土中鋼筋將被腐蝕,鋼筋與混凝土之間的粘結力降低,鋼筋橫截面減小,這將降低鋼筋混凝土本身使用壽命[1]。結構性裂縫會隨著時間而發展,尤其對于滲透和深層裂縫,將對結構的整體剛度以及抗剪強度產生重大影響,且由于出現裂紋,整個結構經常會產生應力重新分布,原始設計結構發生變化,使結構力及安全性下降。
建筑結構設計出現的裂縫主要是干縮裂縫。混凝土在使用粘土燒結磚模式時,混凝土的材料收縮和變形量相對較小,需要極短時間就可以確保混凝土成型。但是當使用粉煤灰磚進行建造時,由于后期水分含量會越來越少,因此就會導致材料出現更大的收縮。混凝土澆筑期間應注意做好混凝土的維護,如果維護不到位很容易出現表面濕氣耗散過快的情況,從而導致塑性收縮裂縫出現。
溫度也會影響混凝土材料,隨著溫度的變化,混凝土材料可能會在熱力作用下出現熱膨脹變形,甚至會導致房屋頂部出現溫度裂縫。另外,在溫度影響下建筑物門窗附近的混凝土容易出現正交的傾斜裂縫,井眼邊緣區域很容易產生灰燼裂縫,且拐角處極易出現水平裂縫。當屋頂溫度超過墻壁溫度時,就會出現混凝土裂縫,導致墻體和屋頂溫度變形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從而導致嚴重的裂縫。
混凝土結構一旦出現不均勻沉降,就會出現裂縫,混凝土結構裂縫與施工技術息息相關,因此,在施工期間應該注意對混凝土裂縫發生原因的分析,最好在施工步驟中細化混凝土的建造,并采取合理的預防措施,對出現的混凝土裂縫進行及時補救。當工程建筑完工后,也可能會受到例如地下水的影響,混凝土結構會發生一定程度的沉降,如果沉降不均勻就會導致裂縫,故在初步勘測和設計階段,應加強地基的不均勻沉降控制,做好上部結構的設計,以提高設計方案質量[2]。
建筑工程施工期間,首先應加強對混凝土建筑材料質量的合理控制,以便可以保證混凝土施工質量達到要求,避免混凝土澆筑中發生相應質量問題,因為混凝土建筑材料本身比較復雜,所以有必要在原材料質量控制中加強對原材料的合理審查,確保混凝土結構能夠達到理想條件,有效防止混凝土施工質量問題的出現。其次,應該根據不同的工作環境選擇不同產品,水合熱量低的礦渣水泥優先選用于混合混凝土,加強對混凝土級配的控制,使原始材料參與混凝土施工。除了石頭和水泥組成之外,有時還會滲入石粉和粉煤灰等,以增加混凝土的可使用性。最后應對配置好的混凝土進行機械實驗,在控制混凝土建筑材料過程中,不同的建筑材料對添加劑比例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因此,應保證混凝土施工建筑材料的質量可以達到預期效果,滿足建設工程混凝土施工的基本要求。
與建筑結構設計相比,在進行建筑工程結構平面布置期間應確保布置符合要求,以免實際布局突然發生變化,如果結構平面上有凹凸,則須將其與項目實際施工狀況進行比較,在區域邊緣設置拉力梁以及周圍樓板以進一步固定。另外,應根據相關規定控制和管理結構的長度,如果結構長度符合相關要求,則必須在地下進行后澆帶、膨脹帶和加固帶的合理設置,防止平面布局形狀的突然變化,如果結構平面出現缺口,則應根據實際情況在缺口邊緣設置拉力。在加工缺口過程中,建設工程的結構也應按照相應規章制度和工程建設要求進行調整,澆筑后澆帶主要設置距離在梁和地板之間跨度的1/3 處,后澆帶寬度應控制在800~1000mm 范圍內,如有必要可使用預應力技術。
建筑結構裂縫控制必須注意對大跨度梁和平板的控制,屋頂板的加固最好采用雙層雙向通長配筋加固,這樣可以科學合理地減少部件裂紋,加固設計和間距結構設置應根據要求進行,這樣可以合理控制結構裂縫。在自然條件下,混凝土復合材料主要包括水泥,水,沙子和礫石等物質,隨著物理和化學作用不斷影響,它們的成分逐漸硬化,從而形成多孔復合材料,由于初始溫度是其自身的收縮應力,因此內部外觀上有許多微裂紋[3]。與混凝土相比,鋼筋加固后的混凝土不會產生裂紋,可以在短時間內控制裂縫寬度,所以,鋼筋在混凝土結構中的作用非常大,合理地對鋼筋進行應用,可以有效限制裂紋的擴展。
對混凝土的澆筑施工控制就是在建造混凝土時,必須先振動較弱的區域,分層澆注厚度不能太大,應將其控制在小于50cm,因為厚度較小,內部溫度可以及時冷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應確保每一層溫度都可以保持均勻特性。另外,在項目建設中從兩側到中間進行施工,可以使混凝土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合理控制,從而實現混凝土澆筑工程的合理管理,但是,在倒入之前有必要對混凝土表面溫度進行合理檢測,以防止發生凝結現象,在土壤表面溫度升高的影響下,混凝土會出現開裂。因此,在實際澆注時,需要對標準高度和尺寸做出設計,以確保滿足施工要求,并按照建設工程要求,加強對建設項目施工中雜物的及時清理工作[4]。
在水泥實際水化過程中,由于大量熱量的損失,內部零件凝結熱量也將增加,并且該熱量在混凝土結構中起主要作用。水泥的實際使用可以用于土木工程施工,以防止混凝土內部溫度升高。在特殊情況下,其他相關材料可以用普通水泥代替,這可以證明水泥的應用能夠防止土壤內部溫度凝結。另外,即使將水泥混入混凝土中,也需要進行攪拌,以產生混合效果[5]。在實際土建工程混凝土注漿中,應該通過創造合理的條件,減少高溫環境下的運行時間。在大面積混凝土澆筑中,如果不結合溫度條件,就應該采取一種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冷卻,以確保混凝土在澆筑期間可以將溫度控制在相應范圍內。溫度裂縫的預防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施工,這樣可以防止混凝土外觀出現結構膨脹和收縮。
綜上所述,建筑業是中國主要經濟支柱產業,盡管在施工過程中出現許多裂縫現象,但仍需要確保混凝土工程施工可以滿足相應要求,結合實際情況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將開裂現象及時有效地進行處理。同時,建筑施工在設計中,應該不斷提高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并通過檢查一些標準參數以取得較好效果,另外,應加強施工期間的管理工作,提高施工質量,有關施工單位應根據不同類型的裂縫采取相應預防措施,最大限度減少潛在安全隱患,保護人們的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