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天河”新一代超級計算機系統運行啟動儀式在湖南大學舉行。作為解決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科學進步、國家安全和國防建設等領域一系列重大挑戰性問題的重要手段,超級計算現已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大國爭奪的戰略制高點。
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主機系統升級項目由湖南省、長沙市和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共同出資,湖南大學負責建設。系統采用國防科技大學“天河”新一代超級計算機技術,峰值計算性能每秒20億億次高精度浮點運算、數據存儲能力2000萬吉字節、峰值功耗不高于8兆瓦,算力水平國際先進、國內領先。
自2014年運營以來,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累計為40個領域2000余家用戶提供16億核時的高性能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服務,在服務國家和地方科技創新、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據了解,湖南數字經濟已連續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正成為推動湖南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天河”新一代超級計算機主機系統順利落地建成并投入運行,標志著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建設發展進入了新階段,湖南省先進計算創新能力和水平邁上了新臺階。
未來,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將在構建先進計算生態、賦能產業發展、服務數字政府和數字社會建設、支撐重大科技創新、會聚高水平人才等方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舉辦了“知識產權這十年”專題新聞發布會暨國家知識產權局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會上,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胡文輝表示,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剛剛發布的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中國的排名上升至第11位,較去年再提升1位,穩居中高收入經濟體之首。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排名連續第10年穩步上升,已經累計提升了23位,展示出我國知識產權綜合實力和科技創新能力顯著進步,也印證了我國貫徹新發展理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
《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共設7大類81項細分指標。我國在國內市場規模、本國人專利申請、勞動力產值增長等9項指標上排名全球第一;在國內產業多元化、產業集群發展情況等指標上名列前茅,特別是世界領先的五大科技集群獨占兩席。這意味著中國的創新與發展呈現出良好的正向關系,創新加快成長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有力引擎。
胡文輝表示,10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嚴格保護知識產權,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知識產權發展之路。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79萬億元,內地(不含港澳臺)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從3.2件提升至19.1件,知識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從63.69分提升到了80.61分。下一步,我國將繼續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努力推動在更多領域實現創新突破。
家蠶是重要的經濟昆蟲和新興模式生物。近日,中國科研團隊發布最新科研成果:家蠶大規模種質資源基因組解析完成,在全球首次繪就家蠶超級泛基因組圖譜,并率先創建“數字家蠶”基因庫,將我國家蠶基因研究推向設計育種階段。
對于家蠶基因的研究,之前僅有單一參考基因組及部分重測序數據,尚不足以支撐基因組變異和優良基因的深度挖掘,尤其對于分子育種具有顯著局限。此次突破的超級泛基因組圖譜是桑蠶物種所有基因組信息的總和,對于深化功能基因組研究、種質創新等意義重大。
據相關科研人員介紹,為全面反映桑蠶的所有基因組信息,團隊收集了1078份不同的材料,包括在中國各個地理區都分布的各個野桑蠶資源,地理種、實用種,還有家蠶最大的資源庫突變資源。這是目前能夠做到的三代泛基因組里面最大的樣品收集,它能夠代表桑蠶所有類群的基因組信息。
據了解,有了家蠶大規模種質資源基因組圖譜,科學家們就像有了一本完整的參考書。他們今后可以按照需要有針對性地對家蠶進行育種設計。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指出,在20世紀,我國蠶絲業以遺傳學的發現、興起作為突破,促進了整個蠶絲業的發展,而21世紀,我國以基因組為突破,會實現一個新的蠶絲業的百年振興。
10月29日,2022年科普中國智庫論壇暨第二十九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在京召開,會上發布的《國家科普能力發展報告(2022)》顯示,我國科普事業多項數據大幅提升。
《國家科普能力發展報告》是中國科普研究所的重要智庫成果,側重研究影響公民科學素質提升的基礎性、實踐性、理論性和政策性問題,自2017年出版以來,已連續出版了6部。
2022年度的《國家科普能力報告》對“十三五”時期我國科普能力發展情況進行了總體梳理和回顧,詳盡分析了科普能力建設各個方面的發展趨勢,總結了有效模式和短板局限,并立足新時代新形勢,對“十四五”時期科普事業發展提出重要建議。
報告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普能力發展指數穩步提升,2020年達2.84,比2015年增長約40%。同期,科普人員指數由1.9增長至2.53,增長率約25%。5年來,我國科普經費總額絕對規模擴大,科技類教育活動的社會影響獲長足提升,科普作品形態不斷豐富,線上科普成效日益提升。

我國科技類教育活動的社會影響長足提升
報告建議,“十四五”時期,要深入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的指導思想和原則,全面推進科普能力建設標準化工程,將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全面推向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
會上同時發布了《科學教育研究手冊(擴增版)》與《融媒體科技傳播實踐研究》,為推動高端科普智庫在科學決策、科普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的核心引領和服務提供理論支撐。
2022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我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提出申辦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近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干事致函我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確認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將于2025年在我國舉辦。這次大會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將在華召開人與生物圈計劃國際協調理事會第37次會議。
人與生物圈計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71年正式發起的大型政府間科學計劃,聚焦以跨部門、跨學科研究為基礎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依托計劃建設的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體系內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自然保護地集合體,目前已包括738個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分布在全球134個國家和地區,總面積占地球陸地表面積的5%。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是人與生物圈計劃體系內規模最大的國際會議,大約每十年舉辦一屆,旨在總結人與生物圈計劃和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上一階段的發展情況,并結合外部形勢制定下一階段的發展戰略及行動計劃,迄今已在明斯克、塞維利亞、馬德里和利馬召開4屆。
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將于2025年在我國舉辦。這將是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首次在我國舉辦,也是這一大會首次在亞太地區舉辦。此次大會將系統展示我國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成就,同時深度參與人與生物圈計劃下一階段全球發展戰略和行動計劃的制定,推動全球發展倡議落實,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