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辦公室向全球發出揭榜任務,榜單上是遴選出來的20家企業的“急迫需求”,包括自主可控智能毫米波雷達芯片、高性能人工智能芯片新型算力系統、6—8英寸碳化硅襯底產業化……
不僅如此,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長三角專門建立了科創聯合攻關合作機制,聚焦2—3年可取得突破,且需要跨區域協同解決的創新需求,分批布局、協同攻關。
2021年,長三角以“四個30%”引領發展——研發經費投入8342億元,全國占比逼近30%;發明專利授權量18.22萬件,全國占比略超30%;高新技術企業8.6萬家,全國占比高于30%;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先導產業規模全國占比均超過30%。長三角已成為中國高質量發展創新動力的主要引擎之一。
瞄準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今年9月,《三省一市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行動方案(2022—2025年)》發布,提出到2025年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創新策源能力全面提升,若干優勢產業加快邁向世界級產業集群。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9月29日發布《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我國共有22個科技集群進入全球百強,長三角地區占到4個。上海-蘇州、南京、杭州、合肥分別位列第6、第13、第14和第55位。
與去年相比,上海科技集群演變為“上海-蘇州”科技集群,且排名提升2位,體現了長三角一體化下創新力量的提升。新秀合肥以長三角地區研發經費投入漲幅第一跑出加速度,前進18位。長三角地區形成攀登科創高峰之勢。
國家戰略優勢力量加速集聚。從攻克核心技術“卡脖子”到探索科技前沿“無人區”,從“夢天”升空,“羲和”“夸父”攜手探日到國產大飛機翱翔藍天,從大科學裝置不斷刷新紀錄到新藥、新材料、核心元器件強基固鏈,長三角科創成果密集多點爆發。
2022年,浙江省圍繞集成電路等重點領域支持長三角一體化攻關項目45項,累計攻克形成大尺寸單片式硅外延生長裝備等436項進口替代成果,涌現出“冰光纖”、仿生深海軟體機器人、新型化學顯微鏡、神威量子模擬器、存算一體人工智能芯片等一批重大成果。
科技自立自強主力軍加快培育。擁有張江和合肥兩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首批國家實驗室掛牌組建,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張江光子大科學設施群初現雛形,李政道研究所、量子科學研究中心、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等一批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的新型研發機構加快發展。

在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科研人員察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混合磁體(2022年10月17日攝) 杜宇 攝
面向全球的創新合作與要素流動不斷加速,長三角一體化科技協同政策不斷完善。上海市科學研究所戰略規劃研究室主任朱學彥介紹,近5年,上海吸引了20余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等國際大獎獲得者來滬工作或開展科研合作。林德、西門子、諾基亞、海克斯康、巴斯夫等一批世界500強外資企業研發機構加速落戶長三角。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辦公室于2021年5月正式成立,科技部與三省一市聯合發布《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合作機制》等政策,圍繞國際合作、專家共享、成果轉化等方面形成長效合作機制,推動政策逐步優化。
創新開放高地加速形成。長三角地區醞釀了多個國際大科學計劃與工程,打造了一批國際創新交流的“大舞臺”。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國際人類表型組計劃、國際大洋發現計劃等大科學計劃與工程加快實施,浦江創新論壇累計吸引近60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面向全球創設國際科技獎項,全球技術轉移大會加快構建以上海為基點、覆蓋長三角、輻射全球的技術轉移網絡。
南京麒麟科技城,一座紅磚砌成的學院格外引人注目。1000余名中科院研究生在此學習、生活。這是中國科學院大學南京學院,在它周圍近1平方千米范圍內,已經形成研發實力不俗的“中科院系”科教資源聚集區。
預計到2030年,匯聚在這一區域的研發隊伍總規模將達5000名,初步形成學科集群、空間集聚的中科院區域創新高地,成為長三角區域重要的原始創新策源地。
在位于合肥西郊董鋪水庫的“科學島”(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上,臨水而建的強磁場科學中心因為3個多月前,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創造出相當于地球磁場90多萬倍的穩態強磁場創了新的世界紀錄而備受矚目。沿著半島一路向北,坐落著遠近聞名的大科學裝置集中區。總計13.9萬平方米共14幢單體建筑目前已交付使用。
圍繞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安徽規劃建設19.2平方千米世界級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形成已建、在建、擬建的“3+4+N”大科學裝置集群化發展格局。
數據顯示,已立項的77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長三角地區有19個。依托“大科學裝置”,長三角地區著力打造一批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形成大協作、網絡化的技術發明創造格局。
俯瞰長三角板塊,一條G60科創走廊,正串起長三角產業創新的“朋友圈”。這條科創走廊依托G60高速和滬蘇湖高鐵等交通大動脈,串聯起上海松江,江蘇蘇州,浙江湖州、嘉興、杭州、金華和安徽宣城、蕪湖、合肥九地。今年以來,G60九城市經濟呈“V”形反彈,彰顯強大韌性和高成長性。第三季度,九城市GDP同比增長3.9%,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12%。6月以來,九城市簽約落地項目超1300個,總投資額逾1.26萬億元。
2021年8月,位于浙江嘉興海寧(中國)泛半導體產業園的慶鑫科技在落戶半年后正式投產。這家企業生產的自動化設備不僅與國內知名企業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還出口美國。
“海寧大力發展泛半導體產業,依托于滬浙兩地建成的首家跨省合作園區——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海寧分區打下的良好產業基礎,結合嘉興建設浙江省全面接軌上海示范區,承接上海、長三角乃至全國的半導體裝備產業項目所需,形成新的產業集群優勢。”海寧市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21年,海寧市已經擁有泛半導體規上企業115家,工業增加值45.63億元,高出全市6.6個百分點。
2020年11月,科技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方案》,瞄準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走廊和我國重要創新策源地目標。以配置全球資源能力和輻射帶動全國發展能力為抓手,“科創走廊”迎來新的重大發展機遇。
長三角九城市逐步構建了以高成長性科創企業為代表的創新集群,成為長三角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厚植科創沃土,長三角地區已成長為量子信息產業規模最大、技術水平最高、產業鏈最完整的區域,初步形成“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產業生態”的范式,成為我國乃至國際量子信息產業發展的領跑者。
長三角地區積極探索科研與企業深度合作的新模式,著力推動技術對接,目前已布局先進材料(蘇州)、集成電路(無錫)、太陽能光伏技術(江陰)、船舶海工裝備(南通)等多領域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凝練了超過800項產業技術需求,企業意向出資金額超過20億元。
去年揭牌的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已與200多家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共建聯創中心。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興市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進一步便利區域內的科技要素流動。
從政策協同、資源共享到加快要素流動,長三角地區科技創新正加快邁入一體化創新和產業深度融合的新階段。
圍繞科技資源共享,安徽的蕪湖、宣城、池州等市科創中心落戶上海,開展跨區域“雙創”合作,構建“研發在滬、產業在宣”的“科創飛地”模式。
與此同時,長三角地區實施“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新型項目管理模式,促進區域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創新主體高效協同,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促進成果轉移轉化方面,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已經在上海張江實體化運作,將打造長三角“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創新樞紐。
長三角技術交易網絡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完善,至2021年11月,三省一市相互間的技術交易合同輸出1.4萬項,交易額540多億元。
下一步,長三角三省一市要在共同構筑世界級的創新平臺、共同強化高端產業創新引領、共同塑造一體化的科技創新協同機制、共同拓展開放創新合作網絡等方面加強協同合作,支撐長三角區域高質量發展,并推動我國高科技產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