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成
衢州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近兩年,衢州市堅持創新制勝導向不動搖,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平臺、人才、主體、環境全面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緊貼打造四省邊際“兩個先行”示范窗口新賽道奮力奔跑,跑出了加速度。近日發布的《浙江省2021年度市縣科技進步統計監測報告》顯示,衢州市科技創新指數、全社會R&D經費投入占GDP比重、全社會R&D人員數等29項科技創新重要指標增幅位列全省前3位,其中8項指標增幅居全省第1位、11項指標增幅居全省第2位、10項指標增幅居全省第3位。
體系布局,構建重大創新平臺。重大創新平臺是創新鏈的核心支撐,是促進各類創新要素耦合、互動的“加速器”。衢州市聚焦產業技術前沿、貼近企業需求,引培結合,構建“一產業一研究院”“一縣一研究院”技術創新體系,為衢州產業創新提供戰略支撐。截至目前,擁有浙江大學衢州研究院、電子科技大學長三角研究院(衢州)、衢州資源化工創新研究院、浙工大生態工業創新研究院等9家研究院,已建成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4家、省技術創新中心1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4家。
統籌謀劃,打造四省邊際科創走廊。科創走廊依托交通干道,布局建設在科教資源豐富、產業基礎較好、基礎設施健全的區域。衢州市立足浙江大學工程師學院衢州分院、浙江大學衢州研究院(簡稱浙大衢州“兩院”)、電子科大長三角研究院(衢州)、衢州學院等科教資源,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六大標志性產業,發揮政府作為科技創新組織者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謀劃建設四省邊際科創走廊。構建“一核驅動、兩軸拓展、四區聯動”的空間格局,無縫鏈接G60科創走廊,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打造長三角地區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四省邊際人才科創橋頭堡,建成全球高端化學材料創新高地、全國雙碳科技創新前沿陣地、長三角未來技術轉化承接地、浙江省無線電技術創新高地、浙江省科技創新共富示范地、四省邊際高層次人才集聚地。2021年,全社會R&D經費投入占GDP比重增長0.21個百分點,增幅居全省第3位,在四省邊際九地市中排位從第5位躍升到第3位,比上饒市高了0.31個百分點。
市縣聯動,推進高新區爭先進位。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是產業創新的主平臺、主陣地,園區能級越高,創新能動性越強。衢州市成立高新區爭先進位工作推進專班,建立月監測、季分析、年考核工作機制,明確工作目標、責任主體、完成時限,從主體培育、開放創新、技術創新、平臺配套4個維度,全力推進高新區爭先進位。2021年,高新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工業增加值比重增長9.96個百分點,增幅居全省首位,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增長1.65個百分點、高新區高新產業增加值增長161.1%,增幅均居全省第3位。吉利“三電”研一新材料、一道新能源、奧首新材料等一批高新投資項目成功落地衢州國家高新區,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市高新技術產業投資、經濟建設的“主陣地”。今年1—10月,全市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速116.1%,高于全省 95.5個百分點,連續10個月蟬聯全省第一。

浙大衢州“兩院”航拍圖
加強院士賦能。院士作為頂級科技工作者,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骨干和尖兵,能夠發揮關鍵少數重要作用,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難題,是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最大貢獻者。一個院士的引進,可以帶來一個創新團隊,帶動一個產業能級提升。衢州市聚力“高原造峰”,依托省高端化學品技術創新中心,成功引進段雪院士團隊,并與孫世剛院士、徐南平院士、陳建峰院士達成合作意向,打造高端化學品產業創新高地。舉辦“共同富?!ぴ菏抠x能”活動,聘請6位院士擔任6大產業鏈首席科學家,實行一名院士帶領一個團隊服務推進一個產業。截至目前,全市共引進國家級領軍人才24名、省級領軍人才140人、碩士博士5051人。2021年,全社會R&D人員數增長118.4%、企業R&D人員增長122.7%,增幅均居全省首位。
拓寬引才路徑。開展“南孔圣地·衢州有禮”系列招才活動,推進百校大學生云端聯招、編制池引才、智匯衢州事業單位高層次人才引進,目前共舉辦引才活動143場,引進大學生2.4萬人,同比增長16%。舉辦兩批衢州市“雙領”計劃項目引才活動,成功吸引了126個高層次人才領銜創業的項目團隊參加,最終46個優質項目入圍,目前14個項目已落地。
創新育才模式。探索新型研發機構科教融合培養產業創新人才新模式,浙大衢州研究院與衢州學院共建的綠色低碳化工新材料科教融合學院被列入國家全面創新改革任務中,每年培養??啤⒈究?、研究生等不同學歷的產業創新人才1200人。探索新型研發機構科企融合培養高技能人才新路徑,浙大衢州研究院與龍頭骨干企業每年聯合培養高技能人才600人。截至目前,已培養產業創新人才2000人、企業高技能人才330人。
科技企業倍增提質。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弘揚以創新為核心的企業家精神,激發企業創造力,為科技共富提供不竭動力。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雙倍增”計劃,構建多層次、分階段、遞進式的科技型企業成長體系,促進科技企業快速增長。持續深化科技型企業“四色”管理機制,對標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條件,分類管理、重點培育。今年1—10月,全市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數204家;全市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數為708家,完成省定目標的472%。
企業研發擴容提速。開展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研發機構“雙清零”行動,引導企業樹牢創新發展理念,增強創新意識,加強研發投入、組建研發機構、開展研發活動,大力提升內生動力。遴選100名高校、科研院所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作為企業首席技術官,專職推進企業研發“雙覆蓋”。2021年,全市設立研發機構企業數增長157.6%,企業研發機構設置率增長11個百分點,增幅均居全省首位;開展R&D活動企業數增長126.9%,規上工業企業中開展R&D活動企業比重增長5.91個百分點,增幅均居全省第2位。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59.08億元,同比增長30.5%,增幅居全省第2位,全市開展研發活動的企業占規上工業企業比重增長至69.4%。
科技攻關突破提效。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目標導向、企業導向,常態化征集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需求,建立需求盡調分析機制,匹配攻關團隊、攻關資源,采用揭榜掛帥方式開展科技攻關,加快取得一批標志性成果,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開展產學研協同攻關,實行“企業出題、高校解題、政府助題”研發攻關新模式,鼓勵引導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協同攻關,開展規上工業企業產學研合作全覆蓋行動。近兩年,實施市級科技攻關項目257項,承擔省“尖兵”“領雁”項目34項,以企業為項目實施主體的攻關項目中產學研合作項目占比達95%以上,年均撬動全社會研發投入70億元,形成首臺(套)產品26項,17項重大科研攻關成果在省重大戰略任務、產業鏈關鍵技術安全可控方面產生了較好的作用,21個攻關成果已完成進口替代,10項科技成果獲省科學技術獎。

浙江省高端化學品技術創新中心中試基地現場
加大財政科技投入。發揮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作用,積極構建寬松、高效的科技創新環境,影響帶動全社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崇尚創新。建立財政科技投入每年不低于15%的穩定增長機制,重點支持創新人才引育、創新平臺建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創新主體培育等。2021年,衢州市本級財政科技撥款占本級財政經常性支出比重8.25%,占比位列全省第2位,全市創新環境指數146.4,居全省第3位。
搭建政企創新直通車。企業家是創新資源的調配者、創新制度的引領者、創新文化的塑造者,也是政府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政策實施、平臺建設的參與者、實踐者。搭建政企創新直通車,可以充分發揮企業家創新的主觀能動性,構建“問政于企、問需于企、問計于企”的政企良好協作模式。衢州市面向全市科技企業,遴選具有高學歷或高職稱、懂技術、會管理的企業負責人或技術高管,組建衢州企業創新高端人才聯誼會(簡稱“衢州新聯會”),每季遴選20名企業創新高端人才參加“政企直通車·衢州新聯會”會議,全面了解衢州企業創新發展現狀,掌握企業創新的堵點、難點、痛點,共商疏堵解難祛痛良方良策。目前,通過“政企直通車·衢州新聯會”平臺收集企業創新問題8個、建議7條,已解決問題8個、采納建議7條。
建立科技創新基金??萍计髽I初創階段融資難問題一直是制約地方科技創新發展的瓶頸之一。衢州市圍繞創新鏈部署資金鏈,通過政府引導帶動社會資本,集聚各方資源投向早期科技創業類企業,目前已整合兩山基金、工業基金、人才基金、天使基金等,建立100億元科技創新基金,主要投向六大標志性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碳達峰碳中和等領域具有戰略性、牽引性的科技創新項目,為科技企業初創發展提供“第一桶金”。目前,基金已跟進對接九霄智能、安芯基金、江宸智能、乾晶半導體等10余個人才科創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