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軍
溫州市科技局黨委委員、副局長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推動現代服務業同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只有將“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在農村一體推進、協同發展,才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完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萍继嘏蓡T制度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農村工作機制,是創新實現農業轉型升級、鄉村和美建設、農民生活富裕的關鍵一招??萍继嘏蓡T制度在溫州實施近15年來,持續深化與“數字浙江”、數字化改革等重大戰略、重要工程的融合,在富民興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進入新發展階段,隨著堅持數字賦能、系統重塑,拓寬廣大農民就業和增收空間、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的要求持續提升,科技特派員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三個單一”問題:
一是科技特派員專業領域較為單一。近六年溫州市3批科技特派員共557人,其中農林牧漁大類相關專業414人,工程類專業43人,規劃及營銷推廣類31人,農業機械相關專業14人,醫學、生態學和交通運輸等其他專業55人。從專業覆蓋面來看,專業領域較為集中,較好地體現了科技強農的制度底色,但是從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態勢以及農業智慧化、智能化發展趨勢來看,科技特派員專業條線分割比較明顯,在解決復雜性問題上較難形成合力。
二是科技特派員派出單位較為單一。主要集中于省內農類及涉農院校和科研院所,其中溫州科技學院(溫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113人、浙江省農科院87人、浙江省亞熱帶作物研究所61人、浙江農林大學38人、浙江大學26人、浙江省海洋水產養殖研究所21人,政府農業相關部門零星派出相關人員,省內其他高校、研究所及企業幾乎無人派出。這同樣也造成了科技特派員專業較為單一,不利于科技強農、機械強農整體水平提升和區域農業基礎創新突破。
三是科技特派員成效體現相對單一??萍继嘏蓡T制度往往以項目申報形式進行遴選,強調結果導向,缺乏動態化、常態化跟進和對接機制,并且由于物理空間限制,科技特派員僅限于服務特定區域內的農戶需求,雖可組織相關培訓,但缺乏即時反饋性和回應性,農民的緊急技術問題得不到及時響應。因此在科技特派員考核機制中,動態性指標體現較少,整體性覆蓋的創新溢出效應體現不足。
溫州市科技局充分發揮數字化改革這一邁向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先行的總抓手和關鍵路徑的實施效能,搭建“系統化”平臺、集成“惠農類”產業、突破“政策性”難題,匯集產業升級信息流、農民技術應用需求端、科技特派員工作成效顯示端,構建跨領域、跨區域、多模式的科技特派員集成服務體系,有效破解“三個單一”問題,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新實踐。相關工作在新華網、《科技日報》《浙江日報》等主流媒體刊發報道70余篇。
一是構建“平臺+”體系,打通數據流,變“人工對接”為“智能匹配”。
立足需求場景,打造“科技在農”應用,建立科技特派員專家預備庫,形成科技特派員隊伍梯隊,將科技特派員畫像和鄉鎮農業產業、農戶農技的需求精準匹配,實現科技特派員選派流程系統再造。目前,平臺管理各級科技特派員項目229項,其中省派100項、市派100項、縣(區)派29項,實現用戶訪問量7536人次、瀏覽量121840頁次。集成100余名科技專家和3000余名農技專業人員,今年以來,已線上解答農技問題3100余個。立足人才振興,舉辦形式多樣的技術咨詢和技術培訓班,大力培養“科技二傳手”和“撤不走”的本土科技人才,把點的“技術固化”轉為面的“技術輻射”,舉辦培訓班93期、培訓人數4300余人次,服務企業、合作社等機構126家。
二是集成“人才+”引擎,統合業務流,變“單兵作戰”為“協同服務”。聚焦組團幫扶,組建科技特派員共同富裕科技幫扶團,通過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新模式、創建科技特派員示范基地等方式開展科技幫扶服務,下沉山區、海島縣,推動幫扶模式整體重構,形成推進“共同富裕”攻堅合力。2022年,溫州市文成縣率先探索組建科技特派員“共富”幫扶團,專業涵蓋園林花卉、果蔬保鮮、食品加工、環境工程、農業產業規劃等多個領域,重點圍繞文成縣高山果蔬產業開展相關幫扶合作,助推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下一步將基于溫州山區海島縣科技特派員組建“共富”幫扶團5支以上。聚焦產業培育,貫通服務主體,打通政府側、社會側、企業側,匯聚科研院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星創天地、重點農業企業研究院等各類創新資源要素90家,實現“上通院所、下接農戶、外拓市場、內聯基地”,幫助農戶、企業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截至目前,第十一批溫州市科技特派員引進試用新品種159個,建設示范基地/工程121個,農戶增收360萬元,企業產值增加3100萬元。

溫州市科技特派員工作推進會暨“科技在農”上線儀式
三是突破“機制+”難題,優化執行流,變“單一考核”為“多維‘激’治”。實現制度重塑,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作用,定期圍繞重點產業難題開展抱團服務,形成“活動共辦、問題共解、成果共享、設備共用”的“四共”協調協作機制,創新“八有”工作方法,切實提升科技特派員工作效能。完善分配制度,支持科技特派員通過多形式轉化科技成果,鼓勵科技特派員創辦、領辦經濟實體,或與經濟實體開展實質性技術合作項目。明確科技特派員在兼職服務期間,領取服務對象給予的合法報酬或從利益共同體獲得的收益為合法收益,歸科技特派員所有,不受本單位績效工資總量限制。創新激勵機制,采用積分激勵機制,在科技特派員進行履職工作、現場服務、參與問答時給予相應的積分獎勵并納入總體考核體系。派出單位在年終業績考評、工作量計算、職稱評定等方面把科技特派員項目視同為廳局級科技項目,年度考核優秀的科技特派員,派出單位在職稱評聘、職務晉升等方面予以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