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 張春華
學習書法的成功與否,不僅和習書者自身的天賦、努力程度有關,同時與師承、學習方法及習書者對書法藝術的理解也有很大的關系。
在我熟悉的書法家中,以碑帖和傳統文化為支點的著名軍旅書法家丁嘉耕,就是在當代書法創作和理論研究領域取得不凡成就的一位。
丁嘉耕出生于江蘇省東臺市,17歲參軍,之后他有幸得到了中國書協副主席、著名女書法家周慧珺與書壇泰斗沙孟海先生的賞識。在大家的提攜下,悟性頗高的丁嘉耕在短短幾年間書藝便有了突破性的躍升。
1984年,沙老以“師古能化,陳中出新,典雅秀勁,擒縱有度”贊許丁嘉耕,更是寄語其堅持數年,定有大成。入伍30多年來,丁嘉耕先后供職于三大軍區十多個單位,從普通守島戰士走進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機關。豐富的人生經歷,始終不斷的書法情緣,一直伴隨他南來北往。
然而,要想成為一位真正的書法家,光靠勤奮練習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學識、修養以及更多的“字外功夫”。為此,丁嘉耕考入首都師范大學攻讀書法專業,在啟功、沈鵬、歐陽中石等書法大家的口傳面授下,他一邊不斷提升技法,一邊加強理論學習,同時注重與同道益友間的交流。
由此,丁嘉耕的書法理論與實踐不僅產生了質的飛躍,而且隨著其書法創作空間的不斷拓展,他開始從美學家、史學家的角度將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的用筆進行了對比,深研“宋四家”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及個人風格形成的淵源,寫出了極具分量的論文,為多位高校書法教授所稱道。
長期以來,書法藝術已然成為丁嘉耕生命的守護。我從丁嘉耕的書法作品中能明顯感受到其與諸多前賢的書法是一脈相承的,但又不是對傳統書法的生搬硬套,而是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多維的實踐。
丁嘉耕在自己的“藝術心語”中這樣寫道:“人有人格、藝有藝格,人格最高標準沒有止境,藝格更沒有止境。”他認為,書法藝術是一部人生和藝術的綜合巨著,沒有頁碼也沒有盡頭。
1.丁嘉耕 毛澤東《卜算子·詠梅》138cm×69cm2022
2.丁嘉耕 張旭《山中留客》138cm×69cm2022
在日復一日的臨習中,丁嘉耕不斷發現書法的美好和神秘,于是,他開始了自己的藝術試驗。研習中,他避開與唐人、宋人的“纏繞”,而躍向更遠古的北魏諸碑,遙取有益的啟示,廣泛涉獵碑碣、墓志、摩崖、造像、塔銘等,并以六朝碑版入行,使其作品呈現出過去少有的古樸厚重和蒼茫氣象。
“情憑虛而測有,思沿想而圖空。心經于則,目像其容,手以心麾,毫以手從。”南朝齊王僧虔在《書賦》中早就指出,書法作品是書家靈魂的展現,是書家氣質的表露。在丁嘉耕看來,“只有在作品中傾注感情,點畫線條才有生命力,才能流美傳神,才能架起作者與欣賞者之間的感情橋梁”。有了這樣的認識,丁嘉耕在創作中往往以自作詩詞放聲高歌,讓情感掀起波濤,撞擊心靈,進而涌向筆端。
丁嘉耕諸體兼擅,其楷書從“初唐四家”入手,廣涉晚唐諸家。他十分崇尚王家書風,并以王獻之《玉版十三行》為主調,出唐入晉,用筆圓而遒勁,潤而不肥,功力深厚、老到,書卷氣濃郁。他的小楷取法東晉,下及元明,方勁典雅、遒麗逸致,有墓志的風骨和晉人的神韻。
3.丁嘉耕 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138cm×69cm2022
4.丁嘉耕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138cm×69cm2022
5.丁嘉耕 孟浩然《過故人莊》35cm×138cm2022
6.丁嘉耕 李商隱《無題》35cm×138cm2022
丁嘉耕于行草書用功最勤,同時行草書也是其極具成就的書體之一。從王羲之的《蘭亭序》到米芾的《蜀素帖》《苕溪詩卷》,以及蘇軾的《寒食帖》等,他都進行了系統而廣泛的研習,并堅持數十載不怠,對米字更是情有獨鐘。由此,有了深層次認識的丁嘉耕,其行書不再單純追求秀美,而是力圖獲取內涵的幽深和感情的承載力。其作往往呈現出典雅蘊藉的外表、清新俊美的風貌,洋溢著王、米的遺韻。其字在輕與重的對比中,形成豐富的韻律,輕如驚鷗點水,有著飛鳥輕過之美;重如槌擊鼓點,給人以金石擲地之感。從整體面貌看,其作有著魏晉文人的飄逸瀟灑、明清士子的跌宕恣肆、簡牘帛書的率意天真、墓志造像的拙樸真淳。
丁嘉耕的隸書取法《張遷碑》,旁及《禮器碑》,并對漢碑的自然風化進行了夸張運用,使原本單調的隸書線條變得更加豐富,形成了沉雄遒勁且頗具廟堂氣息的風格。其篆書由大篆起步,直擊遠古,對西周早期器銘《眉縣大鼎銘》《大盂鼎銘》《令鼎銘》均一一問津,然后從清人篆書取法,線條粗獷豪放,字間呼應,隨勢生發,凝重遒美。
進行書法創作的同時,丁嘉耕還堅持寫作。他的散文、報告文學等不僅常見于報紙雜志,散文集《南窗聽雨》、報告文學《李真將軍》《周文龍將軍傳》、藝術攝影集《靈溪》等也先后出版,在軍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被譽為“軍中才子”。
藝術是相通的,文學、美學的營養,使丁嘉耕書法藝術的肌體健康而富有生命力,而其書作所呈現的濃郁書卷氣,正是他深厚的文化積淀和長期扎根中國書法藝術土壤的自然流露。
7.丁嘉耕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108cm×28cm2022
8.丁嘉耕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136cm×36cm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