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七七
“80后”的科研工作者張冠斌,曾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12年前,他正在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從事生物芯片和生物醫(yī)藥方面的研究。
在一次臨床實驗時,張冠斌聽到一位耳聾患者哀嘆:“謝謝你們的芯片技術幫我找到致聾的原因,可是,我能生出健康的孩子嗎?”張冠斌一時不知如何作答。當時,成人耳聾基因芯片診斷技術已經(jīng)較為成熟,可在新生兒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領域卻是一片空白。
連續(xù)好幾天,張冠斌的內(nèi)心都無法平靜:“很多聽覺障礙者對下一代最大的期望,就是擁有正常的聽力,和其他孩子一樣學習生活。不盡早解決這個診斷難題,會讓很多患有聽覺障礙的孩子失去及早干預的機會。”他決定從零開始,朝著那片空白地進發(fā),開展研究。
一開始,張冠斌所在團隊的研究還算順利。很快,他們就遇到了難關:如何把識別基因序列的磁珠通過探針連接到芯片上?磁珠量級以微米計,探針只有6.8納米長,二者差距甚遠。那段時間,他急得睡不著覺,一直在思考連接方法。那天上班的路上,張冠斌無意間觀察到一只毛毛蟲正攀附在行道樹的莖稈上,蠕動著向上爬。他靈光一閃,想:毛毛蟲的腳這么小,卻能將碩大的身軀緊緊附著在植物上。為什么?因為它的腳足夠多。或許我可以增加探針的密度,實現(xiàn)連接。”想到這,他欣喜若狂地奔向?qū)嶒炇摇?/p>
多年來,這項生物芯片技術挽救了一個又一個聾啞兒童,給他們和家庭帶去了希望和溫暖。一次偶然發(fā)現(xiàn)讓不可能成為可能,小小的芯片里包裹的是一顆善良的匠心。
(責任編輯/劉大偉 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