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芊燁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東方甄選的主播董宇輝曾給網友上了一堂“感恩課”。董宇輝在接受GQ實驗室的采訪時,被問到“為什么教師這么吸引你”時,他講了一件事。好多年前,他幫助了一個經濟上困窘的女學生,為她申請了一個員工五折優惠,還為她把剩下的那一半學費都掏了,但他跟女孩說的是學校免了她的學費,并且在教學中有意地關注她、鼓勵她。女孩也越來越自信大方,考上了一所很好的大學。女孩也不忘本,逢年過節都會給董宇輝發信息,表示感謝。董宇輝卻對她說:“你別給我發了,我只是你青春里陪伴你的人,你的人生還很長,不要記住我,記住你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就行?!背了剂艘幌?,他又說,“你知道看著孩子變化的感覺嗎?就像看著小樹苗在成長。”這或許就是大家喜歡董宇輝的原因之一,他幫助人并非為了讓人感恩他,他只希望那個人時常內觀而不忘回報社會。
這也正如鄭淵潔所說的:“記住幫助過你的人,忘記你幫助過的人?!苯Y草銜環、飲水思源、羊羔跪乳、烏鴉反哺,歷來不乏教育我們常懷感恩之心的詞語,但似乎很少有人提醒我們如何當一名施惠人。
朋友向我傾訴,說自己被現在的家庭關系裹挾得喘不過氣來。長輩的口頭禪是“明明過去乖巧聽話,真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怎么就變成這樣了”。他有個一直很照顧家族的富翁叔叔,心善但嘴不饒人,信奉對晚輩進行挫折教育。習慣發號施令角色的叔叔,即使回歸家庭依然是大家長的角色。晚輩們敬他也怕他,由于從他那里得到的大多是否定性的評價,總讓人大傷自尊,久而久之,晚輩們雖然逢年過節也會給他送上祝福,但再也不敢和他商量、探討自己的人生想法和職業規劃了。隔閡出現了,距離自然越拉越遠,叔叔明里暗里地抱怨孩子們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沒有孩子的他委屈地說:“當初大家都勸我多要幾個孩子,我想著有這么多侄子侄女,我把他們都當成自己的孩子來對待,想著他們以后也會對我好,沒想到全是白眼兒狼。”指責孩子們不懂感恩的次數多了,孩子們也就越來越怕欠他的人情債,不敢再接受他的任何幫助。而他又把這視為晚輩們故意疏遠他,不理解他,不感恩他。兩代人之間的關系就此陷入惡性循環。
這種親緣關系的困境,既有兩代人溝通上存在的問題,也體現了他們對感恩的不同理解。長輩認為我對你投入了真心和幫助,你就應該感恩我,你的事情都應該讓我知道,你的想法都應該和我分享。晚輩卻覺得,這樣的感恩讓自己倍感壓力,且沒了隱私,仿佛被恩惠“綁架”了。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教授點評當下的“感恩教育”:“當前有些感恩教育過于強調‘報答之心的意義和作用,特別是給年輕人灌輸‘感恩教育就是所謂的‘報答教育這一觀念,這其實是一種思想控制,而不是培養一種感恩心態。真正的感恩不是‘感人,而是對自己所擁有之物的一種滿足,是快樂、輕松、幸福的體驗,它給予人們的是心理上的放松,而不是壓力。”他提醒人們不要把感恩之心和愧疚之心、報答之心混為一談。相比感恩,這種建立在擁有感而非稀缺感基礎之上的情感,報答之心會因為沉重的自我暗示而給人造成壓力,甚至驅使受惠人對施惠人產生回避或不滿的心態。
董宇輝給那個女孩上的“感恩課”,讓她獲得的遠不止卸去了一身的壓力,更是獲得了一種自信、自愛、自立的能力。而當一個人在適度的被愛的環境下獲得了自信、自愛、自立的能力,在正確的感恩教育下培養了感恩之心,他的內心一定是富足的,這樣的富足之人一定會感染他人,效仿施惠人回饋社會,而不是視恩情為沉重的壓力或人情債務,局限于總想回報施惠人。而作為施惠人,應像《增廣賢文》中所言:“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如果是帶有一定要對方給以回報目的的付出,這種善良過于沉重,不僅是在綁架對方,其何嘗不是也綁架了自己?付出應是在自己可承受范圍內的一種不圖回報的不留名之舉, 一旦這種付出變成了一種“投資”,然后眼巴巴地等著回報,若得不到回報或回應就開始心灰意冷,怨天尤人,一切就都變了味。
就像董宇輝的“感恩課”一樣,教師、施惠人的角色應像園丁,只管播種,只管灌溉,只管修剪,盡一切努力讓樹苗茁壯成長,繚繞在園丁心頭的不應是何時才能讓自己的花園碩果累累。而樹苗要做的,就是記住自己要長成參天大樹。當森林如海時,園丁在叢中笑。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