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一個陽光明媚的周六,媽媽帶我爬母雞山,我很高興。
我和媽媽有說有笑地沿著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往上走,我看到樹枝輕輕搖擺著身體,小鳥在枝頭歡快地叫著,一陣陣微風吹來,可涼爽了,好舒服啊!
“哪里來的怪氣味?”我和媽媽異口同聲說完,然后便一起循著臭味找去。“媽媽,這里有袋臭面包,好惡心啊!那邊還有個爛蘋果,好多垃圾啊!這些人也太不愛護環境了,把這么美的地方弄得臟兮(xī)兮、臭烘烘的。這是對地球媽媽的一種傷害。”我捏著鼻子氣呼呼地說。“我們把這些垃圾撿起來,這樣后面來的游客就不會聞到臭味了,好嗎?”媽媽的話讓我想到街頭路邊經常看到“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標語,于是立刻和媽媽行動起來。我們戴上備用的一次性手套和塑料袋,彎下腰,把垃圾一點一點地撿起來。我似乎聽見垃圾們在對我說:“你真是個愛護環境的好孩子,謝謝你把我送回家。”不一會兒,我和媽媽的袋子里就裝滿了垃圾。雖然我們撿得滿頭大汗,但望著那一片干凈的道路,我們高興地笑了。媽媽笑著夸我:“你真是一個優秀的環保小衛士。”
柳條在風中翩(piān)翩起舞,我看到天空更藍了,花兒更紅了,草兒更綠了,母雞山更美了,地球媽媽的笑容更燦爛了。
(指導老師:黃玲飛)
點評:小作者以爬山為引子,充分利用了多種感官,從視覺——“樹枝輕輕搖擺著身體”;聽覺——“小鳥在枝頭歡快地叫著”;觸覺——“一陣陣微風吹來,可涼爽了”;嗅覺——“哪里來的怪氣味?”“好惡心啊!”等,將美麗的景象和臟兮兮的環境進行了鮮明的對比,從而引出下文“我”和媽媽決定清理垃圾。文中,小作者穿插了不少“我”和媽媽的對話,將自己的心理過程寫得細致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