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 朱德學 韓煦
一、基本案情
2000年6月21日,某中院作出390號判決書判令:A公司向B公司歸還借款本金人民幣500萬元(以下幣種同),C公司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因被執行人未履行還款義務,B公司于2000年8月30日向該院申請強制執行。之后,因A公司名下被查封的土地評估、拍賣尚需時日,B公司同意本案延期執行,故某中院于2000年11月25日裁定中止執行。
2004年6月28日,B公司與甲公司簽訂《債權轉讓協議》,將其對A公司擁有的390號判決書項下的債權及相關權益轉讓給甲公司,雙方于2004年9月28日在報紙聯合刊登了《債權轉讓暨催收公告》,依法向被執行人履行了債權轉讓的通知義務并催收債權。2004年11月29日,甲公司與乙公司簽訂《債權轉讓協議》,將上述債權及相關權益轉讓給乙公司,雙方于2005年8月17日在報紙聯合刊登了《債權轉讓暨催收公告》,依法向債務人履行了債權轉讓的通知義務并催收債權。
2008年3月10日,丙公司成立,股東包含乙公司。2008年5月22日,乙公司與丙公司簽訂《單戶資產轉讓協議》,將上述債權及相關權益轉讓給丙公司,雙方于2008年6月20日在報紙刊登了《債權轉讓暨催收公告》,依法向債務人履行了債權轉讓的通知義務并催收債權。
2011年1月7日,丁公司通過公開拍賣方式買受案涉債權,丙公司與丁公司簽訂《債權轉讓協議》,將上述債權及相關權益轉讓給丁公司,雙方于2011年1月12日在報紙刊登了《債權轉讓暨催收公告》,依法向被執行人履行了債權轉讓的通知義務并催收債權。丁公司提交的《拍賣成交確認書》載明,其通過公開競價從丙公司競得包括案涉債權在內的拍賣品。丁公司付清全部拍賣成交款后,由丙公司負責債權相關憑證的交付,并簽訂《債權轉讓協議》。丁公司取得債權相關憑證和《債權轉讓協議》后,即表示交付完畢。
2014年6月3日,丙公司注銷。丙公司《清算報告》載明,公司清算委員會成立后,按照要求在報紙刊登了《公告》,要求債權人申報債權。至公告期屆滿,無任何債權人申報債權,證明丙公司的債務已處理完畢。另載明,截至公司經營期限屆滿之日,公司已通過拍賣等方式,處理完畢相關債權。依據債權資產轉讓協議的約定,相應的債權及其附屬擔保權益均由買受人享有。
2019年12月,丁公司向某中院申請變更為本案申請執行人,并向法院提交了390號判決書、相關《債權轉讓協議》《債權轉讓暨催收公告》等證據,以及B公司認可甲公司、甲公司認可乙公司、乙公司認可丙公司已取得案涉債權的《債權確認書》。因丙公司已注銷,無法提供丙公司認可丁公司取得案涉債權的《債權確認書》,丁公司遂向法院提交了丙公司股東乙公司出具的《債權確認書》,確認丙公司注銷后,乙公司接受丙公司的剩余資產,代為行使相關權利、履行相關義務,并認可丙公司已取得390號判決書確定的債權。法院裁定認為,丁公司提交的證據中,缺少丙公司書面認可丁公司取得案涉債權的證據。雖丁公司提交了乙公司出具的《債權確認書》,但并未提供充分證據證實乙公司在丙公司注銷后有權代表丙公司確認案涉債權的轉讓。據此裁定駁回丁公司的請求。丁公司不服,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上一級人民法院裁定駁回丁公司的復議申請,維持執行裁定。
二、分歧意見
本案中,對于執行裁定案件的審查形式以及債權人對債權轉讓的書面認可問題,存在兩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法院對執行異議和復議案件實行書面審查。在申請人提供的材料不符合規定的情況下,執行過程不能突破或改變生效法律文書所確認的實體內容,對實體法律關系、權利義務及責任承擔主體等進行審查。最高法《關于民事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定》(下稱《變更、追加當事人規定》)第9條規定了債權轉讓情形下變更申請執行人的具體條件,突出了執行裁定的書面審查原則。本案中,案涉債權經多次轉讓,現丁公司僅提供了丙公司與其簽訂的《債權轉讓協議》以及《債權轉讓暨催收公告》,并未提供丙公司書面認可的證據,且媒體刊登的公告、拍賣成交確認書、丙公司的清算報告等文件,均非直接的證明文件,執行法院并無依據直接審查認定其證明效力。據此,無法將丁公司變更為申請執行人。
第二種意見認為,法院對執行異議和復議案件應當進行有限度的實體審查,在當事人提供的材料能夠確定其享有實體權利且當事人之間并無實質爭議時,應當對相關實體權利予以確認,以節約司法資源,減少訟累。本案中,丙公司與丁公司簽訂了《債權轉讓協議》,履行了通知債務人的義務,因丙公司已注銷,客觀上無法出具書面確認函。但根據相關證據,丁公司系通過公開拍賣方式買受案涉債權,付清拍賣價款后,丙公司與丁公司簽訂《債權轉讓協議》以及共同登債權轉讓公告的行為,應視為丙公司已確認該債權轉讓事宜,故應當將丁公司變更為申請執行人。
三、評析意見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應將丁公司變更為申請執行人。
(一)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權轉讓后變更申請執行人的必要條件
民法典第545條規定,債權人可以將債權的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民法典第546條規定,債權人轉讓債權,未通知債務人的,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蹲兏?、追加當事人規定》第9條規定,申請執行人將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權依法轉讓給第三人,且書面認可第三人取得該債權,該第三人申請變更、追加其為申請執行人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從上述規定可知,依據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權轉讓,變更申請執行人時,原則上需要提供債權轉讓協議、債權人出具的書面確認函及已通知債務人的證據。其中債權轉讓協議予以確定債權轉讓的真實性、合法性;通知債務人的證據可以證明債權轉讓已對債務人生效;債權轉讓書面確認函用以證明雙方當事人之間對債權轉讓不存在任何爭議。
因債權轉讓涉及多方法律關系,而執行裁定以效率優先,原則上不作實體審查,故各地法院在實踐中就《變更、追加當事人規定》第9條如何適用作出了不同規定,有些法院要求當事人出具債權轉讓協議及通知債務人的證明即可,此規定從實體上看已經完全符合民法典關于債權轉讓的相關規定,據此裁定變更債權受讓人為申請執行人不存在任何爭議。但有些法院認為,根據《變更、追加當事人規定》第9條規定,除債權轉讓協議及通知債務人的證明外,還需提供債權人書面確認債權轉讓函。此規定可進一步確定債權轉讓的真實性及雙方當事人對債權轉讓已不存在任何爭議,據此變更申請執行人可免除后顧之憂。但實踐中,可能會存在債權轉讓人已經不存在或已變更的情況,如本案,此時再強行要求申請人提供債權轉讓確認函幾無可能,亦會加大法律適用的難度。
(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權轉讓后變更申請執行人案件的審查形式
1998年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下稱《執行規定》)第18條第2項規定,申請執行人是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權利人或其繼承人、權利承受人。據此可知,申請人提供的證據只要能夠確認其依法取得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權,成為權利承受人即可。2005年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處置銀行不良資產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規定,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轉讓、處置已經涉及訴訟、執行或者破產等程序的不良債權時,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債權轉讓協議和轉讓人或者受讓人的申請,裁定變更訴訟或者執行主體。據此,就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金融不良資產轉讓后申請變更執行人問題,提供轉讓協議、申請書即可。2009年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判決確定的金融不良債權多次轉讓人民法院能否裁定變更申請執行主體請示的答復》明確,《執行規定》第18條中的“權利承受人”,包含通過債權轉讓的方式承受債權的人。依法從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受讓債權的受讓人將債權再行轉讓給其他普通受讓人的,執行法院可依據上述規定,依債權轉讓協議以及受讓人或者轉讓人的申請,裁定變更申請執行主體。對于普通債權受讓人申請變更執行人,筆者認為也可參考金融不良資產債權轉讓有關規定。2016年發布的《變更、追加當事人規定》第9條在上述規定的基礎上,作出了需債權人書面認可的規定。
《變更、追加當事人規定》第9條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在執行中債權受讓人受讓債權后再起訴的情形,節約了司法資源,降低了訴訟成本。但也包含了兩個限制:第一,債權的轉讓必須是依法轉讓,排除違法以及損害國家、集體、第三人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情形。第二,債權人必須書面認可第三人已經取得債權,以此避免受讓人向法院申請變更時,轉讓人不認可該債權轉讓而發生爭議。
根據民法典第153條、第154條關于法律行為無效的規定,審查債權轉讓協議是否存在違法情形、是否損害他人合法權益均涉及到對協議實體問題的審查,故筆者認為,執行裁定可進行一定限度的實體審查具有法律依據。同時,既然已經進行了實體審查,對于協議是否有效已經作出了認定,那么依據協議效力作出變更申請執行人的裁定并無不妥。此外,要求當事人提供書面確認函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轉讓人與受讓人就轉讓事實發生爭議。筆者認為,依法訂立的協議,對雙方當事人均有約束力,若已查明協議有效,從實體法角度講,則無需當事人再行出具書面確認函予以確認其效力。
(三)檢察監督視角下對于“書面認可”的理解
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權依法轉讓給第三人,第三人據此申請變更申請執行人屬于執行法律關系,其法律依據是《執行規定》第18條第2項及《變更、追加當事人規定》第9條。《執行規定》第18條第2項規定的是申請執行人的主體資格問題,即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權利人、繼承人、權利承受人為申請執行人,故《變更、追加當事人規定》第9條的目的在于確認第三人是否依法取得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權,成為權利繼受人,從而取得申請執行人的法律主體資格。
具體到本案,本文認為丁公司有權以權利承受人為由申請變更申請執行人。
首先,根據在案證據,丁公司系通過拍賣公開競價取得案涉債權后,與丙公司簽訂《債權轉讓協議》,并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損害國家、集體及第三人的合法權益,且就本次債權轉讓事宜,雙方發布了《債權轉讓暨催收公告》。該公告是丙公司與丁公司以公告方式作出的表示,包含兩項內容:一是向不特定主體書面告知案涉債權轉讓之事實;二是通知債務人債權轉讓之事實并要求債務人向丁公司履行債務。而法院作為本案執行法律關系主體,應包含在該公告的不特定主體范圍之內,因此前述《債權轉讓暨催收公告》可作為丙公司書面認可丁公司已取得案涉債權的證明。
其次,從立法精神及保護第三人合法權益的角度考量,實踐中就“書面認可”的規定不應僅作字面解釋,應從立法原意、債權轉讓的真實性及債權轉讓是否對債務人發生法律效力等方面綜合考慮,就“書面認可”審查的落腳點應放在雙方當事人就該債權轉讓有無爭議上。如果可以證明雙方當事人對債權轉讓并不存在任何爭議,理應裁定變更受讓人為申請執行人。本案中,丙公司在《清算報告》中亦已明確,依據債權資產轉讓協議約定,相應的債權由買受人享有,實際也是對案涉債權轉讓事實的認可,因此雙方并不存在任何爭議。另外,從《清算報告》內容看,亦不存在侵害其他債權人利益的情形。據此,丁公司提供的證據已經滿足《執行規定》第18條第2項與《變更、追加當事人規定》第9條之規定,可以證明其已依法取得案涉債權,成為權利承受人并取得申請執行人的法律主體資格。
最后,從營商環境角度考慮,在現有證據能夠確定申請人已經合法取得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權,且申請人沒有其他權利救濟途徑的情況下,檢察機關應當發揮檢察監督職能,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同時,從檢察功能角度來看,《變更、追加當事人規定》第9條尚需進一步完善,其與民法典關于債權轉讓的相關規定不相協調,故在就本案發出檢察建議的同時,亦可建議最高法在實際操作中對該條文作進一步修訂和完善。
(四)檢察能動履職下“兩便原則”的理路
檢察機關發出再審檢察建議后,法院再審認為,丙公司與丁公司簽訂了《債權轉讓協議》,履行了通知債務人的義務,因丙公司已注銷,客觀上無法出具書面確認函。但根據丁公司提供的證據,其系通過公開拍賣的方式買受案涉債權,在丁公司付清拍賣價款后,丙公司與丁公司簽訂《債權轉讓協議》以及共同刊登債權轉讓公告的行為應視為丙公司已確認該債權轉讓事宜,故丙公司將案涉債權轉讓給丁公司的程序符合法律規定,依法裁定變更丁公司為申請執行人。
從監督效果看,檢察機關依法能動履職,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相結合,凸顯了方便群眾訴訟、方便法院辦案的“兩便原則”。首先,就執行裁定是由作出裁定的人民法院的同級人民檢察院監督,還是由作出復議決定的上一級人民法院的同級檢察機關監督問題,辦案當時適用的《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未作明確規定。在監督過程中,本案經過復議維持了執行裁定,檢察監督主體具有可擇性。從監督效果考慮,最終決定由作出執行裁定的人民法院的同級人民檢察院監督,雖然與之后出臺的監督規則有一定出入,但在檢法兩家的協調配合下,最終取得了圓滿的監督結果。筆者認為,在執行監督方式多元化,且法律未作明確規定時,檢察監督應當發揮司法能動作用,以追求檢察監督“三個效果”的統一。其次,關于執行裁定審查是形式審查還是實質審查的問題,本案通過檢察監督得出了一定限度內進行實質審查的答案,即執行裁定對雙方當事人并無爭議,或者通過其他在案證據已經可以確認的事實,可以進行一定限度的實質審查,無需再通過訴訟等途徑解決。最后,本案在檢察監督過程中,通過歷史解釋的方法從立法原意角度分析法律規定的含義,進而得出正確結論,有效維護了當事人合法權益,暢通了當事人權利救濟途徑,優化了營商環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檢察委員會委員、第五檢察部主任、三級高級檢察官[200070]
** 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第五檢察部四級高級檢察官助理[200070]
*** 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四級檢察官助理[2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