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首家管道天然氣等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日前在德州掛牌成立。
該平臺由德州市德達集團下屬能源公司和山東港口集團金融控股公司聯手打造,定位打造輻射省域、面向全國的天然氣等能源綜合集散基地,將主要開展管道天然氣、甲醇等能源化工產品的掛牌交易、調期交易等業務。
德州市天然氣資源稟賦,境內現有19條油氣管道,共計1 000余千米。其中,天然氣管道10條,600 km,規劃建設天然氣管道931 km,包括中俄東線、山東管網西干線北干線、德州市“四縱四橫”市域天然氣管網等。在山東省能源局支持下,2021年8月19日,德州市政府和山東省港口集團簽署了《大宗商品交易“1+N”布局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依托德州市天然氣、甲醇等資源稟賦共建天然氣等大宗商品品種的交易運營中心,開展產業培育、營銷推廣工作。
一是依托山東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已獲批的天然氣現貨掛牌交易許可資質,開展天然氣品種的營銷推廣工作,快速推進產業客戶集聚,助力天然氣類品種快速打開市場。二是與山東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共同開展天然氣調期交易品種研發,盡快豐富天然氣交易體系,助力鞏固提升新設運營中心在油氣類大宗商品交易領域行業地位。三是加快天然氣交易上線上量,助推德州市成為山東省乃至京津冀魯地區天然氣供需定價中心。
近日,為加快推進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切實做好工業領域碳達峰工作,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下稱《方案》)。
《方案》要求,“十四五”期間,筑牢工業領域碳達峰基礎,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13.5%,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會下降幅度,重點行業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明顯下降。“十五五”期間,在實現工業領域碳達峰的基礎上強化碳中和能力,基本建立以高效、綠色、循環、低碳為重要特征的現代工業體系。確保工業領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達峰。
《方案》指出,要以構建有利于碳減排的產業布局、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優化重點行業產能規模、推動產業低碳協同示范等方面深度調整產業結構;從調整優化用能結構、推動工業用能電氣化、加快工業綠色微電網建設、加快實施節能降碳改造升級、提升重點用能設備能效、強化節能監督管理等方面深入推進節能降碳;從建設綠色低碳工廠、構建綠色低碳供應鏈、打造綠色低碳工業園區、促進中小企業綠色低碳發展、全面提升清潔生產水平等方面積極推行綠色制造;從推動低碳原料替代、加強再生資源循環利用、推進機電產品再制造、強化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等方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從推動綠色低碳技術重大突破、加大綠色低碳技術推廣力度、開展重點行業升級改造示范等方面加快工業綠色低碳技術變革;從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建立數字化碳管理體系、推進“工業互聯網+綠色低碳”等方面主動推進工業領域數字化轉型,為重點任務。
《方案》強調,要開展重點行業達峰行動和綠色低碳產品供給提升行動。
在重點行業達峰行動中,聚焦重點行業,制定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屬等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研究消費品、裝備制造、電子等行業低碳發展路線圖,分業施策、持續推進,降低碳排放強度,控制碳排放量。
在綠色低碳產品供給提升行動中,發揮綠色低碳產品裝備在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中的支撐作用,完善設計開發推廣機制,為能源生產、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等領域提供高質量產品裝備,打造綠色低碳產品供給體系,助力全社會達峰。
近日,國務院等16部門印發《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行動計劃(以下簡稱《綱要》),明確2023年年底前重點工作,提出要加大新興產業標準支撐力度,實施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提升工程,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綱要》提出要加強標準化與科技創新有效互動。建立重大科技項目與標準化工作聯動機制,開展共性關鍵技術和應用類科技計劃項目形成標準研究成果比率的統計工作,將標準作為重要產出指標納入科技計劃實施體系。
《綱要》特別強調要實施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提升工程。出臺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組建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總體組,加快完善碳達峰基礎通用標準,升級一批重點行業能耗限額、重點用能產品能效強制性國家標準,完善能源核算、檢測認證、評估、審計等配套標準。制定地區、重點行業、企業、產品碳排放核算報告核查標準。制定重點行業和產品溫室氣體排放標準。完善光伏、儲能、氫能、化石能源等清潔高效利用標準。研究制定生態碳匯、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標準。開展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試點。
近日,新疆天業集團2萬t/a氯化高聚物項目順利通過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該項目作為國內首個單套產能達到2萬t的氣固相法工藝生產技術工業化示范基地,打開了中國氣固相法原創技術工業化的先例,徹底打破了國外氣固相法技術封鎖的格局。
此次驗收評審會經專家聽取匯報、現場考察、審閱調查報告及相關資料后一致認為,項目執行了環境保護“三同時”制度,落實了環評報告及批復意見提出的環境保護措施,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同意通過竣工環境保護驗收。
據了解,天業集團2萬t/a氯化高聚物項目于2019年4月開工建設,2021年10月建成,進入調試運行階段。2022年2月20日,通過現場調查和環境管理檢查,2022年6月15-20日在設施正常運行的情況下,順利通過檢測機構現場監測驗收。
該項目順利通過環保驗收,標志著項目由試運行轉入正式運行階段。該項目從實驗室、小試到中試,一步一步穩扎穩打走來,開發出了世界上首套分置式氣固相法循環流化床裝置,攻克了氣固相法工藝氯化不均勻、撤熱不及時的難題,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套工藝技術。
不僅如此,該項目將實現氣固相法核心技術和裝備的國產化、綠色化,解決了國內應用開發不足,需求進展緩慢問題,引領氯堿行業氯資源高效清潔工藝的推廣應用,在拉動地方經濟增長的同時,將有效推動整個氯堿行業乃至化工企業的綠色高效發展。
近日,為精準防控危化品重大安全風險,應急管理部派出8個工作組,深入29個省份地區開展了危化品重大危險源企業2022年第一次部級督導核查。
本次督導核查,沿用省際交叉互檢形式,隨機抽查了60個設區市、54個化工園區、184家危化企業,發現問題隱患2 700余項,督促地方依法責令19家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停產停業整頓。同時,推動各地區深刻吸取今年以來典型化工事故教訓,聚焦高危液化烴罐區、化工產業轉移、老舊裝置、液氯等安全風險防控,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加快落實危化品安全風險集中治理等年度重點工作,確保取得實效。按照應急管理部工作部署,地方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危化品監管人員和消防救援力量“消地”通力協作,通過企業自查、市級交叉檢查、省級抽查,對近7 000家危化品重大危險源企業的2.2萬余個重大危險源實現了全覆蓋檢查,共排查治理問題隱患15萬余項,對穩定全國危化品安全生產形勢發揮了有力保障支撐作用。
應急管理部將持續推動問題隱患整改,指導督促各地區鞏固專項檢查督導成果,強化針對性舉措,舉一反三補齊短板,進一步完善構建重大危險源常態化安全管控制度體系,不斷提升重大安全風險防控水平,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和有較大影響的事故,為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營造良好安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