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始創新經學的大師:王國維經學研究述論*

2023-01-07 15:04:08宮云維
浙江社會科學 2022年5期
關鍵詞:研究

□ 宮云維

內容提要 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學術史上著名的學術大師。其治經,跳出了清代以來的今古文之爭,把經學還原為獨立科學研究的對象,用最新的考古材料來與古經進行比較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其方法胡適稱之為“科學的治經方法”,其人胡適稱之為“始創新經學的大師”。王國維以經證史,在古史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反過來,以史治經,也為古經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王國維是近現代學術史上著名的學術大師,其在文學、史學、哲學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早已為學界所熟知。相比較而言,學術界對其經學研究關注明顯不夠。①事實上,王國維以經證史,其史學上的巨大成就來自于其扎實的經學研究。他以“科學的方法”,對經學文本進行釋讀,在成就其“新史學開山”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傳統經學的研究。早在1935年,胡適就稱其為“始創新經學的大師”②。本文擬對王國維經學研究做一系統梳理,并揭示王國維在經學史上的貢獻,以期豐富王國維及中國近現代學術史的研究。

一、王國維經學研究的緣起

其實,王國維早年并不喜歡經學。他自己說小時候“家有書五六篋,除《十三經注疏》為兒時所不喜外,其余晚自塾歸,每泛覽焉。”③他早年的學術生涯,也是以研究哲學、美學、文學為主。雖然在1894年,他曾條駁過俞樾的《群經評議》,但并不能算作他研究經學的開始。1911年11月至1916年1月,王國維旅居日本期間,才開始轉向經史。羅振玉在談到王國維學術轉向時說:

初公治古文辭,自以所學根柢未深,讀江子屏《國朝漢學師承記》,欲于此求修學涂徑。予謂江氏說多偏駁,國朝學術實導源于顧亭林處士,厥后作者輩出,而造詣最精者,為戴氏震、程氏易疇、錢氏大昕、汪氏中、段氏玉裁及高郵二王,因以家書贈之。公雖加流覽,然方治東西洋學術,未遑專力于此,課余復從藤田博士治歐文及西洋哲學、文學、美術,尤喜韓圖、叔本華、尼采諸家之說,發揮其旨趣,為《靜安文集》。在吳刻所為詩詞,在都門攻治戲曲,著書甚多,并為藝林所推重。

至是予乃勸公專研國學,而先于小學、訓詁植其基。并與論學術得失,謂尼山之學在信古,今人則信今而疑古。國朝學者疑《古文尚書》,疑《尚書》孔注,疑《家語》,所疑固未嘗不當,及大名崔氏著《考信錄》,則多疑所不必疑。至今晚近變本加厲,至謂諸經皆出偽造。至歐西之學,其立論多似周秦諸子,若尼采諸家學說,賤仁義,薄謙遜,非節制,欲創新文化以代舊文化,則流弊滋多。方今世論益歧,三千年之教澤不絕如線,非矯枉不能反經。士生今日,萬事無可為,欲拯此橫流,舍反經信古末由也。公年方壯,予亦未至衰暮,守先待后,期與子共勉之。④

他自己也說:“自辛亥十月寓居京都,至是已五度歲,實計在京都四歲余。此四年中,生活在一生中最為簡單,惟學問變化滋甚。”⑤1913年2月,王國維在給繆荃孫的信中說:“移居以后,日讀《注疏》一卷,擬自《三禮》始,以及他經,期以不間斷,不知能持久否。”11月,他再次提及此事,說:“今年發溫經之興,將《三禮》注疏圈點一過。阮校尚稱詳密,而誤處尚屬不少。”⑥日本學者狩野直喜在《回憶王靜安君》中說:“我覺得來京都以后,王君的學問有一些變化。也就是說,他好像重新轉向研究中國的經學,要樹立新的見地,可能他想改革中國經學研究……在京都的時候,他的學問研究的本領在哪些方面呢?當時他精細地重讀《十三經注疏》《前后漢書》《三國志》 等等……他跟羅君整天討論學術上的問題,對文字、考古開始發生很大的興趣。另一方面,他研究經學。這兩方面的研究,我以為后來成為他的《觀堂集林》里論文的淵源。”⑦

二、王國維經學研究的方法

王國維的弟弟王國華說:“先兄以史治經,不輕疑經,亦不欲以墨守自封,必求其真,故六經皆史之論,雖發于前人,而以之與地下史料相印證,立今后新史學之骨干者,謂之始于先兄可也。”⑧這句話的意思是王國維治經不像今文學家那樣輕易懷疑古經的真偽,也不像古文學家那樣墨守成規,固步自封,而是“必求其真”,即使前人有“六經皆史之論”,也不輕易相信,必“以之與地下史料相印證”。

《詩》《書》《禮》《樂》《易》《春秋》是先秦時的古書,本無“經”“史”的區分。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學生,并作《易傳》,撰《春秋》,才有“六經”之說。西漢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六經遂成為儒家的經典,歷漢、唐,以至到宋代,一直被當作圣人立言垂教的原典。但元代以后,開始有學者對六經的性質產生了質疑。先是郝經提出“古無經史之分”“六經自有史”的觀念;明人潘府提出了“五經皆史”;王陽明提出了“五經皆只是史”。至清初,章學誠著《文史通義》,明確提出了“六經皆史”的概念,稱“古之所謂經,乃三代盛時典章法度,見于政教行事之實,而非圣人有意作為文字以傳之后世也”⑨。晚清章太炎則更加致力于論證“六經”為古史官所記的歷史,與后世“史書”無別,打破了經學高高在上的壟斷地位,使之與諸子百家一樣成為研究上古歷史的史料,此即近代學術史上的“新史學”。彼時,史學尚未完全脫離經學,研究上古歷史尤其經史難分。所以,周予同把“新史學派”稱為“超漢宋學、超今古文學而以歷史的方法去研究經學的新學派”,王國維則是“以古文學為基點,接受外來考古學的方法,尋求地下的實物以校正記載”一派的“領袖”⑩。王國維在其《古史新證·總論》中說:

研究中國古史為最糾紛之問題。上古之事,傳說與史實混而不分。史實之中,固不免有所緣飾,與傳說無異,而傳說之中,亦往往有史實為之素地。二者不易區別,此世界各國之所同也。在中國古代,已注意此事。孔子曰“信而好古”,又曰“君子于其不知,蓋闕如也”。故于夏、殷之禮,曰“吾能言之。杞、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孟子于古事之可存疑者則曰“于傳有之”,于不足信者則曰“好事者為之”……其于懷疑之態度及批評之精神,不無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嘗為充分之處理也。吾輩生于今日,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馴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此二重證據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雖古書之未得證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證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斷言也。?

所謂“紙上之材料”是指《尚書》《詩》《易》《五帝德》及《帝系姓》《春秋》《左氏傳》《國語》《世本》《竹書紀年》《戰國策》《史記》等傳統典籍,所謂“地下之材料” 是指19 世紀末考古發現的青銅文字、甲骨文字、漢魏石經等新材料。將此“紙上之材料”與“地下之材料”互相釋證,這就是著名的“二重證據法”?。王國維不但用這一方法研究史學,也用來研究六經。《觀堂集林》中許多關于經學文獻的研究,即是用這樣的方法研究出來的。

對于王國維的治經方法,胡適大加青睞。1935年4月,胡適在《獨立評論》第146 號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我們今日還不配讀經》的文章,給予了王國維很高的評價:

今日提倡讀經的人們,夢里也沒有想到五經至今還只是一半懂得一半不懂得的東西。這也難怪,毛公、鄭玄以下,說《詩》的人誰肯說《詩》三百篇有一半不可懂?王弼、韓康伯以下,說《易》的人誰肯說《周易》有一大半不可懂?鄭玄、馬融、王肅以下,說《書》的人誰肯說《尚書》有一半不可懂?古人且不談,三百年中的經學家,陳煥、胡承珙、馬瑞辰等人的《毛詩》學,王鳴盛、孫星衍、段玉裁、江聲、皮錫瑞、王先謙諸人的《尚書》學,焦循、江藩、張惠言諸人的《易》學,又何嘗肯老實承認這些古經他們只懂得一半?所以孟真先生說的“六經雖在專門家手中也是半懂不懂的東西”,這句話只是最近二三十年中的極少數專門家的見解,只是那極少數的“有聲音文字訓詁訓練的人”的見解。……這種見解可以說是最新的經學,最新的治經方法。始創新經學的大師是王國維先生。?

文中的孟真,即傅斯年。1935年4月7日,傅斯年在《大公報·星期論文》上發表了《論學校讀經》一文,批評陳濟棠在廣東、何鍵在湖南等提倡的中小學讀經活動。傅文指出“經過明末以來樸學之進步,我們今日應該充分感覺六經之難讀。漢儒之師說既不可恃,宋儒的臆想又不可憑,在今日只有妄人才敢說《詩》《書》全能了解,有聲音文字訓詁訓練的人是深知‘多見闕疑’‘不知為不知’之重要性的。那么,今日學校讀經,無異拿些教師自己半懂不懂的東西給學生……六經雖在專門家手中也是半懂不懂的東西,一旦拿來給兒童,教者不是混沌混過,便要自欺欺人。”?所謂“肯老實承認這些古經他們只懂得一半”則是指王國維而言。1921年王國維在《與友人論〈詩〉〈書〉 中成語書》 中說:“《詩》《書》為人人誦習之書,然于六藝中最難讀。以弟之愚暗,于《書》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于《詩》,亦十之一二。此非獨弟所不能解也,漢魏以來諸大師未嘗不強為之說,然其說終不可通。以是知先儒亦不能解也。”?胡適很看重這段話,不但在《我們今日還不配讀經》一文中引用了這段話,還莊重宣布:

這是新經學開宗明義的宣言! 說話的人是近代一個學問最博而方法最縝密的大師,所以說的話最有分寸,最有斤兩。科學的起點在于求知,而求知的動機必須出于誠懇的承認自己知識的缺乏。?

在胡適看來,古經學所以不曾走上科學的路,完全由于漢魏以來諸大師都不肯承認古經的難懂,都要“強為之說”。南宋以后,人人認朱子《四書集注》、蔡沈《書集傳》為集古今大成的定論,所以經學更荒蕪了。顧炎武以下,少數學者走上了聲音文字訓詁的道路,稍稍能補救宋明經學的臆解的空疏。然而他們不肯公然承認他們只能懂得古經的一部分,不肯拋棄注釋全經的野心。“淺識的人,在一個過度迷信清代樸學的空氣里,也就紛紛道聽涂說,以為經過了三百年清儒的整理,五經應該可以沒有疑問了。誰料到了這三百年的末了,王國維先生忽然公開揭穿了這張黑幕,老實的承認《詩經》他不懂的有十之一二,《尚書》他不懂的有十之五。”?正是由于王國維敢于“老實承認”古經的難懂,敢于“誠懇的承認自己知識的缺乏”,才不會像漢魏以來的經師那樣,不明就里,“強為之說”,而是在王念孫、 王引之父子用古書的文字作比較的基礎上,進一步利用銅器文字和甲骨文字研究的最新進展與傳世古書進行比較,通過比較進而確定古經文的意義。這種解經的方法,相對于之前經師的“強為之說”,是“科學的方法”;這種解經的路子是“新經學的路”,也是科學的。因此,王國維是“新經學”的始創者,是“始創新經學的大師”。

三、王國維經學研究的成就

王國維的經學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觀堂集林》一書中。是書成書于1921年5月,系王國維自己編輯的,“去取至嚴。凡一切酬應之作,及少作之無關弘旨者,悉淘去不存”?。其中《藝林一》到《藝林八》八卷,全都是解經之作,占全書的三分之一。此外,《觀堂集林》卷第二十《史林十二》尚有《魏石經考》五篇、《蜀石經殘拓本跋》一篇,卷第二十一《史林十三》有《覆五代刊本〈爾雅〉跋》《宋刊本〈爾雅疏〉跋》《宋越州本〈禮記正義〉跋》《書績溪胡氏〈西京博士考〉昭文張氏〈兩漢博士考〉后》等。《觀堂別集》中也有《以五介彰施于五色說》《書作冊詩尹氏說》《〈詩·齊風〉豈弟釋義》《書〈毛詩故訓傳〉后》《陸法言〈切韻〉斷片跋》《〈唐韻〉別本考》《魏鶴山〈唐韻后序〉書后》《宋撫州本〈周易〉跋》《內府藏宋大字本〈孟子〉跋》《影宋本〈孟子音義〉跋》《顧刻〈廣韻〉跋》《〈尚書覈詁〉序》等,內容涉及《尚書》《詩》《禮》《樂》《春秋》《論語》《爾雅》以及音韻、訓詁等傳統經學的方方面面。是書在體現其古史研究的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彰顯了其經學研究的貢獻,二者相輔相成,互為成就。試以其著名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續考》《殷周制度論》說明之。

《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續考》的主要學術貢獻是厘清了商朝的帝王名號和世系,初步建立了殷商史的基本體系,被譽為“近代學術史上的一大盛事”?。王國維寫作此文的起因,是在幫羅振玉抄寫《殷墟書契考釋》的過程中,在卜辭中發現了“王亥”之名。“嗣余讀《山海經》《竹書紀年》,乃知王亥為殷之先公,并與《世本·作篇》之‘胲’、《帝系篇》之‘核’、《楚辭·天問》之‘該’、《呂氏春秋》之‘王氷’、《史記·殷本紀》及《三代世表》之‘振’、《漢書·古今人表》之‘垓’,實系一人。”遂在羅振玉以及日本學者內藤虎次郎的鼓勵和幫助下,于甲骨卜辭中搜羅到有關王亥的材料七八條,旁加考證,作《王亥》一文。在此基礎上,他繼續研究,陸續證明了“王亥”即“該”、“王恒”即“恒”等,系統梳理了殷先王先公的世系和名號。王國維的這項研究,除了能幫助理解、讀懂上述古文獻外,對于《左傳》《尚書孔傳》《詩》《禮記》《周禮》《論語》等古經書的閱讀都很有幫助。例如,《詩·大雅·生民》疏引《大戴禮·帝系》“帝嚳夏妃娵訾之女曰常儀,生摯”,《祭法》“殷人諦嚳”,王國維謂“嚳為契父,為商人所自出之帝,故商人諦之,卜辭稱‘高祖夔’,乃與王亥、大乙同稱,疑非嚳不足以當之”。“相土”之字,《詩·商頌》《春秋左傳》作“土”,《周禮·校人》引《世本·作篇》“相士作乘馬”,《荀子·解藪篇》“乘杜作乘馬”,《史記·殷本紀》亦作“相土”,王國維取卜辭與諸文獻相佐證,認為“土是,士非”,“相土或單名土,又假用杜也”。這是直接解讀古經的事例,這樣的例子在文中還可以舉出很多。

王國維的研究還間接給古經研究提供了幫助和啟發。例如《楚辭·天問》“簡狄在臺嚳何宜”以下二十韻皆述商事,其問王亥以下數世事,計十二韻是記王亥、王恒及上甲微三世之事。王國維據卜辭考證出,《山海經》《竹書紀年》中之“有易”,《天問》作“有扈”,是字誤,改“易”為“扈”。下文的“昏微遵跡,有狄不寧”,“昏微”即上甲微,“有狄”即“有易”。“其國當在大河之北,或在易水左右。蓋商之先,自冥治河,王亥遷殷,已由商丘越大河而北,故游牧于有易高爽之地,服牛之利,即發見于此。有易人乃殺王亥,取服牛。”王亥之后,王恒不見于他書記載,而卜辭所見王恒,同以王稱,其時代自當相接,“《天問》之該與恒,適與之相當”。“《天問》之辭,千古不能通其說,而今由卜辭通之。”?王國維的這一結論,給后來的《周易》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正是受王國維的啟發,1929年12月,顧頡剛在《燕京學報》上發表了題為《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一文,考證出《周易·大壯》六五爻辭“喪羊于易”、《周易·旅》上九爻辭“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后號咷,喪牛于易”就是商人先祖王亥在有易地方放牧牛、羊,被有易部落首領殺害的故事。?此說解決了《周易》研究中的一個千古難題,被譽為填補了商代開國史上的空白,在古史研究上意義是很大的。?1979年以后,杭州大學教授黎子耀撰寫了《陰陽五行思想與〈周易〉》《殷商先公先王與陰陽五行思想的關系考索》《〈易經〉中殷商先公先王考實》,也直言是“深受王氏的啟發”,“希望能在王氏研究的基礎上有所補苴”?。該說后來也被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等出土材料所證實。?

王國維的《殷周制度論》被郭沫若稱為是“一篇轟動了全學界的大論文,新舊史家至今都一樣地奉以為圭臬”?。其對經學研究的影響,則比《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更甚。

首先,該文的形成是建立在王國維對古禮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的。王國維研究經學是從研究古禮器開始的。早在1913年5月13日,王國維在致繆荃孫的信中說:“頃多閱金文,悟古代宮室之制。現草《明堂寢廟通考》一書,擬分三卷:己說為第一卷。次駁古人說一卷,次圖一卷。此書全根據金文、龜卜文,而以經證之,無乎不合”。?6月27日致鈴木虎雄的信中說:“近年治禮,旁及古文字,擬著手三代制度之研究。一月前成《明堂廟寢通考》一書,全與舊說不合,唯阮文達《明堂圖考》之說略似之。維更從吉金文字之證據,通之于宗廟、路寢、燕寢,并視為古宮室之通制。然金文中尚有反對之證據,故其一中一部分不能視為定說耳。”?據筆者對《明堂廟寢通考》 一文的檢閱,王國維在該文中引用《殷虛書契》中所見的兩處“太室”,證明了明堂之制為古代宮室之通制,與宗廟之宮室無異;用吳彝蓋、鬲攸從鼎、曶鼎、伊敦等銘文,證明“成王、康王、穆王諸廟皆有太室,不獨文武廟”;用頌鼎、寰盤銘文所記冊命之禮,證明了“廟中太室之為四宮中之廣廷”,是典型的用金文、龜卜文等地下材料與《詩》、《尚書》、《周禮》、《春秋》諸傳、《禮記》等地上之材料進行釋證的研究方法。?1914年8月2日,王國維在寫給沈曾植的信中說:“近因蘊公(按:羅振玉)于商周文字發見至多,因此得多見三代材料,遂擬根據遺物以研究古代之文化、制度、風俗,旁及國土、姓氏,頗與漢人所解六藝不能盡同。”?此語是符合實情的。《觀堂集林》中的前三卷大都是關于禮樂或禮器的論文。前引1916年8月10日致羅振玉的信中,王國維曾談到過“講求禮制尤為儒家所獨,其書存者亦最多”,且傳世之禮書頗為混亂,這大概是其重視禮的研究的原因。

其次,王國維《殷周制度論》中提出的觀點,對經學史和儒學史的研究都有重大影響。《殷周制度論》開篇就說:“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又說:“殷、周間之大變革,自其表言之,不過一姓一家之興亡與都邑之移轉;自其里言之,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所謂的“新制度”“新文化”,即“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喪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諸侯之制;二曰廟數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尤其是王國維提出周代“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喪服之制”的說法,不但于古史研究極有意義,于古經的詮釋也有極大的幫助。

有關宗法研究的材料,散見于禮類經書中。如《禮記·喪服小記》:“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有五世而遷之宗,其繼高祖者也。是故祖遷于上,宗易于下。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禰也。”?《禮記·大傳》:“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百世不遷者,別子之后也;宗其繼別子之所出者,百世不遷者也。宗其繼高祖者,五世則遷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義也。有小宗而無大宗者,有大宗而無小宗者,有無宗亦莫之宗者,公子是也。”?《儀禮·喪服傳》:“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不得禰先君。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不得祖諸侯。此自卑別于尊也。若公子之子有封為國君者,則世世祖是人也,不祖公子。此自尊別于卑也。”?如何理解其中的“別子”以及君統與宗統的關系,不但是研究古史的需要,也是解經的需要。從經學的角度說,古經書的記載并不相同,歷代的注疏也有分別。例如,《禮》書記載天子、諸侯不行宗法,《詩經·公劉》則記載“食之飲之,君之宗之”,《詩經·板》有“價人唯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為翰”之語,《禮記·郊特牲》有“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諸侯”,《左傳·文公十二年》則有“宋祖帝乙,鄭祖厲王”的記載。王國維通過研究甲骨文、金文,發現殷代尚沒有嫡庶之制,周代才有立子立嫡而生宗法制,他由此而得出“此制為大夫以下設, 而不上及天子、諸侯”“天子、諸侯,雖無大宗之名而有大宗之實”“大夫以下,君統之外復戴宗統,此由嫡庶之制自然而生者也”?的結論,對于閱讀和理解經書中的相關描述顯然是極有意義的。

此外,王國維關于漢魏石經的研究,也是其“新經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貢獻。王國維之研究石經,緣起于撰《史籀篇疏證》。籀文即大篆,春秋戰國間流行于秦國的一種字體,因著錄于《史籀篇》而得名。《史籀篇》亦稱《史篇》,共十五篇,為古代字書之祖,劉向校書時始著錄,漢武帝時已亡六篇。東漢許慎撰《說文解字》,于皕、缶、女三部三引《史篇》二百二十余字,謂之籀文。1916年2月,王國維從日本回國以后,以甲骨、金文疏證《說文》之籀文。在撰寫的過程中,王國維發現籀文系戰國時秦國所用之文字,不行于東方諸國;東方六國則用孔壁中所見之“古文”,其作法體勢與籀文殊異。由此發其端,王國維研究出司馬遷作《史記》所據之古書,凡先秦六國遺書,如《春秋》《國語》《春秋左氏傳》《孔子弟子籍》《周官》《尚書》《禮》等,皆是古文;東漢之初,所謂“古文”,專指孔壁之書,“古文”二字由書體之名而變為學派之名。漢時古文經本有轉寫本,兩漢古文學家多小學家。至于“科斗”文字之名,西漢時專指孔壁發現的古文,東漢末則以《古文尚書》為科斗書。魏晉以后,凡異于通行之隸書,皆謂之科斗書,其意義與漢人所謂古文,不盡相同。?

王國維的上述新發現,為其研究魏石經打下了基礎。1916年4月20日,王國維擬考黃縣丁佛言(1878—1930年)所藏《魏三字石經殘字》(拓片),取楊守敬(1839—1915年)所印拓本比照,排列其行款,始知每行經文二十字,三體合計,則六十字。又據此行款以求《隸續》所錄殘字,亦每行六十字,凡《隸續》所存字亦可圖其殘石形狀,惟所存殘石在碑之上或下則不可確定。歷經數月的不間斷的增改,直到9月14日,才將全稿及碑圖寫定。其間,7月18日王國維在給羅振玉的信中說:“《魏石經考》上卷已寫成,得十九頁,雖甚粗漏,然前人實罕用此方法,故所解決之問題實頗不少也。”?王國維所解決的“問題”,包括漢石經的經數,魏石經的經數、石數,魏石經的字體特點等,基本排定了熹平石經和正始石經之行款字數、碑數。在此基礎上,王國維又撰寫了《漢魏博士考》一文,引經據典,梳理了博士之沿革及其職能變化等,“比較系統地對漢魏博士作了初步總結”?,對經學史研究“有很大的價值”?。當代學者虞萬里稱王國維的研究“是二十世紀初葉用新視角、新方法、新材料研究石經的典范,為全面研究、復原漢魏石經奠定了基礎”“為研究漢代古文經學和古文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注釋:

①據筆者涉獵所及,相關的研究主要有黎子耀 《〈易經〉中殷商先公先王考實——紀念王國維先生逝世六十周年》[《杭州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2 期]、劉墨《王國維的經學研究》[《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 期]、 虞萬里 《王國維之魏石經研究》(《古文獻研究集刊》第四輯,鳳凰出版社2012年版)、王剛《王國維經學路向與新史學之構建》(《學術月刊》2013年第11 期)、彭華《王國維與〈周易〉研究》(《周易研究》2014年第5 期)、王治洋《論王國維經學研究的現代學術品格——以〈魏石經考〉為例》(《孔子研究》1917年第5 期)、虞萬里《王國維〈魏石經殘石考〉撰作年月指實》(《文史》2020年第2 期),以及徐建 《王國維經學研究》(濟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等,部分研究王國維的著作中也間有提及,尚無系統梳理其經學研究之著述。

②???胡適:《我們今日還不配讀經》,《獨立評論》第146 號,1935年4月14日,第2~4 頁。

③王國維:《靜庵文集續編·自序》,載傅杰編校《王國維論學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407 頁。

④羅振玉:《海寧王忠愨公傳》,載陳平原、王楓編《追憶王國維》,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版,第8~9 頁。

⑤袁英光等編:《王國維年譜長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0 頁。

⑥房鑫亮編校:《王國維書信日記》,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46~47、49 頁。

⑦狩野直喜:《回憶王靜安君》,載陳平原、王楓編《追憶王國維》,第343~344 頁。

⑧王國華:《王靜安先生遺書序》,載陳平原、王楓編《追憶王國維》,第2 頁。

⑨章學誠:《經解上》,載葉長青注、張京華點校《文史通義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03 頁。

⑩周予同:《群經概論》,載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1 頁。

?王國維:《古史新證·總論》,載《古史新證》,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2 頁。

?關于王國維“二重證據法”及其意義,可參見吳懷祺《王國維二重證據法和古史新論》,《河北學刊》1987年第5期;陳其泰《王國維“二重證據法”的形成及其意義》,《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4、5 期;喬治忠《王國維“二重證據法”蘊義與影響的再審視》,《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 期。

?傅斯年:《論學校讀經》,《獨立評論》1935年第146號,第8 頁。

?王國維:《與友人論〈詩〉〈書〉中成語書》,載王國維著、彭林整理《觀堂集林》(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0 頁。

?趙萬里:《王靜安先生年譜》,載房鑫亮、胡逢祥主編《王國維全集》第20 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62頁。

?袁英光:《王國維》,載《中國史學家評傳(下)》,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220 頁。

?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載彭林整理《觀堂集林》(上),第259~267 頁。

?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載《古史辨》第三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44 頁。

?胡道靜、戚文等編著:《周易十日談》,上海書店1992年版,第35 頁。

?黎子耀:《〈易經〉中殷商先公先王考實》,《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2 期。

?廖名春、陳慧:《清華簡〈保訓〉篇解讀》,《中國哲學史》2010年第3 期。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的自我批判》,《十批判書》,科學出版社1956年版,第5 頁。

????房鑫亮編校:《王國維書信日記》,第48、60、62、137 頁。

?王國維:《明堂廟寢通考》,載彭林整理《觀堂集林》(上),第72~83 頁。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載彭林整理《觀堂集林》(上),第287~288、292~293頁。

??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867~868、914~915 頁。

?鄭玄注,賈公彥疏,彭林整理:《儀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610 頁。

?參見王國維《〈史記〉所謂古文說》《〈漢書〉所謂古文說》《〈說文〉所謂古文說》《漢時古文本諸經傳考》等。

?周予同:《博士制度和秦漢政治》,載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本)》,第728 頁。

?周予同:《中國經學史講義》,載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本)》,第837 頁。

?虞萬里:《王國維之魏石經研究》,《古文獻研究集刊》第四輯,鳳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63 頁。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黄| 国产不卡国语在线|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 午夜在线不卡| 日韩美女福利视频|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在线毛片免费| 欧美亚洲激情|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小视频福利网址|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亚洲色图欧美视频|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欧美福利在线|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欧美在线导航| 91偷拍一区|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亚洲嫩模喷白浆| 亚洲最新在线| 97在线公开视频| 久久人体视频|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中文字幕2区|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3344在线观看无码| 男女猛烈无遮挡午夜视频| 色综合五月婷婷|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日本a级免费| 国产精品色婷婷在线观看| www精品久久| 色九九视频|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99re经典视频在线|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AAA|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激情影院内射美女| 天天综合网色| 国产女人在线| 日韩精品毛片|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999国产精品| 亚洲成a人在线播放www|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欧美色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亚洲欧美极品|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少妇露出福利视频|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高清码无在线看|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成人日韩视频|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999精品视频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va|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久草热视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