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爾半島電視臺1月5日文章,原題:美國發動對華芯片戰,韓國和臺灣地區受波及去年5月,拜登訪問韓國,第一站就是三星的大型半導體生產設施。這一舉動表明,拜登認識到三星和半導體的重要性。
但那次訪問幾個月后,拜登的合作愿景因美國恢復本國制造業基地和對撫中國的舉措而變得復雜。美國轉向保護主義的做法,已經在韓國和中國臺灣引起了不安,它們與中國大陸有著密切的經濟聯系。行業分析公司副總裁哈奇森表示,很大程度上,美國對所有國家都非常依賴,而每個國家都非常依賴中國。他認為,盡管這些國家或地區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將彼此視為競爭對手,但它們的經濟依賴于彼此之間的貿易。
在韓國、日本和臺灣地區,美國阻礙中國科技進步的努力給它們帶來挑戰。韓國蘭星和SK海力士是全球存儲芯片生產的領頭羊,臺積電是非存儲芯片的頭號廠商,它們都在中國大陸建有工廠。日本則擁有一些全球領先的半導體材料和設備制造商。去年,日本逾1/3的制造設備出口到中國大陸。
對許多韓國商界人士來說,美國的芯片法案加劇了韓國的痛苦,之前美國已經宣布,韓國電動汽車制造商將被排除在稅收優惠之外。韓國企業、政界人士和媒體譴責這些保護主義舉措違背了兩國聯盟精神,并呼吁政府推出同樣的措施來支持國內產業。
在臺灣地區,一些人擔心,美國的補貼可能會導致半導體生產的轉移,并侵蝕臺灣地區的所謂“硅盾”。而且,雖然臺積電是臺灣無可爭議的龍頭企業,但臺灣也有許多生產非高端芯片并依賴與大陸貿易的小型公司。一些觀察家說,芯片法案可能會導致這些公司切斷與美國的聯系。
其他分析人士也警告美國政策制定者,不要采取保護主義措施。他們認為,半導體行業依賴高度特定的高科技產品貿易,堅持在本土生產可能會導致資源配置不當。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認為,美國自給自足是一種幻想,美國目前出口高價值芯片并進口低價值芯片,因此,提高自給率要求美國優先考慮基礎芯片生產,同時在先進芯片生產方面加強競爭力。▲(作者斯蒂芬?博羅維克、伊琳?海爾,陳欣譯)
環球時報202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