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宇
(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信息中心,安徽 合肥 230091)
幾千年的秦磚漢瓦已成為歷史,鋼筋、水泥已成為現代建筑的主要材料。
自20世紀90年代末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以來,建筑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全國大小城市不僅在高度上增長了好幾倍,在圍度上更是增長到了甚至幾十倍。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建筑業功不可沒。建筑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但是,傳統的建筑業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存有諸多不足,如資源消耗大、科技含量低、建筑垃圾多、人力成本高等,已越來越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隨著資源與環境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約束性不斷增強,調整產業結構,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是建筑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
建筑工業化的興起,給建筑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建筑工業化是什么,如何發展,如何定位,在建設行業中充當什么樣的角色,它具有怎樣的法律屬性還很模糊,需要認真研究。
建筑工業化相對傳統的建筑業,最顯著的區別是,有了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生產廠,產品就是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建筑預制構件生產廠遺傳了兩者的特點:工廠是制造業的標配,工廠生產的產品卻是為建筑業所用。從這個角度來看,建筑工業化是制造業和建筑業的有機結合。建筑工業化相比較傳統建筑業,并非簡單的建造方式的不同,而是生產組織模式發生了根本變化。
建筑工業化既然有了制造業的屬性,那就要兼顧制造業的特點來組織生產活動,制造業有制造業的生產特點,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是固定的,同類構件尺寸固定、形狀固定、材質固定、質量固定、預留的連接鋼筋固定。設計、運輸、吊裝等都要兼顧構件的大小、生產的效率、設備的生產能力,一切活動都要相匹配,每個連接件、每顆螺絲都有明確的位置。建筑工業化的生產建造過程更為精細,分工更為明確。
建造過程工業化水平的提升,帶動了上下游工業化的改變,設計環節改變了,要標準化;生產環節改變了,要機械化;用的材料改變了,外墻砌塊沒有用武之地了;配套的產品改變了,門窗可以批量生產了……改變的方向是什么?是工業化!建造全過程的向前聯系、向后延伸,都要向工業化看齊,工業化成了協調、組織的導向。
所以,建筑工業化是用大工業生產方式來建造建筑。
發展建筑工業化的意義體現在多個方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 提高勞動生產率。建筑工業化通過提高機械化,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同等規模建設項目,建設周期可節省一半以上。施工現場用工約為傳統建筑工程的1/3。
(2) 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預制構件絕大部分在工廠內生產,鋼筋、水泥、水、砂子等建筑材料基本可實現零浪費。由于尺寸精確度高,誤差由傳統的厘米級降低到毫米級,對應的門、窗可實現批量化生產供應,內外粉刷等材料消耗呈幾何倍數下降。
(3) 提高建筑質量和施工安全。工廠化生產時,構件質量、性能受人為干擾因素小,質量、性能穩定。大量復雜、危險的作業都可在工廠里面完成。還可有效防范施工環節偷工減料的現象。
(4) 改善作業環境。建筑工業化項目生產,大量的工作在工廠里面完成,少量的工作在施工現場完成,借助機械生產,勞動強度降低,施工難度降低,工作環境大幅度改善。
(5) 環境污染小。生產環節資源高效利用,污染小,施工效率很高、周期短,噪聲、揚塵等對環境影響小。
(6) 降低監管難度。預制構件生產環節主要依托于設備,產品性能穩定,質量安全的風險大幅度降低。施工環節現澆混凝土的部位少,質量監管由面的監管集中到點的監管,監管難度降低。
(7) 重塑行業形象。建設行業多年來一直與傻大笨粗相伴而行,建筑工業化大型先進的生產設備、自動化流水線、標準的操作流程、質量好外觀美的預制構件、良好的工作環境、較低的工作難度、先進的建設科技應用,從建筑的生產過程,到呈現的高質量建筑產品,改變了傳統建設行業臟亂差的形象,提振行業發展信心。
(8) 創新驅動經濟發展。建筑工業化發展帶動機械設備制造、冶金、化工、部品加工等行業向工業化、標準化方向發展,帶動了整個產業鏈向現代化邁進。同時還可淘汰落后技術、產品,調整產業結構、創新驅動經濟發展。
近年來,建筑工業化發展成為行業發展的熱點,很多省(市)紛紛出臺推進建筑工業化的指導意見,大型建筑業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建材生產企業等紛紛加入建筑工業化發展道路。但是,從目前看,建筑工業化推進并不順利,市場接受度不高,面臨的問題很多。
建筑工業化使用大工業生產制造的思維來改變傳統建設行業生產建造模式,建筑工業化企業作為行為主體,還沒有法律屬性。沒有明確的法律屬性,市場上就無法給予定位。
缺乏必要的宣傳,認識上還比較模糊,傳統建筑業企業多還處于觀望狀態,行業發展的氛圍還不夠。
建筑工業化改革了傳統的建筑建造方式,建筑業首當其沖,緊接著的是部分建材企業。走建筑工業化發展道路,由于前期初始投資較大,一般小型企業資金實力不夠,大型建筑業企業是建筑工業化發展的中堅力量,有能力但主觀能動性不高。
建筑工業化在施工現場是通過裝配來完成的。每塊預制構件之間在豎向上,通過灌漿套筒連接,質量安全上存在質疑。
建設行業目前是按照建筑生產建造過程,分階段進行管理,每個階段都對應著行為主體,每個行為主體都有明確的名字和資質,如從事建筑設計環節的企業,名稱為設計企業,對應的有設計資質,從事施工環節的企業,名稱為施工企業,對應施工資質,都有明確的名稱和責權利。
建筑工業化企業的行為涵蓋了從最基本的原材料采購到施工結束全過程,包含了項目設計、材料生產、建造施工。傳統建設行業是分階段實施的,而建筑工業化企業將分階段的建設行為集于一身。因此,建筑工業化企業應該有一個明確的名字——建設企業,應該有一個明確的資質——建設資質。
以下建筑工業化企業以建設企業作為表述用詞。
4.1.1 建設企業的定義
建設企業是指能獨立完成項目設計、建筑構件拆分、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生產、裝配施工的企業。
建設企業的顯著特點是,必須要有自己的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生產工廠,并且自行施工。建筑設計及構件拆分、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生產、裝配施工是建設企業的三個主要業務部門。建設企業能否成立。主要取決于三個主要的業務部門能否實現有效運轉。
4.1.2 建設企業資質能力評定依據
建設企業資質是建設企業的能力標簽,建設企業要根據其行為特點決定其責權利。
(1) 資質能力評定。建筑設計及構件拆分、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生產、裝配施工三大業務是建設企業資質能力的評定指標,也可歸納為一個硬件(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生產)、兩個軟件(建筑設計及構件拆分、裝配施工)。從技術難易程度來看,建筑設計及構件拆分能力較為容易具備,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生產主要依托設備,人為干擾因素最小,生產能力也不存在問題,裝配施工直接涉及質量、安全,應作為重點評定指標。說裝配式建造簡單,那是相對傳統建造方式而言的。事實上,對于建設企業來說,工作環境最差、管理難度最大、干擾因素最多的環節依然是在裝配施工環節。
市場上的表現也印證了這一點,大型建筑業施工企業轉型升級為建設企業,由于有著豐富的施工組織管理經驗、嚴謹的安全防護意識,裝配化施工較為順利,而由房地產開發等企業轉型升級為建設企業的,施工環節往往是短板,施工外包出去后,企業利潤較少,自己施工的話則管理協調難度又大。
從建設企業屬性來看,預制構件廠是建設企業的特殊屬性,這一屬性是唯一的,是區別于傳統建設行業企業的重要標志,是否具有預制構件廠應作為判定是否為建設企業的一票否決的指標。
所以,建設企業資質能力評定的衡量指標要以施工的組織、管理能力為主,其次是設計能力,再其次是預制構件生產能力。預制構件生產能力同時還應作為資質評定的一票否決指標,缺少了這一項,就不能作為建設企業進行評定。
(2) 建設企業責權利:
①責任。建設企業的責任來源于其行為,設計要符合標準,構件制作要精確,施工要安全可靠,生產建造的建筑要滿足使用功能要求,建設企業要承擔設計、構件制作、裝配施工三個方面的責任。這三個方面的責任在目前的法律法規中都有明確的界定。
②權力。建設企業有權利進行設計、構件制作、裝配施工。這些權利與其能力和行為對應,應該予以明確。否則,建設企業的上述行為都要受到約束,當前的很多建設企業都面臨著這三個方面的困惑。
③利益。建設企業應當獲取的利益也主要來源于設計、構件制作、裝配施工三個方面。建設企業作為行業轉型升級的引領者、綠色低碳的先行者,享受三個環節的利益理所應當。行業管理也應客觀、公正地對待建設企業,既不能因為建設企業的綜合效益較高而將其作為“吃大戶”的對象,也不能因為建設企業先行冒的風險高而給予過多的優惠,以免影響市場公平競爭環境。
推進建筑工業化,各地紛紛從頂層設計入手,頒布“建筑工業化發展條例”,向社會傳達政府發展建筑工業化的決心,通過法律法規來明確建設企業的地位和作用,規定建設企業的責權利,保護建設企業發展。同時也通過法律約束、管理建設企業行為。
建設企業應如何管理,對目前建設行業來說還是個新課題。目前,行業管理手段主要有三個,一是資質管理手段,通過資質對行為主體進行分類,劃定行為范圍;二是功能性設置,通過設置行為主體的功能實現行業內部相互監督,如審圖企業負責監督設計企業的設計行為,監理企業負責監督施工企業的施工行為;三是技術標準協調、指導與約束,通過發布實施行業技術標準,指導、規范主體行為,部門規章等規范性文件也屬于此列。
建設企業資質評定屬于綜合性評定,評定依據來源于三個方面,分別是施工能力、設計能力、預制構件制作能力。建設企業工廠就是建設企業管理的落腳地。
當前,從國家到地方,建筑工業化行業管理的機構設置遠遠不能滿足發展需要,建筑工業化發展還缺乏有力的行政指引。要加快推進建筑工業化工作,建設行業行政主管部門應逐級設立對應的工作機構,納入行政管理序列,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應設立建筑工業化發展司,各省(市)建筑行政主管部門設立建筑工業化發展處(科)等,建立健全建筑工業化發展的行政保障、管理、服務機構,這是建筑工業化不可缺少的行政支撐。
質量安全是底線,要增強建筑工業化發展速度,必須建立起嚴格、嚴謹的質量安全控制措施,首先就要從建立標準體系入手。標準體系包括:一是結構標準體系,二是除結構標準體系之外的其他技術標準、施工驗收技術標準等,三是構配件產品標準,四是建立建筑工業化部品部件庫。
標準體系明確后,鏈接構件、起吊構件的質量、性能也至關重要。沒有安全的保證,一切發展都是無意義的。從這個層面說,建筑工業化配套部件的生產企業、企業生產的構件必須納入嚴格的質量監管,信息要絕對的公開通明。處罰力度必須堅持“誰生產誰負責,誰認定誰負責”的原則,不僅要與企業掛鉤還要與政府部門直接掛鉤。市場的自由是相對的,而底線是剛性的,是紅線,而且還必須是高壓線。
建筑工業化不僅僅是建筑表現的形式,更是建筑行業在工業化時代的浪潮中的自我工業化完善。工業化是工業改造的程度,是趨勢,是手段,是行業改革發展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