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西省南昌市把創新城鄉社區治理作為基層治理的重要抓手,初步構建起黨建引領、齊抓共管、群眾參與、多方協商、共建共治的城鄉基層治理新模式。全市共打造1個全國創新社區治理和服務實驗區、10個國家級“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單位”,西湖區國貿陽光社區“4·10”工作法和青云譜區青峰社區“365”工作法被民政部表彰為全國優秀社區工作法。
堅持黨建引領,唱好基層治理“主旋律”。一是聚焦組織引領,織密城鄉社區治理的組織網絡。2018年,開展“洪城紅”城市基層黨建攻堅行動,先后將182個村、110個社區黨組織升格為黨總支或黨委,推進村(社區)書記、主任“一肩挑”和“兩委”班子交叉任職。第一屆村(居)委會換屆選舉新增“一肩挑”280余人,“兩委”班子交叉任職比例達到98%。在全省率先開展村(社區)固本強基7大行動,完善從市區到網格樓棟7個層級的治理體系,組建社區網格黨支部、黨小組等2558個,實現“組織進樓棟,服務在身邊”。二是聚焦居民自治,激發城鄉社區治理原生動力。制定《全市社區減負增效工作指導意見》,社區運營機制逐步向“社區黨委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居委會發揮自治作用、黨群工作站提供綜合公共服務”轉變。充分發揮民情懇談會、民情理事會等基層自治組織作用,協調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5000余件,滿意度達95%以上。2021年,進順村、店前村、上羅村被民政部確定為全國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試點單位。三是聚焦多元參與,完善城鄉社區治理協同機制。推動800多個機關單位與社區結對共建,1700多個其他單位與社區共駐共建,3萬多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并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創新社會組織培育管理體系,建立市、縣(區)、鄉鎮(街道)三級社會組織培育孵化基地。市財政為公益創投項目、社工和志愿服務項目投入2500余萬元,全市公共服務多元化供給的格局趨于成熟。
加大保障力度,筑牢基層治理“支撐點”。一是人員素質實現大提升。出臺《關于加強城市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構建“進出有規范、履職有目標、考評有標準、待遇有保障、發展有空間”的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較2012年,社區工作者平均年齡下降5歲,大專以上學歷水平占比提高154%,持有社會工作者執業證書人員增加600余人。二是經費保障實現大提升。連續9年提高社區工作經費標準,每個社區年工作經費從18.14萬元提高至超30萬元。在人員薪酬待遇上,人均年收入較2012年翻了三番。市財政承擔40%的經費投入比例,去年經費投入突破1.2億元。三是服務設施實現大提升。2021年,將社區活動場所提質攻堅行動納入全市重大重點項目,對154個老舊社區用房進行改造升級,全市886個城市社區辦公用房全部達到300平米以上,功能齊全、位置相對集中。
緊貼群眾需求,打造高效服務“綜合體”。一是開展“一站式”便民服務。全市投資超8億元,建成鄰里中心共264個,惠及居民400余萬人,形成了一站式“15分鐘社區便民生活圈”。二是推進“一窗式”政務服務。依托江西政務服務網和“贛服通”平臺,大力推行“一網通辦”服務。構建多樣化服務格局,實現群眾辦事“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鎮街”。推行“365天服務不打烊”,在工作日中午、雙休日以及國家法定節假日提供錯時延時服務。三是打造高品質的物業服務。開展“紅色物業”創建工作,打造了116個示范點。推動社區“兩委”、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交叉任職”,形成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物業服務組織體系。建立區(縣)、街道(鄉鎮)、社區三級物業服務工作糾紛調解組織體系,所有社區建立黨組織領導下的居委會、居民理事會(居民代表)、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五位一體”議事協調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