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華
(福建省安溪縣自然資源局, 福建安溪 362400)
安溪縣潘田村X339縣道路面嚴重下沉產生裂縫。該路段是感德鎮往桃舟鄉通行的重要公路。該路面裂縫點對X339縣道路面造成破壞約80m, 主要威脅感德鎮(潘田村、華地村、大坂村)及桃舟鄉方向的過往車輛的公路交通安全。由于公路處于安溪縣潘田鐵礦區的采礦證范圍內, 下部地下開采可能造成影響, 地理位置極為敏感。
該區總體屬中低山侵蝕地貌。
裂縫點自然地貌為傾向近西的單面斜坡, 自然坡度35°~45°。
裂縫點所處路段共320m為2019年安溪縣公路局改道修建的水泥公路, 其上段80m為本次發生裂縫路段。其中:
裂縫路段(80m)上部地層:該路段內側為人工邊坡, 地層為震旦系龍北溪組上段Z1lb變質巖(主要巖性為石英云母片巖)。根據調查, 人工邊坡為土質邊坡, 上部為殘坡積土, 厚1.5~3m, 巖性為土黃色砂質粘土, 主要由粘土及石英顆粒組成, 含砂率較高, 結構松散。下部為強風化石英云母片巖等, 巖性較破碎, 厚度大于10m。
裂縫路段(80m)下部地層:該路段外側與廢棄的舊公路相連, 下部為早期(1990年以前)就存在的潘田鐵礦的排土場, 為土質大山坡, 穩定性差。原來舊公路(X339)就修建在早期的排土場上面, 基底的松散不穩定造成舊公路路面變形損壞嚴重而廢棄。
水泥路面總寬度7m(左右車道各3.5m)、伸縮縫間隔為3.5m;變形的水泥公路主要沿水泥路面伸縮縫斷開, 四周受剪切力破壞的影響發生次一級斷裂。本次發生的潘田X339縣道水泥路面裂縫一處(包括內側邊坡崩塌)。邊坡破壞的主要特征為水泥路面裂縫、內側水溝裂縫、外側水泥墩護欄裂縫、內側邊坡崩塌物堵塞水溝和電線桿, 具體為:
裂縫路段總長80m:發生路段起點為水泥路面與柏油路面銜接的伸縮縫, 終點為向下80m(內側有電線桿的叉路口)。其中:
較嚴重范圍50m:起點向下14m處至64m路段相對較嚴重, 兩頭見有輕微屬于破壞影響范圍。最大裂縫位于起點向下14m處, 沿伸縮縫外緣路面斷裂縱向下錯6cm、橫向錯開8cm, 路緣水泥石墩斷裂;內緣路面縱向上翹5cm、橫向錯開5cm, 內側水溝底部較小斷裂。其他裂縫包括路面、水溝及路緣銜接位置, 多達10多處, 一般橫開裂縫寬度在3mm以下。
邊坡崩塌(長80m):在裂縫路段內側, 在以前降雨季節已發生小型崩塌(具體日期不詳), 崩塌物填塞水溝長達50m。
(1)地質因素:裂縫點內側人工邊坡為土質邊坡, 其上部為殘坡積土、強風化石英片巖組成。其中:殘坡積土主要成分為砂質粘土, 含砂率較高, 可塑性強, 結構松散;強風化石英片巖較破碎, 穩定性較差。邊坡的土體結構松散, 可塑性強, 自身不穩定。
(2)自然因素:從2019年修建該路段, 經過長時間多次數的降雨, 巖土體中水體快速達到飽和狀態, 力學強度急劇降低, 內側人工邊坡產生崩塌, 雨水是邊坡不穩定的主要因素。
(3)新修建公路人工邊坡的影響。
①裂縫點位于2019年重新修建的水泥路段, 內側重新開挖的人工邊坡長度80m;人工邊坡坡度高陡(65°~70°);坡腳距緊貼排水溝內側(30cm);未分臺階削坡;坡頂未設置截排水溝;坡底僅設置了排水溝, 未設置擋土墻;坡體裸露, 未采取任何護坡措施。以上因素破壞路面內側邊坡整體的穩定性。
②以上開挖的內側人工邊坡80m范圍全部出現崩塌, 崩塌體(粘土)堆積在排水溝約50m(為本次裂縫最嚴重路段), 未能得到及時清理, 雨水通過坡腳滲入到路基土體, 造成路基土體軟化, 影響了邊坡的穩定性。
③該裂縫路段為2019年新修建的水泥公路, 外緣為較松散的填土, 未經長時間的壓實, 外側邊坡穩定性較差。比如:同一片水泥路面斷裂, 外緣下錯8cm;內緣上翹5cm, 說明了外側承載力低基底下沉引發水泥路面下錯, 從而帶動周邊水泥板產生裂縫或裂痕。
(4)西側早期排土場邊坡的影響。該路段西側為廢棄的舊公路, 廢棄的主要原因是路面基底為早期的排土場影響范圍, 非自然山坡坡體, 基底不穩定造成舊公路路面變形較為嚴重仍至舊公路毀壞, 因此西側邊坡的不穩定仍然對該裂縫路段產生一定的影響。
(5)公路重型車輛碾壓可能造成一定的影響。由于該路段外緣為松填土、外側邊坡基底為早期排土, 均為松散邊坡, 外緣位于公路右側上坡, 受重型車輛上坡碾壓, 對路面損壞外緣下沉、內緣上翹有一定的影響。
(6)內側排水溝淤積的影響。由于前一段較長時間下雨, 邊坡土體掉落, 造成水溝長時間淤積, 積水通過溝底裂縫向下滲透;而路基巖性為殘坡積土, 可塑性強;長時間的滲水造成路基承載力降低、受力不均勻, 在重型車輛碾壓下, 可能造成下沉變形產生公路裂縫。
(7)現階段潘田鐵礦地下開采的影響不大。
①裂縫點處于安溪潘田鐵礦采礦權證范圍內。
②裂縫點所處路面標高929.51m, 下部為潘田鐵礦地下開采最高810中段(舊采區), 最近處頂板標高828.3m, 外圍個別頂板標高達838m。路面與地下開采采空區高差90~100m, 而一般地下開采巷道采空區距地面高差設計最小可達30m, 因此, 地下開采對地表公路和影響不明顯。
③裂縫點路段以下潘田鐵礦810中段調查情況。據調查, 810中段采區已閉坑7~8年, 主井口已封閉, 前階段因六大系統建設的需要, 主井口作為通風系統才打開。2020年11月7日野外調查組從810中段主井, 沿北西方向再往北, 沿途約500m, 巷道頂板總體為堅硬巖石, 未見明顯的巖石掉塊, 穩定性較好;巷道水位未見異常變大;至810巷道迎頭, 調查斷層帶傾向40°, 傾角45°, 寬度大于8m, 斷層帶充填物主要為巖石碎塊、褐鐵礦、粘土, 根據現場調查, 斷層帶未發現明顯的變化。調查巷道未見石灰巖溶洞發育區域。由此可見, 810中段舊采區巷道水位未見異常變大;巷道頂板總體為堅硬巖石, 未見明顯的巖石掉塊, 穩定性較好;所見破碎帶未發現明顯坍塌等異常變化;調查巷道未見石灰巖溶洞發育區域。潘田鐵礦810中段采區調查未發現對上部X339縣道裂縫有影響的因素。
通過地質因素、自然因素、新建公路開挖邊坡、西側早期排土場邊坡、重型車輛碾壓、排水溝淤積、地下采礦等多方面因素分析, 公路裂縫的成因主要為人工邊坡失穩、排水溝不淤積, 排除了地下開采的造成公路裂縫的成因。
(1)建議在路面裂縫起點、終點的兩側50m設置危險區警示牌, 并提示載重車輛沿公路靠近邊坡內側通行, 禁止車輛及人員在危險區滯留。
(2)目前為秋冬季節, 天氣晴好, 建議應盡快清理崩塌體, 針對路面、水溝及路緣及出現裂縫的部位, 采用瀝青或其他防水材料填縫, 避免雨水從裂縫滲入坡體。
(3)短期內如遭遇強降雨, 路面、水溝等裂縫及邊坡崩塌體未能及時得到處置的, 相關職能管理部門應安排人員值守;并對路面、邊坡周圍的變形情況, 及路段內側電線桿、坡頂變壓器是否受到威脅, 加強巡查監測, 做到及時處置。
(4)建議公路管理部門加強該路段日常巡查;所在礦山關注該路段地面與相關地下礦井的安全工作。一旦發現有異常情況, 確保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
(5)盡快落實公路、排水溝及邊坡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