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超越
(遼寧財貿學院,遼寧葫蘆島125000)
在城市公園建設中融入原生態環境設計理念,是城市公園建設的重要核心,不僅充分利用了城市自身現有的生態資源,還能很好地維持城市自身的生態環境以及保護原本的生物群落,使其得以繼續生存。所以,應充分調查并分析人類城市原有的生態環境,適應原有生態狀況,加入人工設計與改造,使人類活動與自然相結合,對原有生態環境加以保護,維持其豐富性,確保城市公園的規劃建設科學合理,為城市居民創造出宜居的、和諧的生活環境。
在大自然界中,生物景觀充滿了生命力,所以,設計師在設計城市公園時,可以以此為出發點結合景觀單元融入豐富的植物,利用物種的多樣性來維持城市的生態平衡。首先,要根據各城市的地理方位和城市氣候選擇植被,不光要確保樹木合理配置,還要保證選擇的樹種有較高的成活率。其次,要充分考慮動物的習性。設計景觀時,利用特有植被吸引動物棲息,從而建立穩定、平衡的生態體系。最后,結合城市自身的生態環境,對其湖泊、走廊加以設計和處理,比如,通過添加景觀斑塊,改造天然河流和湖泊,從而改善其水質。根據各異的景觀功能添置不同類型的植物區域(如功能性、生產性、觀賞性等),或是草地資源、濕地資源等,從而使城市公園中的生物更具豐富性,生態平衡更加穩定[1]。
保護生態環境和節約自然資源是原生態環境景觀設計中最重要的內容。故此,在城市公園的規劃過程中,必須與實際生態環境相結合,盡可能地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浪費。首先,進行人工布景時,可選用環保型材料或節約型材料;其次,改造自然景觀時,通過生態工程避免污染自然環境;再次,鋪設道路時,可選擇天然土壤,不僅對環境的破壞程度小,還能保持自然風貌;最后,要重視城市公園的水質,注重對其循環利用,使用經過特殊設計過的管道水質以循環的方式進行流動,從而起到灌溉綠地以及清潔公園的作用。
自然生態能夠有效將空氣和水源中的雜質清除并使它們更加潔凈,大大改善空氣質量和水質,而一旦原始環境的某個生態鏈遭到破壞,極易使整體生態環境受到破壞。所以,設計原生態環境景觀時,應以不干預或低干預為原則,減少對自然環境生態規則的破壞,建設科學的城市公園。在建設中不得改變原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要素,堅守優勝劣汰的自然規律,減少甚至不出現人造痕跡,遵循自然生態的發展規則。低干預的設計原則既能確保生態環境維持其完整的功能以及原有生態的平衡,又能優化人工設計的藝術表現形式,還能降低公園建設的成本[2]。
在藝術創作上,原生態環境景觀設計應與各城市不同的文化特性相結合,凸顯城市公園生態環境的文化價值。根據各個地區的文化特點,將文化情感注入人文景觀中,喚起人們的共鳴,在與原有生態系統要求相符的基礎上,使之建設的城市公園融入現代文明。設計師應充分且合理地斟酌文化結合的程度,在不過分進行人為加工的原則上,最大化地利用自然元素,將文化和經濟這兩大效益融入城市公園之中。
城市公園的布局可以彰顯原生態環境景觀設計形象,進行景觀設計時,要求設計師以人們的需求為出發點,使公園更具觀賞性和實用性。(1)設計入口處時,可采用軸對稱原理作為布局方式,選擇多樣的材質進行地面鋪設,使城市公園的入口更加簡單、美觀。(2)根據不同類型的動植物,建立各具特點的區域,淡化其原有景觀的生硬感,并根據季節變化搭配相應的植物群落。(3)建造山體與水體主景時,可結合城市公園的整體風格,并以此為基調,構造以山水統一為主題的自然景觀。采用同色系的搭配原則對公園背景進行搭配,搭建與不同水域相映襯的水上觀景臺,通過亭臺樓閣或拱橋等烘托出山水情懷。結合陽光照射在城市公園水面上的效果營造光影氛圍,與區域植被相配合,增強藝術趣味。(4)設計者可利用過渡帶以及自然的動態特性,合理降低區域的邊界感,使城市公園的整體風格更具協調性,從而提升公園的生態效果[3]。
城市公園的早期設計理念離不天人合一理論,兩者息息相關。所以,設計人員應在自身對城市環境有充分認知的基礎上,結合對公園自然結構的全面分析,在不改變原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以不對公園原本布局做過度調整為原則,從原有建筑和色彩出發,形成與區域相適宜的生態主題,堅持以柔克剛的理念,對原有地形只做細微改動。必須注意的是,所建設的城市公園不能缺少傳遞正能量的作用,這便要求設計者應當提高自身在教育、音樂、美術等方面的專業素養,設計出具有觀景功能的綜合性城市公園,讓人們在觀賞過程中體悟到自然的意義。尤其是進行設計方案繪制時,設計者要重視情感的注入,在創作城市公園時注入敬畏之情,能夠使公園的整體情感價值以及作品的生命力大大提升[4]。
設計原生態環境景觀并在城市公園中得以應用離不開大量資金的支撐,所以,在城市公園設計之初,應對其內部的自然設施做全面的考察,設計合理的施工方案,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合理保留具有極高審美價值的原有自然景觀,注意在施工過程中不能破壞生態系統。在城市公園規劃和建設過程中,政府以及相關單位可給予資金支持,以確保公園的基礎設施建設完整,如排水系統以及清潔系統的日常保養。此外,原有生態環境較為脆弱,對此要充分重視,以自然景觀為主體,人文景觀作為輔助,采用環保建材進行搭建,以免導致原生態環境失衡。
隨著城市化建設的進程越來越快,城市綜合性公園已然成為現代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城市的人口密度在逐步增加,要使城市居民的生活更加豐富,建立供居民運動、休閑以及進行戶外活動的綜合性場所是必然趨勢。在城市綜合性公園的規劃與設計過程中,應根據城市自身自然資源的特點以及優勢,在不破壞和不改變原有生態環境的情況下,增加綠色植物的種植面積,選擇能夠適應城市自身氣候環境的綠色植被,采取人工設計、人工干預和人工改造的手段,將原有的自然生態與綜合性公園融合為一體,使其成為極具代表性和標志性的區域[5]。
由于我國幅員廣闊,許多城市位于山區附近,坐擁不少山體自然資源。從古至今,我國山體環境景觀建設歷史悠久。中國文化鑒山水原生態環境,創造山水景觀是原生態環境景觀設計的基本標準。中國的眾多山川都頗具歷史意義,對現代城市進行原生態環境景觀設計時,應注重中國文化偏愛山體環境的傳統,保留山林和野外情趣以及自然生態特征,使人們可以在山林之間探索和遨游。在景觀設計過程中,對于植物的布置應當考慮如何將山體的自然特色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使植物群落的排列錯落有序且不失美感和藝術性,此外,對當地的氣候環境也應當綜合考慮,以免種植不恰當的植物。通過對景觀進行合理的設計,能夠使山體環境更加有層次感,更具豐富性,在春夏秋冬的季節變換中呈現出不同的自然風貌。在布置棧道、步行道路和景觀設施時,應盡可能利用當地材料,降低改造成本,減少對山體的改造,規劃合理的游覽路線,適當地延伸山體周邊環境,并在改造時,修繕被破壞的自然資源并進行養護,使城市公園的山體生態景觀更加健康[6]。
濕地公園是由公園區域中原有的水體環境構成的,其主體是存在于城市中的濕地環境,以濕地環境為中心,設計和改造圍繞濕地的原有生態景觀,目的是將濕地環境保護起來,其設計是與城市公園的功能性和實用性相結合,并對其進行重新構建,充分發揮水的景觀作用,使園區生態系統中的生物保持多樣性。設計濕地公園景觀時,應盡可能保留原本的植物和維系原本的生態景觀布局。
例如,杭州西溪濕地作為眾多濕地公園中較為有名和代表性的濕地公園,其集城市濕地區域和農業濕地區于一體且充分融合濕地文化。西溪濕地擁有非常豐富的原始生態資源,景觀自然簡潔,在對其進行系統性的設計和規劃后,按區域和功能做了劃分,其東部為沼澤濕地區且物種極具多樣性,該區域實行封閉保護;其西部為原始沼澤區,立為緩沖過渡區,設置固定的封閉年限進行保護。其中部因有眾多文化遺址,建設為旅游區用來對外開放,充分發揮濕地城市公園的功能,供人們休閑娛樂,向人們傳播濕地文化[7]。除此之外,西溪濕地遵循帶狀分布的規律在原有劃分的基礎上實施了分區設計,以區分層次的原則種植綠色植物,形成景觀長廊將保護區環繞起來,打造了多條具有生態特色的帶狀區域,有都市林陰風情帶、濱水濕地景觀帶、運河田園風光帶等。濕地城市公園根據原有生態環境的優勢,通過對其實施保護以及加以合理利用,使其生物保持多樣性,可以大大緩解空氣污染問題和水污染問題,并形成一道天然屏障,阻隔了污染物,推動城市生態環境持續、穩定發展。
設計城市公園等城市景觀的整個過程是人類連接大自然的一個重要方式。如今社會在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前行,人們也愈加意識到生態環境對人類生存至關重要,只有對原生態環境保持敬畏之心,保護好地球的原生態環境,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加以科學利用,融入合理的景觀設計,實現城市景觀與原生態景觀共存,使人類在發展的同時與自然和諧共處,合理保護、科學改造原生態環境,能夠使人與自然擁有更加和諧的、長久的、充滿美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