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印發2020年工程建設規范標準編制及相關工作計劃的通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研究所等單位起草了國家標準《視頻顯示系統工程技術標準(征求意見稿)》,日前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意見反饋截止時間為2022年7月17日。
據介紹,本標準是在原《視頻顯示系統工程技術規范》GB 50464—2008的基礎上修訂而成,共分為8章和4個附錄,主要包括總則、術語、視頻顯示系統的分級和分類、視頻顯示系統工程設計、視頻顯示系統工程施工、視頻顯示系統試運行、視頻顯示系統工程驗收和視頻顯示系統的運行和維護等內容,適用于視頻顯示系統工程的設計、施工及驗收。
本標準明確,視頻顯示系統工程的設計、施工、驗收、運行與維護,應遵循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密切結合自然條件,合理利用資源,兼顧使用和維修,做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安全適用。
視頻顯示系統工程中應選用技術先進、經濟適用的定型和經檢測合格的產品。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召開媒體通氣會,相關司局負責人介紹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開展“安全生產月”活動以及各地開展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產治理行動情況。
“安全生產月”期間,各地以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產治理行動為抓手,開展了多層面、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的宣傳活動、專題培訓等,強化警示教育,促進治理行動落實落地。聚焦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深入排查整治安全隱患;聚焦打擊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強化市場現場兩場聯動;全面落實工程質量安全手冊制度,提升施工現場人防、物防、技防水平,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工程示范帶頭作用,防范各類生產安全事故,切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堅決穩控安全生產形勢。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根據疫情防控情況,組織開展全國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產治理行動督導檢查,力爭從7月上旬開始至11月底實現治理行動檢查全覆蓋。同時,加大工作通報力度,適時通報各地治理行動開展情況、督導檢查發現問題情況、違法違規行為查處、典型案例等情況。
近日,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發布《關于完善建設工程價款結算有關辦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明確,提高建設工程進度款支付比例。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建設工程進度款支付應不低于已完成工程價款的80%;同時,在確保不超出工程總概(預)算以及工程決(結)算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下,除按合同約定保留不超過工程價款總額3%的質量保證金外,進度款支付比例可由發承包雙方根據項目實際情況自行確定。在結算過程中,若發生進度款支付超出實際已完成工程價款的情況,承包單位應按規定在結算后30日內向發包單位返還多收到的工程進度款。
《通知》指出,當年開工、當年不能竣工的新開工項目可以推行過程結算。發承包雙方通過合同約定,將施工過程按時間或進度節點劃分施工周期,對周期內已完成且無爭議的工程量(含變更、簽證、索賠等)進行價款計算、確認和支付,支付金額不得超出已完工部分對應的批復概(預)算。經雙方確認的過程結算文件作為竣工結算文件的組成部分,竣工后原則上不再重復審核。
據悉,《通知》將于2022年8月1日起施行。自此日期起簽訂的工程合同應按照本通知執行。除本通知所規范事項外,其他有關事項繼續按照《建設工程價款結算暫行辦法》執行。
重慶市較早謀劃發展智能建造。2019年,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工程院共同推進的重點咨詢研究項目《中國建造2035戰略研究》啟動會在重慶召開,14名院士齊聚重慶探討智能建造發展。2020年,市政府印發《關于重慶市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 促進建筑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要求加快實施智能建造。隨后,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出臺了《關于推進智能建造的實施意見》,明確了5年工作目標和10項重點任務,以工程項目數字化建造為重點,從設計、生產、施工、管理等環節全面推動實施智能建造。
目前,智能建造已納入《重慶市數字經濟“十四五”發展規劃》《重慶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初步形成了涵蓋信用評價、評優評先、資金監管、房屋預售等方面的政策體系,營造了良好發展氛圍。截至今年6月,累計實施數字化建造項目140多個、智慧工地3300多個,10項工作舉措入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第一批)》。
重慶市統籌指導3個全國智能建造試點項目實施,重點引導萬科四季花城項目在AI智能審圖、全過程數字化等方面大膽試點,扶持美好天賦項目開展構件智能化生產和建筑機器人應用,支持綠地秋月臺項目在BIM技術應用、智能建造成套技術研發方面盡快取得突破。
以試點項目為引領,帶動行業全面技術創新,如在設計階段,支持龍湖芥子云圖公司開展BIM正向設計及創新研發,建立城市建設全產業鏈的智能設計平臺;在施工階段,推動空中造樓機等智能控制的大型組合式機械設備平臺在重慶應用。
在總結試點示范經驗的基礎上,加快構建先進適用的智能建造技術標準體系,編制《建筑工程信息模型設計標準》《智慧工地建設與評價標準》等地方標準,統一智能建造工程項目數據要求,推動工地管理全面“上網、進線、云識別”。
《重慶市現代建筑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將智能建造作為產業發展重點,引導建筑業企業、互聯網企業協同推進智能建造產品研發和集成應用。依托兩江數字經濟產業園、渝北現代建筑智慧產業園、墊江智能裝配式產業園等,重點布局發展了智能施工設備、軟件和大數據服務、智能感知和物聯網、智能家居、裝配式建筑五大產業,征集發布了工程管理云平臺、智能協同設計管理平臺、智能建造BIM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等10項智能建造技術產品,培育了11家智能建造骨干企業,有力推動了建筑業數字化轉型和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
為規范安居房建設,加強對安居房建設的技術指導,改善本地居民家庭和引進人才住房條件,海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近期出臺《海南省安居房建設技術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日前正式實施的《標準》圍繞“建得好、管得好、住得好”的系統思維,對安居房建設從規劃、選址,到設計、驗收,再到運行維護的全壽命周期提出標準化的建設要求。
《標準》提出了安居房建設的主要特點,即“兩高、兩好、兩節”。“兩高”是高耐久、高品質。《標準》從防風防墜、防腐防銹、防疫防病三個方面對安全耐久作出了規定,從自然通風、廚衛品質、裝修品質對舒適品質提出了要求。
“兩好”是好環境、好鄰里。《標準》對配套設施、社群建設等提出了要求,針對海南省蟲蟻較多的情況提出防蟲措施要求,針對安居房使用過程中家庭組成的變化提出建筑布局和結構布置要具有適變性的要求。
“兩節”是節資源、節投資。《標準》要求安居房綠色低碳、經濟節約,提出充分利用建筑構件遮陽、適當利用太陽能減少碳排放量等要求,要求安居房設計遵循簡約化、標準化、精細化的原則。
據了解,海南還將加大安居房項目配套建設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不斷完善“15分鐘”便民生活圈,盡可能方便入住群眾工作及生活。
為培育和壯大建筑業企業,促進建筑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推動建筑業高質量發展,近日,四川省印發《支持建筑業企業發展十條措施》(以下簡稱《措施》),從培育發展骨干企業、支持企業轉型發展、推動企業戰略合作、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優化市場營商環境、深化資質審批改革、著力減輕企業負擔、加強金融財稅支持、促進外向經濟發展、健全服務保障體系10個方面出臺一系列支持措施。
《措施》提出,實施“建筑強企”培育行動,在資質升級、科技創新、資金籌措和市場競爭能力提升等方面予以支持,增強骨干企業承攬鐵路、隧道、城市軌道、機場港口等工程項目的能力。鼓勵骨干企業建立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支持新技術應用研究并申報國家相關科學技術獎項。支持各地對年度建筑業營業收入首次邁入1000億元、800億元、500億元、100億元級臺階的建筑業企業,分別給予1000萬元、800萬元、500萬元、100萬元資金獎補;鼓勵各地對年度建筑業營業收入增速達20%以上且超過1億元的建筑業企業,給予一次性資金獎補。
《措施》明確,鼓勵省內骨干企業與入川大型建筑業企業組建聯合體,投標參與城市軌道、地下綜合管廊、高速公路、鐵路、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對以聯合體方式承接的工程項目業績予以認可。建立在川央企、國有建筑業企業與民營建筑業企業結對聯合機制,發揮各自優勢,增強民營建筑業企業市場拓展能力。推動建筑業企業與各級政府平臺公司深度合作,提升企業“投融建營”綜合管理能力。支持有條件的市(州)以骨干企業為主體、以股權多元化等方式籌建“大建工”集團,打造發展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