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穎
(南平廣播電視臺,福建 南平 353000)
新形勢下,攝像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速度日益加快,傳統廣播電視臺在運行中只發展視頻制作技術的局面得到了改變。應用非線性編輯技術,有效提高了電視節目的整體效果和質量,在應用此技術時可以制作新聞電視節目內容,最終高效完成電視新聞節目,同時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和喜愛。
通常來說,非線性編輯即利用計算機設備展開編輯的制作過程。[1]非線性編輯無需借助太多的外部設備,可以快速調換使用素材,無需反復尋找資源內容,不再只是按照時間順序進行編輯,可以任意排練,具有隨機性和高效性的特點。非線性編輯可以直接對硬盤中的文件內容展開訪問,同時用以幀或文件的形式導入,使用和儲存素材的難度較小。在開展編輯工作的過程中,非線性編輯具有較強的自由性,可以任意展開剪輯工作。現階段,在電視臺中,非線性編輯系統已成為一種極為重要的編輯系統。
1.2.1 促進了編輯效率提升
非線性編輯的全部工作,主要借助計算機展開,同時在電腦中存儲全部的數據信息。存儲的方式由硬盤存儲代替了過去的磁帶存儲,這樣,便有效解決了過去磁帶編輯中不易查找的問題。除此之外,在調用素材方面,非線性編輯系統查找速度快,促進了編輯人員工作效率提升。[2]
1.2.2 促進視頻圖像質量提升
在運用非線性編輯系統的過程中,諸多編輯人員均是在硬盤中存儲素材,防止以往磨損磁帶母帶的問題出現,避免產生噪音,造成失真的情況。同時,借助利用SDI和分量采集,可以將過去字幕機和特技臺的圖像質量不好的問題有效解決。[3]
1.2.3 格式轉化更加便利
傳統的磁帶編輯格式比較單一,非線性編輯可以相互轉化各種格式。[4]當前,經常使用的格式有avi格式、mp4格式、mpg格式等,如此便為編輯人員的格式轉化工作提出了極大的方便。
首先,先定稿子,由主播配音,后期通過非線性系統對畫面進行編輯制作。在非線性系統中,可以用“層”的概念形容視頻,通過添加視頻軌道進行加層,一幀畫面可能是經過很多層視頻特技處理后打磨的一個畫面,音頻軌道同樣也可以經過添加音頻軌道,實現音效的多層次呈現。[5]比如,在電視新聞《今晚九點半》的后期制作中,便借助了此編輯模式展開,效果十分顯著。
其次,在非線性系統錄入音樂以及主播的配音,再以音樂或配音為基礎對畫面進行編輯。在電視新聞《今晚九點半》中,播放“父親節:我只想做孩子眼中的抗疫英雄”時,便運用的是主持人已經配好的解說配置畫面的方法,諸多照片和畫面均是剪輯之前的新聞資料,再配以溫馨的輕音樂,如此便完美結合了畫面和聲效。該新聞正逢父親節,可愛的女兒送給父親賀卡,這個畫面中筆者在編輯中運用非線,將女兒和父親的畫面使用畫中畫處理,并在畫中畫下配以溫馨的底圖,讓觀眾感受到女兒對醫生父親的英雄崇拜及濃濃的愛。
3.1.1 素材的錄入
首先,通過視頻采集,以筆者單位使用的索貝系統為例,攝像采用的是P2攝像機,只要將拍攝回的素材通過P2機上載到非編工作站的電腦里,此過程便是上載素材。值得注意的是在采集素材前,要做到合理篩選素材,不要占據較大的硬盤空間,在錄入時可以借助分鏡頭當作素材段,可以更高效地抓取與查找畫面,為編輯成片創造便利,尤其在新聞專題、新聞評論等較長節目的制作中更能體現出查找素材的方便。
其次,視頻畫面還可以通過文件導入,通過非線的素材引入對畫面進行編輯,真實還原新聞現場,使得新聞更具可看性和教育性。
最后,圖片在電視新聞中也被廣泛地運用,筆者可以在非線性系統快捷地批量引入大量圖片,在“中國最美小鳥 延平‘結親’”節目中,鳥友提供了用專業相機拍攝的藍喉蜂虎的照片,這些照片中,有藍喉蜂虎或棲息,或取食的抓拍,在該條新聞的制作中借由攝像蹲點拍攝的視頻加上這些精美的照片,記錄并展示了藍喉蜂虎在閩江流域延平境內的生活習性及棲息環境,從側面反映了南平市大力推進環境和生態保護取得的建設成果,也向觀眾展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畫卷。
3.1.2 素材編輯
運用非線性編輯技術對素材可以進行快速瀏覽。[6-7]筆者在工作中,可以在素材編輯窗口中挑選素材,在操作過程中對采集到素材庫的畫面正常回放、播放或將素材通過鼠標在窗口快速拖動播放。此外,筆者可以借助此技術對電視節目素材的長度進行調整,根據使用習慣可以運用快捷鍵操作,也可以使用非線性編輯系統上的快捷圖標進行實際操作。比如在《今晚九點半》中,播放的“新聞特寫:洪水中 他們守護生命”,當時武夷山安街道附近,大水漫灌形成孤島,由于水流湍急,大量群眾被困,消防救援人員第一時間救援,記者第一時間拍到素材帶回單位,此時已經離節目播出時間還有一個小時,在時間緊張,而且素材量較大的情況下,筆者將素材通過多臺非線編輯機導入到素材庫,將素材拉到時間線進行快速瀏覽,尋找核心畫面,進行快速編輯,打開聲音波形圖,高效地對同期聲進行剪輯,最終該新聞及時播出,順利地完成了當天節目的制作。該條新聞中一位被困的5歲小朋友被救援人員抱著,通過繩索到達安全地帶的現場畫面,經過非線編輯進行特寫剪輯,將現場聲音完美保留,播出后,反響極好,展現了消防人員沖鋒在前,保護人民安全的偉大逆行者形象。在素材編輯過程中,有時候會出現新手記者沒有經驗,在采訪的時候忘了調光、聚焦,或者因為天氣等外因,導致拍攝的畫面出現偏色等問題。可是新聞是有時效性的,很多時候也沒有辦法補拍到畫面。[8]遇到這種情況,筆者會將素材調入非線性編輯系統的時間線上,運用顏色校正,針對畫面的具體原因,調整畫面的白平衡、對比度,或者是其亮度、飽和度等,對瑕疵畫面進行矯正。新聞報道要注意對個人隱私的保護,在新聞中出現的未成年人犯罪、酒駕人員、違法嫌疑人及血腥畫面等,要在畫面和聲音對其進行處理,在實際操作中可以運用特技對聲音進行變音處理,以馬賽克處理使畫面模糊,保護采訪對象的隱私權。
同時,在編輯素材時,可以二次應用素材,因為在運用此技術時,在存儲全部電視節目素材時均會轉變為數字格式,所以素材均為相同格式。工作人員在處理和復制素材時,可以保證電視節目素材畫面相同,同時播放素材不會產生畫面質量損耗的現象。因此可以多系統運用同一個素材,這樣既可以使計算機中的存儲空間得到節省,同時還可以促進工作人員工作效率的全面提高。[9]
3.1.3 公益廣告的后期編輯與合成
《今晚九點半》節目中,公益廣告的制作也是其中一個亮點,數字后期編輯及合成的成功運用直接關系到公益片畫面是否震撼而吸引人,數字后期編輯及合成技術的掌握顯得極其重要。公益廣告雖短,要做得出彩,對后期編輯的要求比較嚴格。[10]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全市廣大新聞工作者聞“疫”而動,迅速投入疫情防控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制作接地氣的精品力作,以“請‘罩’顧好自己”為例,通過公交司機、社區工作者、醫生、餐飲者,大學生志愿者等多個行業從業者的言傳身教引導市民外出正確規范使用口罩。筆者在后期制作中,運用非線系統對視頻進行景別剪輯,如戴上口罩,畫面特寫在手的動作如何壓緊口罩的金屬條;節目中使用大量的劃像轉場,在各個領域的從業者之間流暢地進行場景轉換;三維字幕特效的運用,將需要重點提示的規范要點,通過字幕在畫面上著重強調,將小小口罩如何規范使用及丟棄的步驟詳細地告知觀眾,經過后期的細細打磨,充分地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公益氛圍。
3.1.4 輸出節目
在工作中需要嚴格監督視頻制作和輸出過程,在輸出節目的時候,應認真核實節目字幕,注意聲畫是否同步,是否有黑場夾幀,對視頻節目的輸出格式進行選擇,打好出入點,核對節目時長。尤其要注意在非線性編輯系統中是否處于覆蓋模式的圖標。在節目輸出成功后,最好將打包好的節目拉到時間線,再次瀏覽,確保節目的安全播出。
3.1.5 在素材管理方面
在許多新聞報道中,比如新聞訪談、長系列片、系列報道等節目制作中,時長較長。如《今晚九點半》中播放的“記者新春走基層系列”“打卡朱子系列”“一棵杉木做到底”等。首先構建和其一樣的項目(PROJECT),項目名稱簡潔明了。因為新聞專題有著不一樣的要求,但字幕格式相同,以項目(PROJECT)為基礎,對一個或幾個放素材的素材屜(BIN)間構建,在各自的素材屜中錄入不同專題的素材,并對一個特技效果屜(EFFECTBIN)進行構建,用作存放特技生成的效果以及字幕效果,對一個序列屜(SEQUENCE BIN)進行構建,用于存儲已完成的節目。如此,可以清楚分類,為操作提供方便。在各屜(BIN)中,顯示的條款可以轉變為中文信息,在序列和素材段較多之時,工作人員也能正確區分。還可以對素材進行專門的儲存,比如武夷山國家公園的航拍畫面,各地的水美畫面及舉行大型活動的畫面等,這些需要保存的畫面可以專門收集在收藏的目錄文件夾內,避免畫面的流失,亦可在其他節目中得到更好地使用。
3.2.1 鏡頭的轉換
同樣的鏡頭根據不同的剪輯手法會有不一樣的呈現效果,對后期非線編輯來說,鏡頭運用得游刃有余是相當有挑戰且創造的工作。以《今晚九點半》為例,如武夷山輕軌通車的新聞,主播以體驗游的方式對新聞進行報道,攝像在拍攝輕軌通車的過程,要向觀眾交代好電車的每個站點。在對這組鏡頭進行拍攝的過程中,可以先將電車的出發畫面拍攝下來,之后再將電車到每個停靠站和目的地的畫面拍攝好,再運用航拍畫面及電車行駛的片段畫面,如此便可以把整個體驗交代清楚,整個拍攝時間也能大大縮短,但在畫面顯示中,因為鏡頭是分開拍攝的,在對這組視頻進行編輯的過程中,要想保證其流暢性,就需要利用電車上的線路圖、座位、扶手、乘客的笑容等空鏡頭,確保鏡頭的過渡自然。借助非線性編輯系統可以在視頻軌道上加層制作,同時運用視頻過渡特效如淡入淡出、漸黑等展開處理,如此使新聞趣味性大大提升。
3.2.2 鏡頭的組接
鏡頭的組接要有邏輯,按照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和受眾的視覺心理,景別的過渡、色調的過渡都要自然流暢。在制作電視新聞節目的過程中,要防止畫面空間發生錯亂,避免出現鏡頭語言的濫用,電視畫面鏡頭的運用通常是靜接靜,動接動。在每年兩會節目的制作中,主席臺上和參會席上若都是從左往右的畫面進行組接,那么鏡頭的組接是錯誤的。畫面的明顯跳動,同景別的編輯會給觀眾造成視覺不適,是新聞編輯的硬傷。因此,在對此類畫面進行處理的時候,可以借助非線性編輯系統,適當地運用特技對畫面放大、縮小,進行景別的明顯變化,但是要注意切換畫面場景,不能發生越軸的問題,同時也要注意畫面的清晰度,不能影響播出效果。
總而言之,在對電視節目進行制作的過程中,為了使節目的內容質量得到保證,要有嚴謹的工作作風和開闊的編輯思路。通過非線性編輯系統不僅可以促進制作人員的工作效率提高,特技出彩,豐富節目內容,同時還可以有效節省電視節目的制作成本。為了最大化發揮出非線性編輯系統在電視新聞節目制作中的作用,不僅要使軟件和硬件水平的良好性得到保證,同時還要積極培訓與提高制作人員的技術水平。唯有如此,才能播出觀眾喜聞樂見的新聞,更好地為社會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從而為傳媒業持續、穩定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