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為了讓舅舅安全地居家養老,上海的黃先生找了上海本哲建筑設計的設計師趙桂軍三次,懇求他幫助改造舅舅的獨居小屋。
22平方米的小屋是黃先生的外公在1950年代退伍后分得的,位于上海建國西路一幢三層法式三聯排建筑的頂層。曾擠下一家三代人的屋子如今已有90年房齡。舅舅單眼失明,肢體也有殘疾,家人陸續搬離后,只剩他一人留在這里。屋里沒有廚房和衛生間,要解決基本需求,需要到一樓和二樓和鄰居共用。如今舅舅已經64歲,每日多次沿陡峭狹窄的木制樓梯上下,讓家人非常不安。
同樣的焦慮,趙桂軍7年前就經歷過。當時父親也是60多歲,身體一向健康,一天凌晨因為突發心臟不適暈倒在衛生間。趙桂軍意識到,父親的衰老帶來的身體機能退化已近在眼前。“我們要怎么應對老年人身體不可逆的退化?”
“2010年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顯示,有 28.86%的老年家庭室內沒有安裝洗澡、淋浴設施,61.01%的家庭室內沒有安裝暖氣。與自來水、天然氣等高普及率的基本生活設施相比,與老年人健康及安全密切相關的服務設施的配置非常短缺。以電梯為例,作為居家老年人,特別是患有疾病、行動不便的老年人,電梯是他們走向戶外、參與社會的重要通道,但93.86%的老年人住房中都沒有安裝電梯。緊急呼叫裝置、洗澡輔助設施和家庭病床三者的普及率只有 0.54%、1.18%和 1.15%。
居家養老成為養老主要解決方案的背景下,老年人如何才能安全、舒適地居家?適老家居設計、改造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趙桂軍做了15年的商業空間設計,直到2020年才開始嘗試住宅設計,此前并沒有做過適老改造。被黃先生選中,僅僅是因為他有過改造極小戶型的經驗和案例。
黃先生前兩次找來,趙桂軍并不積極:“我不知道該怎么收費。22㎡的房子,就算把單價提到1500元/㎡的標準來收設計費,一共也只有3萬元,但我們還是覺得收得太貴。”直到黃先生第三次來,完整地告訴趙桂軍,他是怎樣為舅舅的養老焦慮,趙桂軍才接下項目。
作為設計師的職業本能,和為人子女的迫切感,父親那次發生意外,使他想要改變家居環境,以適應父母的身體提出的需求。但當時專為老年人設計居住空間還不成氣候,缺乏參考和借鑒。
如今,情況更迫切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為2.64億人,占總人口的18.7%。到2025年左右,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可能超過30%。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有90%以上的老年人居家養老。
但老年人的居住狀況不容樂觀。《中國人口老齡化與老年人狀況藍皮書》顯示,中國城市有80%的老年人口居住在1998年以前建造的老式住房中,這些住房戶型面積小,且住區規劃缺乏必要的公共活動空間。
大環境和小環境都“不適老”,幾乎發生在每一個家庭或其周圍。
仔細篩選家居改造設計師、在家里安裝各種適老輔具,奶奶中風癱瘓后,張菁琳一家做了在他們看來足夠周密的應對。因此,發現奶奶一個人躺在床上哭的時候,張菁琳非常驚訝。
70歲的老人覺得痛苦,張菁琳以為她指的是身體。“不是身上痛,是什么也做不了的痛。”奶奶說,自己以前能做飯,能出門散步,生病以后,雖然安裝了各種輔具,可活動范圍也不過是從臥室挪到客廳,她再也沒上過家里的二樓,出行只能依靠輪椅。
“我當時就覺得,原來我們給她做的那些輔具只是給她畫了一個更大的圈,沒能讓她自如、有尊嚴地生活。”這成了張菁琳創辦己由無障礙設計的契機。
地面有高差、輪椅通行空間不足,事實上,由于居住條件的限制,即便是沒有失能的老人,行動、生活也處處受困。第四次全國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顯示,有六成以上的老年人認為自己的居家環境存在“不適老”的問題。

圖為改造后

上海天馬工作室的一個改造案例中,客廳改造前后,沙發、電視還是原來的位置,主臥進門方向從正對次臥變成了與電視相鄰,做了隱形門的設計,化解視覺沖突,使其與電視背景墻融為一體。客廳的后半段,讓渡給了餐廳,同時借用原來廚房的部分空間,拆掉原本餐廳的門和墻,做出了正反兩組頂天立地的柜子,大大地擴充了收納空間。圖為改造前。圖/受訪者提供
長期關注老年人居住建筑設計研究的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周燕珉認為,適老化改造要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是老年人的跌倒。國家衛健委編著的《中國傷害狀況報告》顯示,摔倒是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因傷致死的首位原因。上廁所不小心摔倒,被地面障礙物絆倒,除了身體機能的衰退、基礎疾病的影響,樓梯、門檻、昏暗的環境、濕滑的地面等生活環境因素,也是導致老人摔倒的重要因素。
一項發表在《中華流行病學雜志》的研究調查了2015年到2018年超過20萬位摔倒老人的數據,發現老人摔倒有56.41%發生在家中,只有17.24%發生在公路或街道,還有14.36%發生在公共居住場所。
“未來十年我國城市老年人口居家養老保障體系研究”上海調研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居家老人住房的廚房、衛生間和室內外連接通道都存在諸多問題。以廚房為例,60歲以上老年人普遍反映廚房空間狹小,操作臺高度不合適、櫥柜吊柜太高、光線暗、開關插座難以使用、地面太滑以及輪椅進出移動困難。而衛生間區域則苦于沒有扶手、緊急時缺乏呼救設備、采光與照明不足、蹲便器使用不便。
“老年人居家環境講究‘兩多兩勻’‘四通一平’。”周燕珉在《積極老去行動指南》中表示。“兩多兩勻”是指儲藏多、臺面多和光線勻、溫度勻,其中需要特別提及的是廚房,如果臺面不足,操作不方便,儲藏設置不合理,總需要抬手或俯身的老人容易失手發生危險。“一平”是指地面平、沒有高差,而“四通”則是指視線、聲音、路徑和空氣的流通。
“老年人居家時容易對突然發出的聲音敏感,有聲音時總想看看發生了什么事情。如果家居中視線是被遮擋的,就會給老年人的‘一探究竟’設置障礙,增加跌倒概率。”周燕珉表示。
怎樣為老年人創造一個適宜的養老家居環境?趙桂軍從未受過相應的訓練。他讀書的時候,學校的課程體系里,對于適老或無障礙設計僅停留在概念介紹。“讓你知道適老是從哪個國家來的,僅此而已。”趙桂軍回憶。
適老設計要從了解老年人特有的需求開始。趙桂軍的團隊專門針對老年人設計了調查表格,了解他們的生理特征、健康狀況、生活習慣和心理狀態。此外,還通過多次上門溝通整體評估老人的需求。“我們沒有現成的調查問卷可以借鑒,都是團隊自己摸索設計。老人的血壓有多高,是不是抽煙,一天抽幾包煙,這些我們都要了解。”趙桂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接手上海建國西路的案例后,為了讓腿腳不便的獨居老人有獨立、安全的廚房和衛生間、浴室可用,趙桂軍團隊需要解決上下水管的問題。但拆舊以后,他們發現磚木結構的老房已經因為嚴重老化而無法開槽改造。趙桂軍想到在日本參觀養老機構時見到的地面二重床。這種工藝是將地板在原地上架空18厘米,在18厘米的高度內鋪設管道。此外,因為有彈性緩沖,這種能隔音保暖的地板還能防止跌倒的老人摔傷。
為了保證老人的睡眠,屋子的窗戶注重隔音,改造后將噪音減少到室外的一半。馬桶邊安裝助老扶手,方便老人起身。門口設置折疊換鞋凳和扶手,保障安全性的同時還要留足通過距離。
考慮到老人視力不佳,趙桂軍還在水槽上方加了一盞燈,以補充照明。進門處,趙桂軍設置了一座日式整體淋浴房,其底座、花灑、照明和排氣均為一體,使老人第一次有了獨立的洗浴空間,考慮到老人的體力,浴室內放置了折疊凳,方便老人坐著淋浴。改造完成后,黃先生上門探望舅舅,舅舅一開門就告訴他,這是自己幾十年來第一次在家里洗澡。
值得一提的是,考慮到未來的照護需求,趙桂軍在老人的單人床旁邊設置了一個可以變成單人床的沙發,方便家人照顧舅舅時能在小屋里留宿。
“適老不是單一的細節和做法,它是一整套系統,里面有很多內容,在各種細節上想得都要非常周到。”趙桂軍對日本養老機構的適老細節印象深刻。
設計師蘇權偉第一次嘗試適老改造是在2020年。那是一套位于浦東新區福州路的只有37.6㎡的小房子,老人的兒子為了盡孝心,決定為父母做適老改造。和趙桂軍一樣,蘇權偉對是否接手猶豫許久。“我們沒有做一整套適老住宅的經驗,過去只嘗試過改造某個老年人經常使用的區域。”蘇權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最終接下項目,是想到自己的奶奶,老人已經80歲,十幾年來,始終拒絕機構養老。“我需要給自己一個答案。”蘇權偉說。
“適老住宅是滿足老人共性和個性需求的集合。”蘇權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們翻查資料,先揀選出老年人的共性需求。在研究過程中,蘇權偉發現國內外已經有許多適老案例和書籍,“我們先咀嚼消化,然后把37.6㎡空間里能適用的東西全部提煉出來。然后我們拿著這些共性需求去跟業主溝通,看有哪些是業主需要的。”蘇權偉回憶,在初步了解需求后,他和團隊多次上門,觀察老人對老房子的使用現狀,“他們的收納、出行、睡眠情況我們都要了解。”
福州路的這套小房子,因為空間有限,家具、電器擺放非常混亂,一進門就有一個又寬又厚又長的柜子堵住通道,淋浴間有擋水條,很容易絆倒老人。
最終給出的設計方案使老房脫胎換骨。考慮到老年人聽力不好,蘇權偉將門鈴換成閃光加聲音,用頻閃提示防止老人聽不到門鈴聲響。為防止老人忘帶鑰匙,入戶門設置了指紋鎖,使兒女可以遠程操控。門口的壁燈換成站控,避免老人進門摸不到開關發生危險。
儲物間的柜子是沒有門的開放格,方便老人尋找和拿取物品。更重要的是,方案保證老人從進門起就有扶手可抓,從玄關到儲物間、餐廳,整條動線全程都有扶手。以空間狹小的餐廳為例,定制折疊餐桌的邊緣就可以起到扶手的作用,在保證輪椅通過寬度的情況下,為老人提供一個行走支撐點。考慮到老人體力有限,折疊餐桌既要穩固,還要輕量,方便老人抽拉折疊。餐桌折疊后,留出的空間就可以使老人陪伴小孫子玩耍休閑。
為了保證老人洗澡時有人照顧,蘇權偉將洗手區移到衛生間外面,以增加衛生間的寬度。除了取消淋浴間的擋水條,他還把地面換成了桑拿木,以保證板材和板材之間有縫隙,使水快速流走,避免地面溢水濕滑。老人的臥室,床墊換成了隱藏分體設計,防止老人翻身干擾伴侶睡眠。床下設置一圈感應夜燈,使老人起夜時有柔和的燈光指引。床邊也設置了安全扶手,使老人起身困難時可以找到支撐。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詳細調研,蘇權偉了解到業主阿姨和自己的妹妹非常親密,每年都會請妹妹來家中住一到兩個月。盡管空間極為狹小,為了滿足老人的情感和陪伴需求,蘇權偉還是在餐廳的一面墻上設置了一張隱藏雙人床,有親人留宿時,就把餐桌折疊起來,打開隱藏床。為保證隱私,上方還設計了遙控升降的卷簾。
瑞典的一項針對1203 名認知能力良好老人的3年隨訪研究顯示,社交活動不夠頻繁、社會網絡關系較為局限的老人,患認知癥的風險平均增加 60%。“養老空間滿足的不應該僅僅是老人居住的訴求,精神訴求也必須得到滿足。”蘇權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蘇權偉還調研了老人所在小區的情況,“我們主要是看小區物業有沒有配套諸如緊急呼救應答一類的養老服務,要了解小空間與社區有無聯系可能。”當時業主所在的小區物業還沒有這樣的服務,子女也不能經常上門看望老人,但業主的媽媽當時已經因為癌癥做了兩次手術,意味著未來可能會有一些突發情況需要子女迅速響應。蘇權偉就建議業主設置緊急呼救設備,讓老人能把求救信號直接發送到子女的手機里。

改造后,如圖所示,洗手區移到外面,增加衛生間的寬度,方便老人洗澡時有人去照顧;擋水條改為浴簾;地面板材間有縫隙,防滑、加速排水、不溢水,保證地面無障礙;馬桶兩側及淋浴間增設安全扶手。

上圖中,新改造出過道-餐廳-隱藏折疊床的多功能區。圖/受訪者提供

蘇權偉對上海浦東新區福州路一套房子的適老改造中,如左下圖所示,衛生間布局不合理,淋浴間有擋水條,會絆倒老人。
在張菁琳看來,適老設計是無障礙設計的一部分。決定創辦一家專注無障礙設計的公司后,張菁琳需要找到有專業適老設計能力的合作伙伴。找人沒有捷徑,“我們要做無障礙設計,要為老人做設計”,她把設想中的公司業務寫進招聘介紹,很快發現困難重重。
“我看了七八百份簡歷,沒有人會把無障礙設計經驗寫進自己的簡歷。有能力做的人非常少,而有情懷的人缺少相關知識,有專業能力的人又覺得只做無障礙設計或者適老設計不一定養得活自己。”張菁琳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她發現,自己所在的專注適老化的社群里,絕大部分從業者都是“為愛發電”。
設計師的共識是,盡管居住空間充滿痛點,但愿意為適老改造花錢的老人少之又少。這兩年,趙桂軍陸續做了4個適老項目。“客戶都告訴我,不要告訴他們的父母收了多少設計費,否則老人會罵他們花冤枉錢。”趙桂軍說。
“不必說子女容易忽視老年人的需求,就連老年人自身也很容易忽視自己。我們做過的很多案例里,老年人會說,‘我們都這個年紀了,不需要。’”張菁琳說。
公司創立之初,張菁琳就發現自己陷入了死循環。“你說我們做無障礙、適老化,人家就問你,那是什么?你們有案例嗎?”為此,她投入近百萬元做了一個展示空間,希望能使潛在投資者和客戶理解公司的業務。
成立兩年多,客戶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為殘障人士服務的公益組織,第二類是公立或民營養老機構,第三類是居家老人的子女。
“機構客戶是支撐我們活下去的重要收入來源,但我們的初衷并不是長久地在B端發展,因為做得再多也只是日間照料中心和養老機構。而整個社會的現狀還是絕大部分老人在家里養老。我們更想推動的也是家庭空間的適老化。”張菁琳介紹,目前己由的個人客戶里,信息獲取能力強的高收入中年中產占比在95%以上。
上海天馬工作室創始人史鵬巍10年前就發現了市場上開始有適老設計需求。“整體上,還是子女自己的生活水平好到一定程度,才會想到更好地照顧父母。如果客戶是老人本身,那意味著兩個老人的經濟實力和觀念等各方面都要比較好才行。”史鵬巍說。
2022年12月29日,史鵬巍的適老設計項目《白駒過隙》獲得2022年營造家獎的適老化金獎,項目的業主家里有兩位80多歲的老人,史鵬巍充分考慮了老人的需求,使兩位老人都能有獨立的居住空間,對老人晚上起夜后喝水這樣的生活細節也給出了最優的解決方案。但問題在于,一套150㎡的3居室,改造下來的花費高達96萬元,是許多家庭難以負擔的消費。
“目前對適老設計,我們還是做一些公益性案例,既宣傳我們自己的品牌和我個人的能力,對行業和社會也有積極影響。但現階段很難將大量的精力投入適老設計,因為市面上還沒有這么多客戶。”蘇權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成立兩年多,張菁琳的團隊維持得頗為艱難。為了融資,她參加比賽、路演,結識投資人。“相比無障礙設計,市場更愿意用適老化的概念,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投資人只對適老化感興趣。”
張菁琳發現,對于適老化,投資人更看重的也是能否規模化。她曾找到過一家專注影響力投資的機構,“它看重一個項目的社會影響力,我們的方向看起來有一些優勢。”但資方很快判定己由的商業模式無法滿足期待。
好消息是,就在這兩年間,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相信居家養老市場將要爆發。有越來越多的供應商找到張菁琳,合作開發適老用品。
“2021年有一位小兒麻痹癥患者找到我,他本身是一家信息科技公司的創始人,一直在關注無障礙領域的商業進展,激動地跟我說終于找到一家宣傳自己是做‘無障礙設計’的公司了。”張菁琳表示,行業還處在非常早期的階段,從業者們樂意抱團取暖。
“前年的情況還是一個人摸黑走夜路,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走出去,去年已經能清晰地感覺到自己身邊有同伴一起努力。”張菁琳希望變化再快一點,“無論是無障礙設計還是適老化,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一起出力,推動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