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軼 汪琰
全力打造兩大引領產業,改造提升兩大特色產業,加速布局三大未來產業,以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和數字化改革為支撐,深化低碳產業體系建設
紹興市上虞區作為省級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試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縣、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始終將制造業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任務,堅持不懈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具有上虞特色的綠色低碳發展道路。2021年,上虞區成功列入全省第一批低碳試點縣。
堅持“標準化”引領,助推化工產業“跨域整合”發展。化工產業作為上虞的支柱產業,長期以來在支撐全區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飽受環境之痛、隱患之憂、民生之怨。2017年上虞區成功列入全省第一批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分行業試點縣市區,全區化工產業的改造全面啟動。在改造提升過程中,上虞區始終將“標準化”引領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17年改造提升1.0版啟動伊始,就組織行業權威專家制定出臺國內首個精細化工改造提升57條工作標準,以最嚴標準和措施堅決向落后產能、落后工藝“開刀”,累計關停、退出、搬遷園區外化工企業90家,騰退化工企業用地約3000畝,實現化工產業的“一園式”發展。2019年化工2.0版啟動實施,優化制定化工2.0版“57+5”條標準,承接越城區化工企業搬遷,推動園內企業二輪提升。目前,全區化工產業畝均增加值、畝均稅收達到140萬元、33萬元,分別為改造前的1.7倍、1.8倍。
堅持“集群化”布局,延伸產業發展鏈條。“十三五”期間,上虞區積極推進工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實施產業集群戰略,加快啟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188”行動計劃,從機械裝備、醫藥化工、輕工紡織、照明電器四大主導工業行業,提擴到八大產業集群、八條產業鏈“群+鏈”雙育模式,產業內涵更加豐富,目前已培育形成年銷售超300億元集群2個(高端染料日化和時尚休閑)、超200億元2個(新材料、專用設備)、超100億元3個(現代醫藥、智能電氣、數字經濟)。2021年戰略性新興產業、裝備制造、高技術、環保等低碳產業分別增長19.3%、34.0%、23.7%、16.9%,均高于規上工業。
堅持“循環化”改造,提升資源能源產出率。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全區工業主平臺,先后列入國家級、省級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通過開展循環化改造,全過程回收利用廢棄物的同時提升了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和效益。例如,新和成藥業“固廢和廢液資源綜合利用項目”使工業危險廢物得到減量化、無害化處理;春暉環保“垃圾焚燒發電擴建項目”采用高溫焚燒發電的方式處理生活垃圾,同時利用余熱鍋爐回收垃圾焚燒產生的煙氣余熱,副產蒸汽進行發電,年折算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萬余噸。在園區循環化改造過程中,政府及企業投資額超百億,2020年園區能源產出率相比于2015年上升了41%,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2%。
堅持“智能化”提升,實現數字經濟領跑。在紹興市率先出臺《關于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的實施方案(2018-2020)》,全區兩化融合指數從2015年的73.45上升至2020年的100.04,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增加值37.74億元,增長17.8%,增速為全市第一。運用數字化手段提升管理效能,通過搭建以安全環保智慧監管平臺為核心的“4+2”綜合監管體系,將全部化工企業數據接入平臺,實現全域可視監管、即時預警,大大提高監管效率。智慧平臺成功入選全省“多業務協同重大項目優秀案例”,并入選全省觀星臺優秀應用名單。新增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2個、省級智能工廠(車間)2個、5G應用場景試點5個。全員勞動生產率從38萬元/人提高到54萬元/人。
產業結構偏重導致能耗雙控壓力較大。隨著上虞區“十三五”淘汰落后產能和節能技改項目實施完成,2021年全區單位GDP能耗僅為0.34噸標煤/萬元,遠低于省市平均水平,未來節能降耗的邊際效應將逐步遞減。且從重點行業來看,作為上虞區的支柱產業,化工行業碳排放占全區規上工業行業碳排放的比重超過50%,由于行業的天然特性,下階段的節能減碳空間較為有限,需要從拉長行業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等角度,深化綠色轉型。
運用科技創新手段提升低碳發展能力有待提高。科技創新是推動產業低碳轉型和碳達峰目標實現最關鍵的變量之一。但從上虞區自身來看,相關重點企業在提升創新水平上能力有限,未充分發揮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應用等方面的主體作用。大學研究院與本地企業(研究院)之間耦合水平仍較低,明顯制約科技成果產業化,硬核科技成果相對不多。
依托數字化改革提升數智控碳水平有待拓展。“十三五”期間上虞區依托數字化改革,設立安全環保智慧監管平臺,提供了重點行業“智慧監管+智慧服務”的上虞樣本。但分領域看,該平臺的服務范圍集中在化工、印染等行業,沒有對所有的規上工業行業進行全覆蓋,同時平臺服務主要聚焦于安全和環保這兩塊,對能效、碳效的監管尚待完善,亟需通過相關應用場景的建設,集成數智控碳的功能,服務全區低碳發展。
全力打造兩大引領產業。高端裝備制造領域,以建成國內重要的高端裝備產業新高地和全國領先的風機產業集群為目標,大力發展風機、電機、汽車零配件、半導體裝備等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領域,以高分子新材料、高端金屬新材料、動力電池材料、前沿新材料為主攻方向,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全球新材料行業龍頭企業。
改造提升兩大特色產業。現代醫藥領域,積極推動大宗原料藥等傳統優勢產品生產規模繼續擴容增長,特色原料藥、化學制劑、分子診斷試劑等一批高附加值產品實現自主創新技術突破并完成轉移轉化,部分領域實現進口替代,醫療器械、CMO醫療咨詢服務對接國際,深度參與國際競合。輕工紡織領域,在紡織服裝板塊推進醫療衛生、環境保護、交通運輸、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領域產業用紡織品的開發和應用,在照明板塊加快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領域應用發展,形成綠色照明制造整體優勢。
加速布局三大未來產業。新能源領域,重點開發具有高能量比的新型動力電池及附件產品,發展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低鉑催化劑、碳紙等核心材料,以及膜電極、金屬雙極板等部件。航空航天領域,結合國內應急救援體系建設以及軍民融合發展,著力引進民用高端直升機制造項目,積極發展具備技術優勢的固定翼通用飛機整機制造。電子化學品領域,重點發展微電子化學材料,優先發展以超凈高純試劑為代表的濕電子化學品,強化產業配套能力。
著力提高低碳創新科技能力。提升創新平臺能級,推進曹娥江實驗室建設,構建高分子材料和半導體材料領域創新高地。狠抓創新主體培育,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雙倍增”計劃,鼓勵企業牽頭承擔“碳達峰碳中和”重點領域技術攻關任務。加強科技開放合作,建立需求導向的精準合作機制,推動相關企業與浙江大學、天津大學等科研院所在綠色低碳領域的科技交流與合作。
深入推進碳達峰數字化改革。以數字化監管平臺為基礎,圍繞監測模塊、分析模塊、管控模塊三大應用,積極推進上虞區“雙碳”數字化平臺項目建設,打造“數據多源、縱橫貫通、高效協同、治理閉環”的碳達峰碳中和數智平臺。監測模塊,通過模型計算得出碳排放數據識別重點高排放區域、部門、行業與企業,梳理各層級現狀。分析模塊,通過數據監測結果,結合企業的單位能耗工業增加值、單位產值碳排放、清潔能源占比等指標,對企業綠色低碳發展水平進行賦分。管控模塊,結合分析結果,在財稅、金融、用地、用能等資源要素上,對企業采取差別化配置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