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豪 王冠依
(江蘇致遠工程勘測設計有限公司,江蘇 淮安 223001)
目前,淮安市城鄉河湖工程體系的建設不斷完善,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也得到明顯改善,但對照當前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距實現“水美鄉村”生態文明建設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河道淤積、生態功能弱化、水體污染、生活垃圾處理不當等都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需要根據當地情況,通過水系連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控污截污、河湖管護、景觀人文建設等措施,增強河湖水系連通、改善生態和人居環境,全面推進淮安水美鄉村建設。
農村水系是農村水環境的重要載體,也是農村發展和改善人居環境密不可分的關鍵要素,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及農民生活相互依存、息息相關[1]。農村建設的問題,一直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黨和國家一直努力通過科學合理的手段助力農村建設、農業生產、農民安康,一直為有效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充分利用農村自然資源、弘揚優秀農耕文化、營造宜居鄉村生活提供保障,這也是新時期奮力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農村水系連通著農業生產、農村生態和農民生活,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保障,是農村生態環境的載體,也是農村居民構建美麗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障農村水安全和農業生產的新需求,就需要提升河湖引排功能,加快洪澇水匯集外排,保障行洪暢通,增強農村應對水災害的風險管控能力,增加河湖水交換,提高水資源配置能力,提升農村供水、農業灌溉用水保障水平,強化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構筑生態安全屏障,打造美麗鄉村。
淮安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則提出要通過清淤疏浚、引河調水等措施,提高水系自凈能力和水環境容量,提升水環境質量。在省市生態河湖行動方案中,對農村水系治理也提出了明確要求,其中淮安市生態河湖行動方案中也表明要健全農村河道輪浚機制,以“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為目標,積極推進水美鄉村建設。農村水系治理中貫徹生態文明理念已然成為當下水環境質量提升的必然趨勢。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廣大農民群眾最關心的現實問題,而農村水系綜合整治是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水美鄉村的重要抓手。維護農村河流基本生態功能,保持健康的農村水系是體現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元素和控制因素,是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的重要組成和基礎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新時期“水美鄉村”建設,應當秉持人水和諧、綠色發展理念,加強農村水系綜合整治,構建連通綠廊,注重生態涵養,強化水生態修復,維護河湖生態健康,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供保障[2]。
自全面實施河長制以來,為因地制宜做好河湖管理保護工作,全國各城區已逐步建成區、鄉、村3級河長工作機制,而農村河道治理緊密圍繞切合河長制制定的相關內容,與河長制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治理目標、保障措施等方面高度一致,是推行河長制工作的具體舉措,是水美鄉村建設的基本保障。
a.河道淤積,灌排功能退化。一些農村河道因常年無人打理,河內水生植物密集,使河流流動能力變差,有的河面甚至全部被覆蓋,灌排功能退化,嚴重影響農業灌溉。有的河堤上存在被隨意開墾、取土的現象,且河堤、河坡內傾倒垃圾現象時有發生。有些坡耕地水土流失較為嚴重,造成河道淤塞,導致河道的灌排功能退化甚至喪失。
b.部分河段水系割裂,水體流動性差。農村部分河道的河段由于地形地勢、來水量、障礙物等影響,可能造成水系連通不暢、流動性差,加之水利工程老舊失修或設計理念不符合現代農業發展,進而引發河道自凈能力降低、水環境承載能力不足、水功能受限、洪澇宣泄障礙等問題。
c.水質較差,河道生態功能退化。隨著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與農業河道管理意識落后之間的矛盾突顯,農村河流的水量和水質都出現了問題。部分河道生態用水完全取決于降水的補充,導致河道流動性差,水路不活,與外界無法交換,進而水質變臟、變臭。同時,農村生活廢污水偷排入河、農業生產大量化肥農藥的流失,都進一步造成了水環境的破壞、水體富營養化,極大地影響了河流生態系統與人民居住體驗與健康。
d.農業生活污水、垃圾處理不當。縣城區附近及鎮區等人口居住相對集中區域,生活垃圾處理能力不足,存在垃圾直接傾倒入河的現象,且農村居民對于廢污水處理和垃圾分類無意識,缺少外界指導和自我認知。這些行為均造成了農村生態環境的惡化以及農村河道不可逆的破壞,從而直接影響了農村的經濟發展,威脅到農業生態系統平衡與人畜健康。
淮安市作為“中國運河之都”,古淮河、里運河、大運河、淮河入海水道四水穿城,也是大運河全線水系最為復雜的段落。大小水系連通對于城鎮發展、河網生態、水文化保護等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3]。為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淮安市突出“一廊八片多網”的治理布局,“一廊”指二河生態廊道;“八片”指8個水美鄉村片區;“多網”指以柴米河、永濟河為主線,其他縣鄉河道為支線的多個水系連通及生態河道網格。實施全區水系連通,擬拆建水系連通建筑物4座,建設水系連通及生態河道網格40條,總長約174.2km,全面推進清江浦區水美鄉村建設。
當河道內生長有樹木(護堤岸林除外)、蘆葦或高稈作物,雜草叢生時,會影響河道行洪安全。因此,對于河道河面窄小,存在壅水、阻水和危及安全泄洪的橋梁、圍堤、圍墻、雜草及棄置的垃圾、泥土等的河段,需要及時進行河道清障。淮安市清江浦區在主要河道沿線集中開展清“四亂”專項行動、“兩違三亂”整治,主要包括清除農戶臨時用房、建筑垃圾、侵占河道泥土、蘆葦雜草等,并妥善處置清除的廢棄物及垃圾,加強部門協調聯動,形成工作合力,逐步退還農村河道生態空間,恢復水系連通。規劃清障面積30.9萬m2,清理侵占河湖、岸坡廢棄物61890m3。
清淤疏浚也是河道整治與活水暢流的關鍵[4]。一方面,一些農村河道岸堤(土堤)在受雨水沖刷后,土體易被降雨徑流帶入河道,造成岸堤破壞、河道淤積。另一方面,由于基礎設施建設等因素,造成局部河堤的生態破壞,從而產生水土流失,加速河道淤積。目前全國都在大力開展河道清淤工作,并結合河道淤積實際情況確定了不同河道清淤標準,根據現狀河口寬度確定疏浚底寬,以使清淤后的河道坡降保持自然、平順,河線保持順直。但清淤后會產生大量淤泥,需要進行合理的脫水減量處理并對淤泥進行資源化利用,例如農業或園林堆肥利用、土地利用、用作建筑材料等,既減少了環境的污染,又產生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加強河道岸坡生態整治,使河道水資源承載力大幅提高,充分發揮河道的防澇泄洪作用,并建立良好的河流自然生態環境[5]。河道岸坡生態系統是水美鄉村建設中“水美”的基本保障,各地應結合區域規劃、地理人文、生態健康、經濟發展等因素,落實岸坡整治工作,維護河岸生態可持續發展[6]。淮安市清江浦區以“綠色堤岸”為設計理念,將傳統意義上的堤岸線進行生態化處理,自然河岸采用可滲透性護岸,并因地制宜選擇岸坡形式,通過“隱形”與周邊環境地形相融合,形成統一、美觀、豐富有趣的綠色堤岸線。同時與鄉鎮規劃和中心鎮、中心村、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等建設相結合,選擇適宜河段建設岸坡示范段,為群眾提供便利和休閑娛樂場所,形成縣鄉生態河道綜合整治亮點,展現鄉村郊野綠色生態之美。
在城鎮建設大力發展的今天,更需要加強河湖周邊水源涵養林建設,對城鎮飲用水水源地進行修復保護,增加生態公益林保護面積,提升河岸生態保護帶、隔離帶的景觀綠化效果,提升對降水的攔蓄和對水質的凈化,增強其涵養水源的功能,從而對水土流失進行有效的防治[7]。淮安地勢低平,區內水網稠密,水土流失類型以水力侵蝕為主,所以河岸帶的水土保持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河道重點段、村莊風光段河岸帶凈水植物多選用適應氣候環境的本地水生、低稈植物,以期用較低的投入獲得最優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
隨著社會越來越重視河道污染治理,城鎮工廠企業產生的污水和垃圾基本得到有效治理。但目前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面源污染及農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未能得到有效治理,使得農村河道污染比較嚴重。因此,在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工程基礎上做好河道沿線周邊村莊的防污控污措施迫在眉睫。?面源污染可通過源頭控制,如科學施肥、深施、節水灌溉、合理用藥等非工程措施來減少農藥化肥進入溝渠水系,也可通過田間凈化溝渠、生態攔截溝、生態田埂等工程措施來攔截農田徑流污染物,防止氮磷養分進入水體導致富營養化;?農村生活垃圾按規范進行分類、收集,并合理布置分類垃圾桶,淮安采用戶分類、村收集、鎮運輸、市處理的運作模式,以70m為半徑設置覆蓋村莊的分類回收點;?對生活污水則在項目村莊范圍內實施截污納管和污水處理系統工程,包括公廁改造、生活污水管線和污水處理系統工程。
科學的河道管護制度,是保障河道生態系統健康,實現綠色發展與水資源優化配置的根本保障[8]。但這是一項需要社會各部門各機構聯合發力的工作,僅僅依靠單一部門很難發揮效果,但多部門工作又很難協調。淮安市積極落實“雙河長制”的河道管護理念,建立了區、鄉鎮、村3級水利工程建后管理服務體系。村民委員會是河道管護的責任主體,他們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管護細則、籌集經費,同時,通過宣傳和制度保障,充分調動村民主動參與河道管護的積極性。此外,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還應結合智慧水利和智慧農業建設,實現河道管護的數字化、智能化和可視化,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管理和自動化檢測診斷,提高河道管護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河道景觀是水美鄉村的亮點工作,人水和諧、水文化建設是水美鄉村的精神引領。特色景觀的建設不僅要對河道水域本身進行考察,還需要結合當地規劃與人文,從適宜性、親水性、自然性和文化性等多方面考慮。文化的融入,需要結合當地的人文特征和歷史發展,挖掘能啟發群眾對河流治理產生向好感覺的精神,才能更好地體現幸福河湖、水美鄉村的內涵,這也是水文化的真正魅力所在。作為中國運河之都,淮安有獨特的水文化,其水美鄉村建設可借此定位,制定不同的特色景觀設計方案。
水美鄉村建設力爭通過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保障完善的水系連通格局,恢復河道基本功能,修復河道生態空間,改善河道水環境質量,保護區域生態多樣性,實現水美長效管護。
a.恢復河道基本功能。通過水系連通、清淤疏浚、岸坡整治等措施,提高農村河道防洪、排澇能力,恢復農村河道供水、灌溉功能,使農村河道防洪、排澇、灌溉、供水、生態等功能得到全面恢復,實現連通有序、活水暢流、河湖健康。
b.修復河道生態空間。通過岸坡整治、河道清障、清“四亂”“兩違三亂”、河道管護等措施,解決河道堵塞、植被破壞、濱岸帶破壞等突出問題,實現河湖岸線完整、岸坡穩定整潔、生物多樣性、景觀多元性,全面保障河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c.改善河道水環境質量。水環境是生活生產的必備資源,其質量保障是安居樂業的必要前提。通過水系連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及水美鄉村建設等措施,解決水臟、水渾、水流不暢等問題,有效改善農村河湖水環境,明顯提升河湖生態服務價值,顯著提高農村人居環境。
d.保護區域生物多樣性。水生動植物的生長繁殖與光照、裸露及淹水時間、水位變幅及速率等因素密切相關。雖然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喜好和特性,但從影響物種多樣性的角度出發,水質、水量和水位波動是最關鍵的水文控制因子。“水美鄉村”建設對河道生態功能的提升,將明顯提高水域生態系統的水體質量,促進河流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生產力,提升農村居民生活環境質量。
e.實現河流水美長效管護。通過河道管護機構的建立,健全完善管理體制。“官方河長”通過調度各職能部門,實現河湖管理與治理效益最大化,“民間河長”可吸納更多的民間力量來參與到河流的治理當中,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主動參與意識,真正提高治水效率,并通過現代化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形成長久高效的管護體系。
水美鄉村建設是一項立足于農村水環境治理的綜合性、系統性工程,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生態文明建設、保障農村水安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落實農村河長制等指導思想的提出,均對“水美鄉村”的發展帶來了機遇與挑戰。水美鄉村需要通過連通水系、清障河道、清淤疏浚、整治岸坡、涵養水源、水土保持、防污控污、河道管護以及人文景觀設計等對其進行全方位建設與提升,力爭通過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保障完善的水系連通格局,恢復河道基本功能,改善河道水環境質量,保護區域生態多樣性,實現河道水美長效管護,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