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瑞, 黃宏坤, 張宏斌, 張艷萍, 薛 琳, 陳寶雄,楊念婉, 郭建英, 劉萬學*, 萬方浩
(1.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北京 100193;2. 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 北京 100125)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國際貿易等的快速發展,外來生物入侵已成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對各國生態環境、農林業生產等造成了極大危害。我國地域遼闊、氣候環境多樣,外來入侵物種種類多、分布廣,已成為全球遭受外來生物入侵危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而且外來生物入侵的發生與危害還在不斷地加劇[1]。根據我國農業農村部的初步調查統計,目前,我國的外來入侵物種有近800種,已確認入侵農林生態系統的有669種,其中動物184種、植物379種、病原微生物106種。大面積發生和危害嚴重的重大入侵生物多達120余種[1-2]。近10年來,新入侵物種有56種,是20世紀90年代前年平均新增入侵物種數的30倍之多。同時,這些外來入侵物種在我國的發生分布范圍極為廣泛。據統計,全國有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有外來入侵生物的發生和為害,約58%的縣級行政區有外來入侵物種的分布或發生記錄。這些外來入侵物種的發生生境涵蓋了耕地、林地、水域、濕地、草地、城鄉、工礦、居民用地、未利用廢棄地區等幾乎所有土地利用類型。
外來生物入侵是一個動態有序的生態過程,通常包括傳入—定殖—擴散—暴發和危害等階段[3]。外來物種從入侵到暴發危害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人為因素是影響外來物種傳入的關鍵因素。因此,制定針對性的管理措施阻止或減少外來入侵物種的傳入、定殖,阻止已入侵外來物種的擴散蔓延和暴發危害是有效的[4]。許多發達國家已經制定了專門或系列法律法規,構建了管理體系來控制和治理外來入侵物種的發生與危害。我國雖然一直高度重視外來物種的入侵防控,目前也正在制定和完善外來入侵物種的政策法規和管理機制,但還不能滿足當前我國外來物種防控管理的實際需求。基于此,本文通過查閱國家法律數據庫(https:∥flk.npc.gov.cn/)和國際上發達國家生物入侵相關法律及其文獻資料,系統梳理了我國和全球主要國家外來入侵物種政策法規和管理機制,通過比較分析指出了我國外來入侵物種政策法規和管理機制方面的空缺,并結合我國外來入侵物種發生的現狀和防控需求,提出了完善我國外來入侵物種政策法規和管理機制的對策建議。
我國已有《農業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種子法》《動物防疫法》《植物檢疫條例》等多部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中的條款涉及到了外來物種的管理,但是只有2021年4月15日正式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以下簡稱《生物安全法》)直接提到了外來入侵物種的管理,相關內容涉及4個法條。因此,我國對外來入侵物種管理的法規相對分散,缺少專門的外來入侵物種管理法律。我國現有的這些法律法規在管理外來物種入侵的側重點上存在差異,根據立法的目的和管理范圍可以大致分為以下4類。
第一類主要是動植物檢疫檢驗相關的法律和管理條例。立法的目的是通過檢驗檢疫等途徑預防外來物種的引進,將可能造成入侵的外來物種阻止在國境之外。代表性的法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其在總則中明確指出,對于進出境的動植物、動植物產品和其他檢疫物,裝載動植物、動植物產品和其他檢疫物的裝載容器、包裝物,以及來自動植物疫區的運輸工具等都必須應進行嚴格的檢驗檢疫。同時,我國也在不斷編制和更新各類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和外來入侵物種名錄,為加強檢驗檢疫提供指導,其中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全國農業檢疫性有害生物名單》《全國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名單》《國家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等。
第二類主要是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類相關的法律。立法的目的是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依法制定有關生態保護和恢復治理方案并予以實施。代表性法律是2014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其第30條第2款明確規定“引進外來物種以及研究、開發和利用生物技術,應當采取措施,防止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同類法律還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等。
第三類主要是生態保護及建設方面相關的法律。如2018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其目標是保護野生動物,拯救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其第12條和第37條明確規定“禁止或者限制在相關自然保護區域內引入外來物種。從境外引進野生動物物種的,應當經國務院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批準,應當采取安全可靠的防范措施,防止其進入野外環境,避免對生態系統造成危害”。
第四類是防控外來入侵物種相關的法律。如2021年頒布的《生物安全法》,其中有4個法條直接提到外來入侵物種的管理。第2條立法適用范圍中明確指出了防范外來物種入侵適用生物安全法。第18條明確要求建立國家生物安全名錄和清單制度,并指明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根據工作需要,制定、公布外來入侵物種名錄或者清單,并動態調整。第60條規范了防范和應對外來物種入侵的職責范圍,國務院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制定外來入侵物種名錄和管理辦法,加強對外來入侵物種的調查、監測、預警、控制、評估、清除以及生態修復等工作。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批準,不得擅自引進、釋放或者丟棄外來物種。第81條規定了未經批準“擅自引進、釋放或丟棄外來物種”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和懲罰措施。
由于《生物安全法》剛剛出臺,我國之前缺乏相對統一的外來物種入侵防控與管理的專門法律,因此無法明確規定管理外來物種入侵的組織機構。但早在2004年,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準原農業部成立了外來物種管理辦公室和原農業部牽頭,原國家環保總局、原國家林業局、原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海洋局、海關總署等相關部門參加的全國外來入侵物種防治協作組,農業部外來物種管理辦公室是它的日常辦事機構。從實踐上來看,農業農村部等部門也確實對外來物種入侵的管理起到了推動作用,如在開展全國的涉農植物檢疫、病蟲害防治、草種引進、農作物種質資源以及全國水生動植物保護等工作中加強了外來物種的管理,同時在2003年下發了《關于開展外來入侵生物滅毒除害試點行動的通知》,首次明確提出了外來入侵物種的防控與管理措施。同樣,原國家環保總局或生態環境部也于2003年和2015年分別下發了“關于加強外來入侵物種防治工作的通知”和“關于做好自然生態系統外來入侵物種防控監督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來指導環保部門開展外來入侵物種的防控與管理。原國家林業局也成立了防止外來林業有害生物入侵管理辦公室和有害生物檢驗鑒定中心,制定了突發林業有害生物事件應急辦法來指導林業外來入侵物種的防控。
雖然我國尚缺乏明確的管理條例,但國家一直高度重視外來物種的防控和管理。從2004年到2019年,一直設立了農作物病蟲鼠害疫情監測與防治專項,將外來入侵物種防控作為其中的一項內容。自2019年起,又成立了農業清潔生產與外來入侵物種管理專項,其中外來入侵物種防控是其主要的工作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加強生物安全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了農業農村部牽頭,各部門分工負責的防控管理工作體系;其中農業農村部負責農田、漁業水域,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負責森林、草原、濕地、自然保護區等,海關總署負責口岸、邊民互市等入境渠道,生態環境部負責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住房城鄉建設部負責城市公園綠地。此外,按照《生物安全法》中的明確要求,國務院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制定外來入侵物種名錄和管理辦法。目前已經成立了“農業農村部外來入侵生物防控重點實驗室”和“農業農村部外來入侵水生生物防控重點實驗室”。
國際上對于外來入侵物種防控的立法始于20世紀90年代。自此,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開始制定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專門性法律以降低外來入侵物種的危害、保護本國的自然生態系統。目前,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一些國家已制定了多部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專門性法律,有些國家還形成了相對完整的法律體系[5-6]。整體上看,目前不同國家關于外來入侵物種的立法呈現出3種不同的立法模式和管理體系,美國、日本和新西蘭分別是這3種模式的代表。比較分析不同模式的立法和管理體系,對完善我國的外來入侵物種的法律法規和管理機制具有借鑒意義[7]。
美國是世界上外來物種立法最早的國家[8]。起因是1986年一艘歐洲商船把帶有斑馬貝Dreissenapolymorpha的壓艙水倒入美國的伊利湖,此后適宜的環境導致斑馬貝大量繁殖擴散,給美國五大湖的生態環境和經濟帶來了巨大危害和損失,引起了美國聯邦政府的高度重視,并于1990年頒布了《外來有害水生生物防治與控制法》(Nonindigenous Aquatic Nuisanc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ct, NANPCA)。這是美國首部關于外來物種入侵的法律,主要是防止外來物種通過壓艙水入侵美國。此后于1996年頒布了《國家入侵物種法》(National Invasive Species Act, NISA)。此外,美國還出臺制定了《植物檢疫法》《聯邦雜草防治法》《外來物種防治與執行法》《植物保護法》《有害外來雜草控制法》等,這些法律規范了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生態系統外來入侵物種的管理,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立法體系。
此外,1999年克林頓總統簽署了131112號法令,旨在調整聯邦政府涉及外來入侵物種管理的政策。據此設立了專門的國家入侵物種管理委員會和外來物種咨詢委員會,用以指導全國性外來物種入侵防治。管理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監督總統令的執行,檢查聯邦機構針對外來入侵物種的行動是否取得成效,在聯邦政府間建立一個協同網絡以評估和監測外來入侵物種對經濟、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影響等。美國外來入侵物種立法和管理體系強調部門之間的協調與配合,號召鼓勵民眾積極參與防治工作,明確了外來入侵物種防控中個體的民事責任和主管機構的行政責任以及刑事責任。此外,該法令還寫明了用于支撐外來物種入侵防治工作等的財政專項撥款。2001年,美國又發布了外來入侵生物防治的第一個國家計劃,將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納入國家計劃。
美國的立法是專門立法和部門立法組成的復合模式,既有針對外來入侵物種的專門性立法,又具有部門立法。美國外來物種入侵的管理體制屬于協調式管理模式,由國家外來入侵物種管理委員會負責制定國家入侵物種管理計劃、組織協調各部門間的外來入侵物種管理工作[5]。聯邦政府內政部部長、農業部部長和商業部部長擔任該委員會主席,國務卿、財政部、國防部和運輸部部長及環境保護機構的行政官員是該委員會成員。這對促進外來物種入侵各種防控計劃、政策的有效執行,協調聯邦各部門行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日本是一個島國,自20世紀以來外來生物入侵的問題日趨嚴峻。日本政府對外來生物入侵的問題非常重視,為了降低外來入侵物種造成的危害,對引入、飼養、儲存、運輸外來物種等行為做了法律上規定,于2004年頒布了《外來入侵物種法》和《預防外來入侵物種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利影響的基本政策》(簡稱《基本政策》)。《基本政策》是主管大臣聯合中央環境委員會基于《外來入侵物種法》制定的策略性文件,是對后者的擴充與解釋。《基本政策》對外來入侵物種的選擇原則、處理與防治政策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和規定。
《外來入侵物種法》是對現有法律法規體系的一個有益補充,將以前未納入法律管理的外來物種納入到管理范疇中。根據《外來入侵物種法》的條文規定,日本政府將外來物種劃分為3大類:一類是對生態系統具有威脅或潛在威脅的外來入侵物種,對于這類外來物種是堅決禁止在規定許可范圍之外進口,是監測和防除的重點;另一大類是未劃定的外來物種(uncategorized alien species, UAS),到目前為止還未確定其危險性,如通過進一步的研究證明其具有危險性即劃為外來入侵物種,如不具危險性則劃入到第三類;第三類是除前面兩類以外的外來物種,屬于可放行的外來物種[4]。
從立法模式上看,日本采用的是核心式專門立法模式來管理和控制外來物種的入侵,主要由主管大臣聯合中央環境委員會制定出臺外來入侵物種防治事項。這種立法模式的主要特點是不拋棄已有的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相關法律法規,如《進口植物檢疫條例》《植物保護法》《森林法》等,而是將其中的立法要素整合和完善后融入到核心法律中。
作為一個島國,新西蘭受到了外來生物入侵的極大危害。在外來入侵生物的管理方面,新西蘭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新西蘭指導外來入侵物種管理的法律主要有2部,即1993年頒布的《生物安全法案》(The Biosecurity Act)和1996年出臺的《危險性物質和新生物法案》(The Hazardous Substance and New Organisms Act)。《生物安全法案》主要是規范了防止無意傳入的外來物種的入侵及其危害,如明確了實施邊境檢疫和進入后檢疫的措施。同時建立了已入侵外來物種的發生危害信息搜集、記錄、鏟除和綜合防控計劃和執行機制。《危險性物質和新生物法案》主要針對遺傳修飾等新生物體相關的操作規程和義務,要求提出進口、發展、田間測試或野外釋放的單位或個人必須獲得相關管理部門的授權或資格證書。其涉及生物入侵的法案主要是對有意引入外來物種的管理。因此,《生物安全法案》管理的對象是“不需要的”生物,而《危險性物質和新生物法案》管理的是“需要”的生物。此外,新西蘭還為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制定了一個詳細的程序(如國家與地方有害生物防治策略),建立了有害生物監測機制。總之,新西蘭建立了適合本國的生物安全法律體系,為防控外來物種入侵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綜合性立法的基礎上,惠靈頓市制定了《有害生物管理計劃》,自然資源保護部制定了《入侵雜草戰略計劃》,生物安全委員會出臺了《新西蘭生物安全策略》。《新西蘭生物安全策略》闡明了外來物種的防控目標(如預防和根除、檢測和響應、有害動植物的治理)以及實現這些目標的具體措施,該策略是新西蘭保障防控外來物種入侵的主要舉措。
新西蘭的外來物種相關的法律涉及了多個部門,因此,屬于部門的綜合性專門立法模式,也是理論上外來入侵物種立法的最佳模式。同時,從管理體制來看,新西蘭還擁有外來物種入侵國家級防控管理機構的協調體制[4]。新西蘭農業與林業部是外來物種入侵防控的管理機構,其下屬機構新西蘭生物安全局主要負責外來物種入侵的防控。新西蘭生物安全委員會是防控外來物種入侵的跨部門協調機構,該委員會對生態安全部長負責,其成員來自政府部門、地方組織、環保組織等。這種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管理體制獨樹一幟,是統一有機的整體。
綜合美國、日本、新西蘭典型的外來入侵物種立法體系,我國外來入侵物種立法和管理機制建設可借鑒的經驗可包括如下4個方面。1)建立完整的外來入侵物種管理法律體系、制定專門性的綜合法律;2)建立國家級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管理機構和跨部門的監管協調機制;3)明確法律責任的承擔,做好行政法規與刑法的銜接;4)建立外來物種信息披露和公眾參與制度及加強科普知識與法律法規的宣傳普及。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社會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視,許多國家已經建立起完善的防控外來入侵物種的法律制度,加強了對外來入侵物種的管理。近年來,我國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工作雖然取得一些積極成效,但是有關立法和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政策法規仍存在缺位和機制不健全,從而在預防和控制外來生物入侵和蔓延等方面存在能力不足的現實問題。主要表現在檢驗檢疫法規和傳入途徑管理不完善、物種引進政策和管理力度不到位、缺乏系統的外來入侵物種防控管理體系以及宣傳教育和公眾認識不足4個方面。
從1957年國務院發布《國內植物檢疫試行辦法》到2021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國內多次頒發了外來物種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加強進出境動植物檢疫,但是相關條款相對模式化,缺乏根據外來生物入侵的過程如傳入途徑、可能來源、危害等級等制定相關的檢疫標準和規范[9]。目前,我國出臺的《進出境植物檢疫法》等相關法律及檢疫條例的首要任務是保證農林牧漁業的生產安全,進境檢疫對象主要集中在那些對農林牧漁業發展帶來危害的危險性外來物種,但對于可能對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的外來物種重視不夠,也存在海關對檢驗檢疫標準不明確、制度不規范等不足之處。
外來物種極易隨人類活動(如貿易、旅游等)無意引入,若不加強管理,極易造成外來物種的成功入侵。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1)對入境貨物檢驗檢疫不全面。存在由于進口貨物量大或檢疫鑒定周期長等因素,采取了隨取樣隨放行的措施。這樣會導致鑒定出存在外來入侵物種時,貨物已經很難追蹤。2)對旅游者攜帶外來生物入境的管理不到位。目前,我國多數海關要求旅客填寫入境健康申明卡,雖然其中包括是否攜帶外來生物的選項,但入關時基本不核驗。有時回國旅客將種子、可能攜帶有害生物的水果、肉類等帶了進來,從而增加了外來生物入侵的風險、甚至直接導致外來生物入侵。3)對船舶壓艙水的檢驗檢疫管理急需完善。目前,我國缺少對國際船舶壓艙水管理方面的法規和制度規范,對外來船舶壓艙水的水生生物調查研究也極少。4)外來物種名錄制度不規范、缺少權威性。自2003年以來,我國多個部門制定和出臺了外來入侵物種相關的名錄,但是存在明顯的不足,如缺少潛在危險性外來物種的名錄,導致邊境海關檢驗檢疫存在盲點與空白[10]。
物種的引種主要包括有意引種和無意引進兩種情況。目前我國的入侵生物中,有意引進的植物有很多。《植物檢疫條例》等法律法規中規定的需要檢疫的是那些引種過程中可能攜帶的危險性生物,但對所要引進的植物本身的生態安全性則沒有明確的管理、檢測辦法[9]。一些單位或個人可能會在沒有充分評估和論證前盲目引入,最終導致入侵。動物園、植物園的引種缺乏規章制度,沒有完善的引進外來生物的審批與決策機制。
此外,隨著國際貿易增加,非法動植物貿易也變得日趨猖獗,我國目前還沒有直接相關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外來生物走私[11]。雖然海關總署多次發文強調要依法嚴格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和科研用途動植物檢疫特許審批,嚴厲打擊不法個人、單位非法引進、攜帶、寄遞、走私外來物種,但缺乏具體可依照的法律條例。不法分子極易通過郵件、快件、跨境電商等渠道進行外來生物(如觀賞植物等)的走私。對于涉嫌走私、妨害動植物檢疫、非法引進外來入侵物種犯罪的,目前都是直接移交緝私部門處理,但是對于查獲的相關貨物和人員沒有特定的條例進行懲治。
目前,我國尚未制定專門的關于外來生物入侵系統防控方面的法律或管理辦法。在外來生物入侵的管理職責、監督體制、風險評估、應急處置、責任追究等方面存在大量的法律空白[12-13]。2021年新頒布的《生物安全法》明確要求在一年內出臺外來物種綜合性的管理辦法《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我國許多城市都有動物園、植物園、鳥園,這種法律的缺位導致已經有許多外來植物從植物園逃逸歸化,也有形成入侵的事例,但是很難追究具體責任。此外,對于外來生物在作為新品種引入我國后缺少有效的跟蹤監測體系,導致一些有意引入的物種由于監管不力逃逸到自然生境成為了外來入侵物種,如已列入國家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中的鳳眼藍Eichhorniacrassipes和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均是此類典型案例。
外來生物入侵管理過程中風險評估極為重要。但是,目前缺少綜合性的風險評價機制,缺乏外來物種對社會、經濟、生態的威脅以及引起環境破壞或導致生態系統生態效益損失風險的全方位評價,以及以此進行的風險等級管理。如可根據外來生物對人類、動植物、微生物和生態環境以及社會的危害程度,可將外來生物分為極高風險、高風險、中風險和低風險4個等級。檢疫部門把極高風險、高風險、中風險等級的外來物種列為檢疫對象、限制其入境和國內擴散蔓延,一旦發現,應堅決予以清除。低風險等級的外來物種可以有條件引進,但應采取必要的措施跟蹤監測和評估,一旦發現其可能形成入侵和危害,需對其風險升級并進行嚴格控制。對于那些信息資料不全,難以評估風險等級的物種,應當假定其具有風險,直至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其沒有風險或風險在可接受水平之下為止。
目前,外來入侵生物管理遵循屬地管理原則,但容易發生無人管或你管他不管的局面,這都會降低管理效率,錯過最佳管理時機。如某外來物種入侵某地后,其可能分布在農田、河流、公路邊、鐵路邊、荒山、荒地等區域。按照農田歸農業農村部門管,公路、鐵路邊歸交通或鐵道部門管,河流歸水利部門管、荒山、荒坡等歸國土資源或生態環境等部門管的原則,如果幾個部門同時在入侵的早期采取措施就容易控制該入侵物種,否則后患無窮。外來入侵生物從傳入到定殖再到暴發需要一個周期,在入侵的早期比較容易控制。由于缺少直接的部門監管、缺乏相應的專項基金、沒有可行的緊急行動預案,許多外來物種都錯過了最佳防控時機。一旦外來入侵物種大面積分布就很難控制了。
外來物種入侵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面廣。外來生物入侵的防控需要全社會和公眾的廣泛參與。因此,應當利用互聯網、移動終端、廣播電視等各種媒介對公眾進行外來物種入侵防控科普宣傳、生態安全教育,普及外來入侵物種的防控知識,發布外來物種入侵的信息,加強外來物種入侵防控科普宣傳,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提高公眾的防范意識。
在我國已確認的外來入侵物種中,約65%是人為無意傳入的。外來物種入侵的這種隱蔽性更加突顯了全民參與的重要性。同時,在我國的外來入侵物種中,約33%的種類是人為引進后逃逸形成的入侵。目前,我國對于外來生物入侵相關的概念還不普及,許多人不了解外來入侵種帶來的危害[14]。通常是在引進外來物種時片面地看待其某些特點,導致不顧后果的盲目引進,或者對外來物種的潛在危害估計不足,從而導致入侵。建議政府加強對外來生物入侵概念、危害、發生規律等方面的宣傳、教育和培訓,提高公眾對外來生物入侵的認識和入侵物種的甄別能力,不隨意攜帶外來物種入境,不放生、棄養外來生物、寵物等。目前,我國缺少對放生、棄養動植物的管理措施,導致許多作為觀賞、養殖等引進的外來引進動物、植物等被棄養后形成入侵,但很難追究到責任人。
當前,我國應對外來物種入侵的法律法規和管理體系還存在漏洞和缺口,不能滿足實際的管理需求。為有效地提升我國預防和控制外來入侵物種的能力,結合我國外來物種入侵的防控管理需求和發展現狀,借鑒國際上外來入侵物種立法模式、典型案例和經驗,提出了完善我國防控外來物種入侵立法和制度建設的框架建議。主要包括建立完整的外來入侵物種法律體系、構建風險評估和預警體系與追蹤監測和快速反應管理系統、完善中國外來入侵物種跨部門管理機制、建立信息發布和公眾參與制度及加強科普知識和法律法規的宣傳普及。
首先,積極開展立法調研,切實落實《生物安全法》和國家生物安全戰略要求,加快推動制定和完善我國外來生物入侵的法律,完善外來入侵物種管理名錄,研究出臺《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推動形成外來物種入侵防控法制化、長效化的管理體制,為防控外來物種入侵建立完善可靠的法律制度保障。
從國家立法層面來看,目前急需出臺一部外來物種入侵的基本法,即專門針對外來入侵物種的法律。同時,通過立法或修訂來加強和優化外來入侵物種檢驗檢疫制度、外來入侵物種名錄管理制度、外來物種引進和審批制度,外來入侵物種監管職責、應急處置、責任追究等。在植物檢疫制度方面,建議針對當前檢驗檢疫對象的局限性,把潛在的入侵對象納入監控范圍,加強對人員、運輸工具和郵寄物等攜帶外來物種的監管力度,提升對突發疫情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的能力。在名錄管理制度方面,借鑒日本和全球入侵生物計劃(Global Invasive Species Programme, GISP)關于外來入侵物種分類管理的原則,制定符合我國實際需求的分類管理名錄以及相應實施辦法。在外來物種的引進和審批方面,建議制定專門的法律或辦法來阻止外來物種的走私、完善動植物種質資源和科研用途的外來物種引進審批程序,依法打擊非法引進、攜帶、寄遞、走私外來物種。在監管方面,通過立法等手段,從法律的角度明確非法引進或交易外來物種,管理不規范、棄養或者放生等導致外來物種入侵的責任追究和處罰力度。
基于外來物種入侵動態有序的發生規律及其發生與危害的時空異質性,本著防患于未然、治早治小的防控原則,建立外來入侵物種風險評估和預警體系與追蹤監測和快速反應管理系統[15]。外來物種無意傳入的檢驗檢疫,有意引進的許可、審批等均需要專業的風險評估來支撐。建議成立專門的生物入侵風險評估機構,并從法律或體制上確保該機構的獨立性,只有這樣才能結束當前我國外來入侵物種實際管理中職責不清和權責不明導致的監管盲區等情形,防止部門間因受利益考慮產生的各種限制,提升外來物種入侵的風險評估和預警能力。建立和完善預警體系,為外來入侵物種“治早治小”的防控目標提供支撐。一方面,針對潛在的危險性外來物種,根據影響它們傳入、定殖、擴散與危害的關鍵因素,評估其入侵的風險等級、劃定監測預警的區域,發展針對性的應急處置技術,有效地預防和阻止它們的傳入和定殖。另一方面,對于已經入侵的物種,評估其進一步擴散蔓延與危害的風險及其空間分布,劃定監測區和阻截帶,開展針對性的監測、高效阻截和持續減災治理,有效地阻止它們的擴散蔓延和危害。
建立由海關、省、市、縣組成的追蹤監測和快速反應管理系統,分別負責各系統或行政區管轄區域內的外來入侵物種的發生、分布等信息的追蹤監測。設立專門的外來入侵物種監測機構和由各級監測機構組成的完善的監測系統,落實外來入侵物種發生動態的跟蹤監測任務,如對于已批準引進的外來物種需要3~5年的跟蹤監測。同時,發展和應用先進的技術如無人機、衛星定位和多光譜遙感技術等進行監測。組建專業化的監測和快速反應管理隊伍,通過系統的技術和專業知識培訓提升人員能力和水平。
借鑒國際上設立專門機構協調跨部門的管理體制經驗,結合我國當前外來入侵物種發生和管理現狀,建立外來入侵物種防控跨部門的協調機制,如設立由國務院統一領導決策,農業農村部牽頭,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海關總署、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科院等部門組成的協調管理機構與日常協調工作辦公室,統籌協調解決外來物種入侵防控重大問題,協同抓好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工作。成立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專家委員會,加強外來生物入侵防控政策咨詢、技術支撐。落實防控外來入侵物種的屬地管理責任,各級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和經費保障,完善政策措施,落實屬地防控要求。基于外來物種入侵過程中發生與危害的時空異質性,建立跨行政區域外來入侵物種防控聯動協作機制,由外來入侵物種協調工作辦公室根據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專家委員會的建議和實際發生動態指導不同的地區同步開展外來入侵物種的防控,提升外來入侵物種的防控效率,預防和控制外來入侵物種的危害,為保障國家的生物生態安全提供支撐。
建立或完善外來入侵物種信息的發布與公眾參與機制,讓公眾能夠及時地了解外來入侵物種的信息、積極地參與到外來入侵物種的防控中來。外來物種傳入和擴散多數情況下是由于人類活動等無意攜帶導致的[16]。外來物種入侵的這種隱蔽性和隨意性決定了其發生范圍的廣度,這就更凸顯了公眾參與的重要性。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公眾不了解哪些是外來物種、如何防控外來物種入侵。建議有關部門加強面向公眾的外來入侵物種知識普及,如及時向公眾發布本地區引進的外來物種信息,使公眾及時了解本地區外來物種的引進、釋放等動態,以便積極參與到相應的監測和防控中來。同時,還要保障公眾參與外來入侵物種監測、防控等相關法律法規制定過程的權利,以調動全社會的力量來防控外來物種的入侵。尤其要重視專家在公眾參與中的作用,鼓勵專家積極參與或組織鄉鎮、社區、學校等開展生物入侵與生物安全宣傳教育,提升公眾外來物種入侵與防控方面的知識水平與參與能力。
建議利用微信公眾號、網絡平臺、廣播電視等多樣化的形式和媒介開展外來入侵物種防控知識科普宣傳,向公眾普及外來物種、外來入侵物種發生規律與危害的知識,為外來入侵物種的治早治小防控目標提供支撐。同時,結合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國家安全教育日、世界環境日等主題日的宣傳活動,普及外來入侵物種防控技術和管理相關法律法規。同時,建議將外來生物入侵列為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內容,探索參與式、實踐式教育,引導提升青少年對外來入侵物種的防控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