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帆
在“特種戰爭”初期,中央情報局(以下簡稱中情局)以“特別國家情報評估”(Special National Intelligence Estimate,SNIE)和“國家情報評估”(National Intelligence Estimate,NIE)等形式向美國決策者提供了關于中國意圖和可能采取的舉措的評估,為決策者做出相關決策提供了大量依據。就目前研究來看,盡管有學者在論著中提到“特種戰爭”時期的中美關系,不過少有學者關注到此時美國中情局對中國進行的評估。那么,在“特種戰爭”初期,中情局是如何評判中方的意圖的,是如何預測中方的可能舉措的,這些評估與事實是否存在差距,如何認識中情局的這些評估?本文將依據進入新世紀以來解密的美方相關檔案文獻進行解讀,以求教于方家。
1960 年初,吳氏政權愈加黑暗,越南勞動黨在南方加強了反對吳庭艷政權的斗爭。在南方革命力量的打擊下,吳庭艷政權搖搖欲墜。為挽救吳庭艷政權,肯尼迪政府于1961 年5 月在越南南方發動了“特種戰爭”。在“特種戰爭”爆發初期,中情局一直高度關注中國的舉動,極力判明中國可能采取的措施,力圖為決策者提供決策信息。
1961 年6 月27 日,中情局的一份特別國家情報評估提到“中國的貿然行動必然會招致美國的大規模軍事介入”,故“中國不愿冒這種風險”。評估還認為“此時中國的糧食短缺更有可能阻止而不是鼓勵中國在東南亞進行一次重大的軍事冒險。”因此,此時的中情局對于中國干涉戰爭的評估比較樂觀,認為“中國共產黨在不久的將來對東南亞進行大規模軍事干預是極不可能的。”[1]同年11 月7 日,中情局的一份特別情報國家評估認為“中國把美國對南越承諾的援助,特別是美國在該地區增加軍隊,視為一項嚴重的挑戰。”不過,中情局“不認為中國會把這視為對自己國家安全的直接威脅”,雖然“中國目前面臨著嚴重的內部問題,還與蘇聯的關系緊張已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但這些事態的發展“不太可能大大改變中國共產黨對東南亞局勢的態度。”[2]11 月30日,中情局的一份特別國家情報評估認為“中國幾乎不打算公開軍事征服任何其他遠東國家”,但“中國會對它認為威脅到其安全的行動做出積極反應。例如,如果東南亞條約組織(或單獨的美國軍隊)來保衛老撾或南越,中國的反應可能是增加對巴特寮和越南民主共和國的援助,同時在自己的南部邊境部署大量中國正規軍。”[3]
1962年上半年,老撾危機達到高潮。美國認為“丟失”老撾將有利于共產黨對南越的“滲透”,也就因此會危及到越南反共政權。于是,美國政府思考其武裝干預印度支那的可行性。6 月12 日,中情局設想了美國在印度支那地區采取的行動所引發的三種后果。一是“中國會進一步加強邊境力量”;二是中國會“引入空中力量來保護越南民主共和國,中國軍隊還會進入老撾”;三是若越南民主共和國需要的話,中國“會提供更多的地面部隊以援助其擊退美軍的進攻”。[4]1963 年6 月18 日,中情局再次設想了如果美國在印度支那采取行動所引發的中國反應。中情局認為,如果美國不斷在印度支那地區采取行動,中國“會譴責美國的行為,也會增加威脅性的聲明,并做好軍事準備”,但中國“目前不會公開派遣軍隊與美國進行大規模作戰。”[5]
1964 年2 月,南越軍事形勢更加嚴峻,南越和老撾幾乎處在崩潰邊緣,美國政府積極準備轟炸越南民主共和國的方案。12 日,中情局評估認為中國“對河內的物質支持有所增加”,“在中國南部的一些軍事活動也有所增加”,但中情局不認為這些預示著“中國會在不久對老撾或越南采取大規模新的干預”。[6]3 月4 日,一份特別國家情報評估認為,“越南民主共和國國內面臨一些困難,沒有中國或者蘇聯的援助很難發動大規模軍事入侵。”[7]5月25 日,中情局的一份特別國家情報評估認為“盡管中國會有威脅性行為,但中國肯定不希望與美國出現直接軍事沖突,中國會謹慎行事。中國地面干涉的可能性不大,除非美國有大規模的地面部隊深入到越南民主共和國境內和共產黨占據的老撾北部。”[8]
總之,“特種戰爭”爆發初期,對于中國的意圖和可能采取的行動,中央情報局的評估都比較樂觀,認為在現有美國出錢、出槍、出顧問的“特種戰爭”形勢下,中國雖然會在輿論上和物質上支持越南民主共和國和南越人民的斗爭,但不會采取激烈的應對方式。這也是美國決策者在南越發動“特種戰爭”的重要依據。
中央情報局所不了解的是,面對美國在南越不斷強化“特種戰爭”,中越不斷協調,針對美國下一步可能的舉措,擬定了相關的應對之策。進入1963年后,中越兩國領導人就南方的革命斗爭加強了磋商。3 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羅瑞卿訪問越南民主共和國期間,雙方討論了如果美國攻擊越南民主共和國,中國如何支持河內的問題。5月,劉少奇與陳毅在訪問越南民主共和國期間對胡志明主席說“我們同你們站在一起,打起仗來,可以把中國當成你們的后方。”[9]1964 年6 月24 日,毛澤東主席告訴越南民主共和國軍隊總參謀長文進勇,“如果美國入侵越南民主共和國,中國將以志愿者的形式向越南民主共和國派兵。”[10](pp.208-209)同年12 月,林彪率團訪問越南民主共和國,中越雙方簽署一份軍事協議,內容包括“一旦需要,中國將派遣30 萬軍隊開赴越南北方”。[11](p208)
7 月17 日,中情局評估就曾稱越南民主共和國與中國共產黨近期舉行了有關東南亞防空的高層會議,并認為中國有可能與越南民主共和國進行了防空合作。[12](p284)事實確實如此,7月5 日至8 日,越南、中國、老撾三國的領導人在河內舉行了一次重要會議,確定了三國共同抵抗美國的基本原則與方針,也制定了中國應對美國戰爭升級的方針。會上,周恩來總理就對越南戰爭的形勢做出兩種預判:“一是美國可能強化‘特種戰爭’;二是美國可能把‘特種戰爭’變為‘局部戰爭’”。[13]周恩來總理提出的應對方案是“要盡一切可能,把戰爭限制在目前的范圍之內,同時積極準備第二種情況……不管美國采取哪種可能,中國一定會進行干預,支持東南亞人民的斗爭。”[13]越南隨后的形勢變化印證了周總理的預判。
總而言之,在越南“特種戰爭”初期,美國中央情報局受冷戰思維與反共意識形態影響,加之其獲取中國意圖的信息途徑少,所獲信息內容不全面等等,這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美國決策者。“特種戰爭”初期,中情局認為中國不希望與美國發生戰爭,不過如果美國威脅到越南民主共和國的存在時,中國會派遣地面部隊進行干涉。但是,中情局所不知的是,面對美國在南越的軍事行動,中越兩國不斷協商,擬定了應對美國下一步行動的應對之策。中情局盲目樂觀的評估誘導美國政府制造了“東京灣事件”。究其原因,美國決策者對中國所固有的敵對態度是根源。其實只要美國當局反共反華意識形態不變,戰爭升級就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