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眉凌 李卓曦
從前,練拳都是一個姿勢練三年。而現在這個時代,恨不能每天能學一套動作出來。殊不知,功夫不在招式,在深淺。
清末民初,國人倡武。1912年起,武術更成為振奮民族精神的政府策略。哪里能想到,百年之后,我們的影視劇仍然在不斷重復霍元甲、黃飛鴻等武術家的故事,內容大多是與外國人打斗,贏得民族尊嚴。但武術本身卻顯得了然無趣,漸起泡沫,更是經常被拿來打假,令人心痛。
1941年,在昆明一座市井小院,老舍聽到查阜西和彭祉卿的琴簫合奏。正是國破之際,琴簫之音洗去了處境的不潔,老舍感覺“大家的心里卻發出了香味”。
恰好,老舍也曾是螳螂拳的愛好者,一度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練拳。我想,可能武術也有自己的獨特香味吧。因為武術的香味,俄美傳統螳螂拳研究總會會長馬永光不遠萬里來到煙臺,對照著螳螂拳大師梁學香留下的拳譜《可使有勇》,逐字逐句地討教技術理論;因為武術的香味,煙臺市武協螳螂拳傳承人孫德以拳養心,感悟到人生哲學:“至近者非攜手而攜意,至久者非處事而處情,至善者非施恩而施心……”
雖不比“心中香味”,卻一樣是從生命深處發出的感情。

螳螂拳之獨特,在于它不是純粹的技擊技術,而是物類擬象所構成的拳。這種象形的特質,帶有很強的觀念性。武術是中國哲學的一種體現,透過它,可以研究民族的文化特征。所以,探訪螳螂拳,與其說是為了溯源其脈絡,不如說是尋找螳螂拳背后的武之精神、武之文化。
初見螳螂拳,是在煙臺七星螳螂拳武館和梅花螳螂拳館。大多數人對螳螂拳的概念,是從一些老香港電影中看來的。我也看過不少,私以為梁家仁的《癲螳螂》不夠飄逸,姜大衛的《螳螂》不夠力道,《南北醉拳》里的醉螳螂不夠流暢,只有甄子丹的《洪熙官》與洪金寶的《贊先生與找錢華》中的螳螂拳,還有些特別。自知電影與真實的武術,肯定不同。但真見到武者打拳,還是為短淺的認識羞愧不已。
只見武者兩個前臂勾、摟、掛、劈,快速靈巧;腰身仰、俯、擰、旋,靈活多變;步法踏實、穩固,閃展騰挪,可見螳螂拳在演練時是一類長短兼備、剛柔相濟、勇猛快速的拳術。
傳說螳螂拳于明末清初由王郎(又稱王朗)在嶗山華嚴寺一帶所創。王郎自幼酷好武術,曾投萬貫家資往少林習藝。1935年的《萊陽縣志》記載,習螳螂術,先是李秉霄。他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人。他的繼承者是趙珠,趙珠傳給梁學香,梁學香在螳螂拳歷史上是個里程碑,他是第一個留下拳譜的人,共有三冊,第一冊是《可使有勇》,第二冊是《內功譜》,第三冊是《拳棍槍譜》。梁學香傳給姜化龍,姜化龍傳給宋子德、李殿魁、閆學信等。宋子德傳給王玉山、李坤山、崔壽山等諸多萊陽名家。
此后,歷代武術行家將畢生所長凝結于對螳螂拳的總結提煉和創新發展中,僅依拳譜所載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說。螳螂拳流派辨識歌訣云:“太極螳螂辟陰陽、梅花運柔而成剛、五峰兩點是七星、五毒俱全為光板、心意源出六合拳、混元一氣精手傳?!碧珮O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小架螳螂……單從這些名字便足以窺見螳螂拳不同流派所具有的鮮明特色。

清末民初,武術興盛,螳螂拳成為中國十大名拳之一。1933年全國舉行擂臺賽,明令“打死無論,發靈樞歸返原籍”,藝弱者不敢登臺。李坤山和王玉山都參加了比賽。李坤山在南京奪得了大槍的冠軍,蔣介石先生親書一塊金匾,上書“一支干戈震東洋,半世英雄傳天下”。王玉山在山東擂臺拳術比賽中擊敗所有對手獲得第一名。崔壽山的貢獻是重著了《螳螂拳譜》。從此,萊陽的李坤山、王玉山、崔壽山,成名全國,名揚天下。因此,螳螂拳發展到今天的十幾個流派是與螳螂拳的影響力密不可分的。
2008年,萊陽螳螂拳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記錄如是:螳螂拳是十八種拳法精華的提煉匯總,并把這十八家祖師的姓名列在拳譜的開篇,我認為這是一種坦蕩的胸懷和對先賢的懷念,也是崇尚武德的突出體現。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尚“天人合一”的觀念。儒家、道家的思想家,大都認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是相互統一的整體。這種觀念也影響著形成于中華大地的各類文化形態。螳螂拳作為誕生于齊魯大地之上的獨特文化形式,似乎也暗含著“天人合一”之理。
武者以螳螂前臂的鋸齒為原型,創編出的螳螂拳手型;依據螳螂前臂的彎曲形態,形成“似直非直”的動作形態;由螳螂捕食之時的身體形態,衍生出含胸拔背的身體形態;對螳螂下肢的形態模仿,衍生出麒麟步與踏基步兩種獨特的步型。這是用“人性”聯通了螳螂的“物理性”,類似于“天人合一”中人與天的融合。
電影《一代宗師》中,曾有“南拳北傳”計劃,然而亂世難行,“南拳北傳”受阻,轉向海外傳播。事實上,通過武館、電影等媒介,東方不亮西方亮,武術得以挺過萬馬齊喑的歲月,慢慢重煥生機。螳螂拳也是如此,一度流傳甚廣,世界各國都有螳螂拳的身影。

晚清民國,傳統手工業走向破產,武人進城,武術大興。與此同時,民國武術界與武俠小說同步成長,民眾對中國武術又多了一層認識,也有想象。只是沒想到,媒介的光芒太過耀眼,民眾又把想象當成現實,再難接受一個并不炫目的武術,轉而誤讀武術,真是可悲可嘆。
探訪螳螂拳,更讓我覺得武術不會消失,它是一種不屈的精神。在煙臺,螳螂拳背后的武術精神如氣韻,已流淌在這座城市中。不去暢想,踏踏實實地傳下去,是一切的可能。

When martial arts thrived at the turn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Mantis Boxing became one of the top ten boxings in China. A national arena contest was held in 1933, declaring killing would be exempted and the dead would be granted coffins and returned to their native places. The incompetent was afraid to attend. Li Kunshan and Wang Yushan both participated in the contest. As Li Kunshan won the championship in cold steel in Nanjing, Mr. Chiang Kai Shek inscribed a golden tablet personally, which said “With a sword shocking the east, the hero is known in the world for half of his lifetime.” Wang Yushan defeated all his rivals and won the first place in the arena boxing contest in Shandong. Cui Shoushan’s contribution was to rewrite The Manual of the Mantis Boxing. From then on, Li Kunshan, Wang Yushan and Cui Shoushan from Laiyang were known in the nation and in the world.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ntis Boxing in over ten schools cannot separated from its influ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