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柳
沁源縣地處太岳山東麓,東有太行山為屏障,扼守汾(陽)——屯(留)公路,同蒲、白晉路等重要路段。同時作為晉中部、南部樞紐,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抗戰爆發后,日軍進逼山西,中共中央及中央軍委決定八路軍在太岳山脈展開部署。可與太行山、呂梁山的部隊靈活策應,又可以隨時出擊同蒲鐵路鉗制日軍南下,還可以以此為據點建立抗日根據地廣泛發動群眾。其在山西乃至華北敵后抗戰中是一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地區。
日軍對國民黨的策略隨著抗戰進入相持階段開始變化,轉為主要進攻八路軍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在此政策的影響下國民黨也開始轉變政策,第一次反共高潮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興起,其標志性事件就是晉西事變又稱十二月事變。中共打退了此次反共高潮,為適應斗爭形勢的發展,晉東南、晉西南的部分革命力量向太岳區轉移。1940 年6 月7 日太岳軍區成立,司令部駐沁源閻寨,此后光榮的革命傳統就在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激勵著一代代英雄兒女英勇奉獻。1944年太岳軍區司令部隨司政機關南撤。沁源太岳軍區司令部結束了其歷史使命。太岳軍區司令部駐扎沁源閻寨期間,領導當地人民同日寇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發展了地方經濟,有力地團結了人民群眾,譜寫了沁源抗戰史上的英雄篇章。太岳軍區司令部在山西乃至華北抗戰史上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對該舊址進調查研究,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強烈的現實意義。
1.舊址門面
沁源太岳軍區司令部原址位于沁源縣縣城東南七千米外的閻寨村。舊址門前有一排大樹。舊址門面簡約質樸,呈普通農宅的建筑風格,現有遺址基本保持了當初原有風貌,幾經修葺未添加任何繁雜奢華的雕飾。簡陋的遺址風貌更能將參觀者帶入真實的歷史情境之中,更能激發后人內心深處的景仰之情。大門的左前方立有一塊石碑。石碑立于“工字型”石臺之上,上面寫著四行文字分別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國務院2013 年3 月5 日公布,山西省人民政府立。這塊石碑是在2013 年重新更換的,之前門前的石碑由沁源縣人民政府設。該遺址是山西省人民政府于1986年8 月18 日公布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所刻文字的變化反映出政府對該紅色旅游景點重視程度的提高。1986 年該舊址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旅游文物保護單位,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省人民政府于1987 年撥款由縣文物館負責進行修繕。2011 年10 月,太岳軍區舊址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一期名錄。2016 年12 月,在《全國紅色旅游景點景區名錄》第七批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沁源太岳軍區司令部入選。
2.院落布置
進入院內,土黃色窯洞首先躍入眼前,這土色土香的韻味與同時映入眼簾的青瓦白墻交相輝映,色彩搭配相得益彰。從整體平面布局來看,正前方由三個平行院落組成一個大院落,每兩個院落間在相鄰白墻中間建有通向另一院子的門。墻正中的門高高凸起,門頂用青瓦簡單砌成,兩個呈“凸字形”的墻將院落分成西、中、東三塊。
3.主體建筑
舊址是一排橫向整齊劃一的拱形土窯洞,主體有8 孔,它們依山開鑿、坐北朝南,窯洞由昔時軍區黨政機關領導率領官兵挖掘而成,其通面寬60 米,通深達22 米,窯洞總占地面積215 平方米。窯洞外面墻壁石碑上標明這是軍區領導曾生活工作的地方。除領導居室之外,還有參謀部、辦公室、警衛班。西邊是辦公區,東邊則是軍隊駐扎的處所。窯洞要么為左門右窗,要么為左窗右門,一整扇大木質長方形窗被分割成若干小方塊,窗戶上粘著麻紙。窯門是兩扇窄木門,門頂與窗戶頂齊平,上面還開有一個小天窗。窗和門均涂成墨黑色,是后來舊址修繕后重新涂的。窯洞屋檐是重疊式屋檐構造,屋檐頂是一長排紅磚砌成的鏤空造型。整體給人以氣勢磅礴之感。
窯洞內部具有封閉性,只有窯臉一面朝外,由于窗戶狹小所以窯內采光性差。舊址窯洞主體是并聯式窯洞,既兩窯洞側面之間開了一個通向另一側窯洞的門。窯后側,通常稱之為“窯掌”,窯掌中盤一盤土炕。東院左門右窗的窯洞進去以后,炕直接盤在窗戶底下。窯內部結構簡潔明了,一是當年條件艱苦,二是窯洞注重實用功能。因而無繁雜的雕飾。主體窯洞分工不同,有警衛班、有參謀部、有辦公室、有居室。參謀部與居室僅在窯壁鑿出有且只容一人通過的門,窯掌一盤土炕,最多再搭一個灶臺,室內結構僅此而已。呈現在眼前的情景,使得觀者內心深處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就是在如此艱苦惡劣的環境中,革命先輩們領導人民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其艱辛的歷程用長篇的溢美之詞也不足以表達。除正中窯洞并聯之外,其他窯洞均為普通單孔窯洞。
由于抗戰時期條件艱苦惡劣,窯洞本身又是一種重實用性建筑,所以舊址內部文物陳列較簡潔,幾乎一目了然。進入陳賡居住工作的窯洞,可看到正對面窯壁上掛有一張陳賡的照片。兩邊墻壁則掛著一些記錄當年情況的老照片。窯洞內的土炕上只鋪有一張草席,經過歲月侵蝕,草席已成灰白色。草席上放有一張正方形木桌,木桌呈灰黑色,桌角與桌腿的顏色早已磨白,就是在這個小木桌上軍區領導看文件、看地圖,進行作戰部署,其歷史功績不容小覷。木桌上放著一盞油燈,在簡陋的環境中,見證了軍區指戰員的日夜操勞。土炕前邊放著兩個玻璃展覽桌,桌內放著繳獲敵人的靴子、帽子、皮腰帶、水壺套,由于年代久遠,展品已發黃白色。展桌里還有決死隊的長方形隊章、抗戰筆記和書籍《無形的戰士》《中國史話》等。在司令部房間里一張桌子上放著一臺黑色電話,這在當時應該是最貴重、最珍貴的聯絡工具了。
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里收錄的資料從內容上可劃分為三類。一類為當時出版的抗戰書刊,這類抗戰書刊又分為軍事類和思想文化類,軍事類主要有《無形的戰士》,它由新華書店于1945 年發行,這本書以蘇聯紅軍的炮隊為例介紹、講解了一些軍事知識,書中還有或簡潔或詳細的插圖利于官兵理解與運用。還有一本名為《戰場就是課堂》的軍事書收錄了一些軍事案例供官兵參考。這類書籍在當時對提高官兵軍事素質和軍隊的戰斗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思想文化類書籍有黃炎培所著的《延安歸來》,該書細致地描述了他在延安的見聞、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關切。許立群的《中國史話》,這本書封皮為藍色,封面右側印有一只石獅子,1942 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講述了原始公社到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的沒落,是一本歷史讀本。還有《小夏伯陽》《生命》等書籍。這類書刊在當時起到了鼓舞士氣民心的作用,廣泛宣傳了抗日的思想,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抗日群眾的文化水平、鼓舞了群眾堅決抗戰的決心。另一類為當時官兵的日常筆記、日記、生活記錄等,這類資料多為散的單頁資料。由于當時戰爭的緊迫性以及官兵自身的文化水平的局限,留下的這類史料較少,但是這類珍貴史料對還原史實、研究歷史提供了可靠詳實的參考,有較高的研究價值。還有一類是當時的黨政文件,如《中共中央關于1933 年兩個文件的決定》《太行軍隊一九四二年春季與夏季反掃蕩總結解密》《機關生產的農業常識》《人民解放戰爭兩周年的總結和第三年的任務》。這類資料有助于理解當時黨的一些決策、決定。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是華夏古文明的發祥地,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山西又是革命老區,因而紅色旅游資源也極為豐富,星羅棋布分散在三晉各地。山西作為敵后抗日的主戰場,大部分紅色旅游景點的主題與抗戰有關。從對山西紅色旅游景點總況的了解中得出,山西紅色旅游景點可以主要歸納為以下四種類型:第一,戰爭和戰場的遺址、遺存;第二,紅色人物紀念館;第三,抗戰指揮部舊址;第四,烈士陵園。這四類基本上涵蓋了山西紅色旅游景點的類型。綜觀山西紅色旅游景點分布,可以看出,其分布相對集中,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呂梁山、黃河一帶。這與抗戰時期中共在山西的戰略部署有著重要的關系,這些景點中有許多紅色景點景區保護開發極其成功,處在太岳山麓的太岳軍區舊址與一些景點相比略有差距,所以沁源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應借鑒優秀經驗,尋找出一條適合自身的開發、發展之路。
山西地區的紅色旅游景點因地而異,呈現出不同的開發特點。從調查中得知,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是一個分散的且開發單一的紅色旅游景點。由于身處大山深處,交通狀況差,基礎設施不健全,周圍并無其他聲名顯赫的紅色旅游景點景區,很難形成集群化效應。又因該景點周圍尚未建立起博物館等性質的綜合性展館映襯,故目前該景點只能通過建筑舊址呈現歷史史實,其蘊藏的巨大潛能有待進一步開發。
1.沁源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保護開發現狀
從整體狀況來看沁源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有其獨特的優勢,但也存在著開發短板。在中國國土經濟學會發布的“2018百佳深呼吸小城入圍名單”的候選單位中,沁源縣赫然在榜。沁源可以在浩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可看出其非凡卓越的綠化環境。與山西省境內的大多數紅色景點相比較,沁源紅色旅游景點屬于孤立單一狀態,離其他紅色旅游景點距離較遠,沒有可以與其構成群體效應的紅色旅游景點,但是沁源縣自然景觀豐富,這就可以使自然景觀拉動該紅色旅游景點,以優帶劣,取長補短,使得自然景觀與紅色旅游緊密結合,成為共同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強勁推動力。阻礙紅色旅游發展的因素主要是交通狀況。沁源地處太岳山麓,周圍眾山環繞,盤山公路居多,至今尚未開通火車。這既阻礙了山內人們的出行,也嚴重影響了外地旅游者的參觀及當地旅游景點知名度的擴大。
2.沁源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保護開發建議
第一,沁源自然景觀優美,山水景觀大多具有很高的旅游欣賞價值。可以開發、推出本地精品出游路線,將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與周邊山水自然景觀(例如靈空山、菩提寺、沁河源頭、太岳山森林公園等景點)結合,形成完整的旅游線路,成立自己的旅游車隊、旅行社,最大程度吸引本地和外地游客。這樣的“紅綠組合”不僅可增強游人的視覺感官,還可以觸動其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感,對旅游者來說是一舉兩得的。通過“紅綠結合”的方式促進周邊景區的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第二,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一方面要擴大資金投入,增強宣傳力度,充分發揮網絡、媒體的作用,既可以在一些宣傳平臺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宣傳廣告,還可以在戶外搭建大小各異的廣告牌加強宣傳效果。同時要設立專門機構開發獨具特色的紀念品,生產和研發相結合,打造獨特的地標文化。尋找商業合作伙伴,招商引資,互利互惠,把本地區的景點景區名號打出去,引進新的商業企業,創新發展模式。另一方面政府要不斷完善景區周邊的基礎設施建設,優化交通環境,形成一條完整、完善的旅游服務鏈條,增強自身競爭優勢。這個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可以在舊址旁邊修建與其有歷史淵源的博物館、展覽館,模擬廳等場館,形成規模效應,吸引更多參觀者。二是與周邊的現代農業結合,幫扶周邊的農家樂、采摘農業園區,在游覽者參觀以后可以吃當地的農家菜、摘農家果。兩種渠道可有效提高旅游者的體驗感與舒適度。
第三,提高當地群眾的景點保護意識,讓群眾積極參與進來。消除群眾長期以來對該紅色旅游景點不了解、不重視的傳統,讓當地群眾成為傳播歷史文化的使者。當地基層組織還要積極招賢納士,招聘專業的講解員講解該景點的歷史,專業講解員還能對村民進行專業培訓,提高景點人員的專業素養。
第四,可以讓一些社會團體、志愿團體參與進來,比如說沁源晉劇團、沁源秧歌劇團,這樣既能使游覽者耳目一新,提高了情感體驗,又達到了宣傳本土文化的目的,還充分發揮了藝術工作者的價值,一舉多得。同時要將展現景點內容的手段多樣化,如利用投影儀再現歷史,使歷史場景、事件具有直觀性與震撼力。
第五,重視紅色文化,保護紅色旅游景點。每個人都能從自身做起、從此刻做起。既要加大對太岳軍區舊址的保護開發的力度,又要保存景點的原汁原味,在修繕開發的過程中不走形、不走樣。挖掘景點潛在優勢,使之成為當地景區經濟發展的新動力,為當地經濟和文化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