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雪嬌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風雨仍風華正茂離不開對初心和使命的堅守,始終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共命運,永遠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激勵著中國共產黨不斷取得新的勝利。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階段,中國共產黨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根據地開展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為人民群眾謀取最大的利益與幸福,獲得了人民群眾對黨和革命事業堅定的支持和擁護,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軍民團結一致的革命形勢,推動中國革命實現了重大的歷史性轉折。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人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了解群眾需求,關心人民疾苦,通過一系列政策的實施,給予了人民群眾切實的物質利益,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各項權益,構建了良好的社會環境,為人民群眾謀取了最大的幸福。
1.賦予人民群眾選舉權利。1937 年9 月,陜甘寧邊區政府頒布了《陜甘寧邊區選舉條例》。條例中把“工農民主選舉”改為“一般民主選舉”,并規定“凡居住陜甘寧邊區區域的人民,在選舉之日,年滿16 歲的,無論男女、宗教、民族、財產、文化的區別,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選舉采用不記名的、直接平等的普選民主制,不管工人還是農民,不再強調成分。考慮到有部分人不識字,可以采用投豆、畫圈等靈活的投票方式,以確保每個人的權利。民主選舉充分調動了邊區人民的積極性,也得到了中間階層人士的支持和認可。
2.“三三制”原則堅定黨的群眾基礎。“三三制”的政權原則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最基本的政權組織形式,即共產黨員、黨外進步人士和中間派各占三分之一。從制度上保證了開明紳士、無黨派人士等愛國民主人士的參政議政的權利,黨外人士也有機會進入政權機關工作,并享有實際職權。“三三制”的實行用事實說明了邊區真正“建立了大家有職有權的民主聯合政府”。
3.推進鄉村自治與健全法制。加強鄉村自治是中國共產黨實行的確保人民群眾能夠當家作主的重要舉措。以自然村為基礎通過民主選舉實行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依法自主管理與村民利益相關的公共事務。同時邊區政府通過了《陜甘寧邊區憲法原則》,制定了關于政權組織、經濟、文化、人民權利等方面的法律原則,逐步健全民主法律制度。此外,還根據邊區情況制定或修正單行法規,健全司法機關和檢查機關,改進財務、稅收、公安等行政制度。通過這些舉措,彰顯了邊區政府大力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的決心,切實保證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眾切實實現當家作主,解決實際問題。
1.開展大生產運動改善軍民生活。陜甘寧邊區地廣人稀,土地貧瘠,糧食產量低,遇到自然災害更是顆粒無收,邊區人民經常食不果腹,流離失所。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國民黨對邊區進行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軍民生活更加艱難。為了克服嚴重的經濟困難,黨中央提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決定在全體軍民中開展大生產運動。不論部隊、機關還是學校,所有的人員都要參加生產勞動。憑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邊區軍民在1943 年基本實現了豐衣足食。在發展農業的同時,邊區手工業、畜牧業、運輸業都得到了迅速發展,滿足了軍民必不可少的物質需要,徹底改變了邊區貧困落后的面貌。
2.實行減租減息和交租交息政策,維護各階層的經濟利益。中共中央早在1937 年洛川政治局會議上就提出實行減租減息這一項基本政策,以此來解決農民問題。1942 年中共中央進一步作出《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實施徹底的減租減息政策。這項政策極大削弱了地主階級和高利貸者對農民的剝削,使農民的負擔得以減輕,生活得到改善。同時,為了聯合地主階級,實行交租交息政策,保護地主的權益。在適當改善雇農生活的條件下,保護和獎勵富農生產以聯合富農。這些措施有效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鞏固了黨的階層關系。
3.推進土地改革,實現“耕者有其田”。抗日戰爭勝利后,為了解決千百年來農民渴望獲得土地的迫切要求,改革農村的生產關系,中共中央在1946 年5 月頒布了《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決定把地主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農民,實現“耕者有其田”。邊區政府用清算、減租、減息和獻地等多種靈活的方法,把地主剝削農民的土地返還到農民手里,使封建土地關系逐步取消,徹底解決了土地問題。各階層農民普遍得到了土地,保障了農民最根本的利益,從根本上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條件。
1.加強文化教育,提升民眾文化水平。陜甘寧邊區社會發展相對落后,閉塞的社會環境致使這里成為文化教育的荒地,許多貧苦農民幾輩子都不識字。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邊區政府從生產、生活的實際出發,實行教育、生產和抗戰相結合,廣泛深入地開展識字班、夜校、冬學等各種形式的教育,力求把廣大人民群眾從文盲中解放出來,實現消滅全邊區文盲的目的。學校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從實際出發的教學內容,受到了群眾熱烈的歡迎,普遍提高了邊區民眾的文化程度。
2.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陜甘寧邊區醫療衛生事業落后,人畜死亡率高,缺醫少藥,疾病時刻威脅著人們的生命。邊區政府制定了醫療衛生工作的政策和制度,建立健全邊區醫療衛生機構。通過中央醫療系統、中央軍委衛生部系統和邊區醫療系統與基層醫藥組織配合,構建了一個健全的醫療衛生網絡。除了醫治前來就診的軍民,還經常去基層下鄉巡回看病。此外,大力開展衛生防病治病運動,對邊區群眾進行衛生健康知識的宣傳教育,促使邊區群眾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
3.開展各類文化活動,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中共中央到達陜北以來積極發展文藝事業。1942 年5 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了文藝座談會。毛澤東在講話中明確提出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方向,要求文藝工作必須服務于人民大眾、服務于現實的革命斗爭。他強調,好的文藝必須要使人民群眾得到真實的利益。在新文藝思想的引領下,延安文藝界一改過去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不良風氣,深入群眾,深入基層,創造出一大批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文化社團、戲劇秧歌、小說散文和文化期刊蓬勃發展,如歌曲《咱們的領袖毛澤東》、歌舞劇《白毛女》及秧歌劇《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等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邊區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發展邊區各項事業,保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人民群眾獲得了政治權利,物質利益和享受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福利,邊區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態煥然一新。
在政治上,“三三制”的政權組織原則讓各階層的人民都享有參政議政的權利,通過民主選舉讓人民群眾選出自己的當家人,并享有充分的權力,管理政府和監督政府工作人員,使新民主主義政權擁有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陜甘寧邊區走出了一條充分發揮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民主政治路線,使延安成為民主政治建設的典范。這是幾千年來深受壓迫的人民群眾都未曾享受到的政治權利,廣大人民群眾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真正是人民的政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認定了只有跟著中國共產黨才能翻身作主把家當。
在經濟上,中國共產黨從最開始的減租減息政策到實現“耕者有其田”,解決了農民階層最關心的土地問題,從此農民不用再受封建地主階級的剝削。邊區政府通過精兵簡政政策和開展大生產運動,減輕了農民負擔,并發展農業合作社幫助老百姓進行生產活動。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提高,開墾荒地,興修水利,精耕細作,促進了邊區生產事業的發展。邊區耕地面積由1941 年的1213 畝增加到1954 年的1425 畝,1944 年水地面積達4 萬多畝,糧食產量逐年上升,1944 年除去軍需民食外,余糧28 萬石。在這個經濟落后又被嚴重封鎖的山區,創造了“耕一余一”的奇跡。人民群眾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吃飽穿暖,豐衣足食的生活狀態,認定了中國共產黨是自己幸福生活的引路人。
在社會方面,人民群眾享受到了中國共產黨建設的各項社會福利。興辦學校,開設掃盲班,其中冬學作為邊區掃盲教育最主要的形式,效果顯著。在農閑時開辦,教育對象為不識字的中青年農民,每期3 個月。冬學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有全天的、半天的、晚上的;有成人的、婦女的、兒童的。冬學的教學點從1937 年的382 處發展到1938 年的723 處,學習人數從10337 人增加到12824 人。各種形式的學習班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受教育的權利,普遍提高了邊區人民的文化水平。
邊區政府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宣傳大批優秀的文藝作品,為邊區人民提供了先進的精神食糧,充實了文化生活。通過對邊區醫療衛生事業的建設,提高了邊區治病防害的能力,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科學認識,培養了文明衛生的生活方式,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權。
在健全邊區法制體系進程中,規定了關于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權利,還照顧到婦女、兒童等各類群體,以制度的形式使人民群眾的合法權利得到保障和實現。
總之,中國共產黨從實際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謀幸福,促使邊區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營造出了豐富多彩、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人民群眾精神飽滿,積極向上,更加堅定了對中國共產黨的擁護和支持。
延安時期,共產黨人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堅持為人民謀幸福,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實保障了人民群眾的權益,讓人民群眾真正當家作主。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為人民謀幸福的措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百年大黨接續實現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現實啟示。
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政府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領導下,以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的原則,進行了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所作的每一項工作都滲透著強烈的人民性,代表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毛澤東指出:“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邊區政府通過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保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作為制定各項政策的依據。同時,黨員領導干部以身作則,廉潔自律,與人民同甘共苦,“只見公仆不見官”,真正做到了求真務實、為民謀利。
習近平指出:“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才能讓中國共產黨永遠年輕。”事實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時刻踐行著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續寫著新時代的樂章。黨員干部要接續實現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立足崗位,堅定信念,做新時代的奮斗者。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了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當作中國共產黨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密切聯系人民群眾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優良作風。在黨的引領下,共產黨人為了人民群眾的物質財產和生命安全可以毫不猶豫地犧牲自己的利益,甚至是付出生命,人民群眾寧愿犧牲自己的親人也要保護黨員干部,這種血濃于水的黨群干群關系,支撐和推動了黨的革命事業不斷前行,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習近平強調,要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全部活動之中,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作奮斗目標。全體黨員干部要大力發揚中國共產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和光榮傳統,保持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把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落實到具體實踐中,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切實問題,把工作做到人民群眾的心坎上,不斷厚植黨的群眾基礎。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作為歷史的創造者有著不可估量的強大力量。只有堅定地相信和依靠群眾,廣泛地發動和組織人民群眾參與進來,才能做好邊區工作,才能取得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邊區政府從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通過土地改革、民主選舉、發展經濟等一系列措施,統籌兼顧各階層人民的利益與關系,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使黨的革命和建設獲得了最廣泛最可靠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
習近平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背離了人心,最終只會走向滅亡。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傾聽人民呼聲。關注民情、尊重民意、致力民生,把為人民造福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力量從小到大,人民軍隊的力量由弱到強,從局部執政到全國執政,一步步走向輝煌。其背后的原因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為人民謀幸福的永恒初心,得到了人民群眾堅定的支持與擁護,把人民群眾緊緊團結在了黨的周圍。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在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更應該堅守初心,踐行使命,帶領全國人民實現更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