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水源
“懂行的知道咱們在這里搗生絲,搗軟了就送去做衣服,這不知道的,還以為咱們在搗年糕。”這是系列紀錄片《此畫怎講》第一集《搗練圖:傳世名畫C位之爭》中的一段對話,其采用真人演繹的形式,再現唐代張萱畫作中勞動婦女的形象和動作的情景。在動人的古風旋律中穿插妙趣橫生的對話,讓經典名畫“活”了起來。
《韓熙載夜宴圖》《唐宮仕女圖》《步輦圖》……一想到掛在各大博物館里的古畫,我們仿佛代入了歷史悠久、冰冷肅穆、價值連城等一系列標簽,藝術就像“高嶺之花”一般,可望而不可即。然而,紀錄片《此畫怎講》反其道而行,以“古畫活過來”這種獨特的形式,讓沉靜的古畫“開口”講述自己的故事。
那么,讓古畫中的人物“開口說話”,他們又會說些什么?
從敘事手法到視聽語言一改紀錄片傳統風格,這是《此畫怎講》最大的亮點。誰能想到,周防筆下閑情雅致的唐朝仕女們,竟可愛地討論起了當下最熱門的平權話題?在《此畫怎講》里,《搗練圖》中的女孩唱起《大碗寬面》,《蕉陰擊球圖》中的女童唱起《知否知否》,《文苑圖》中的墨客居然唱起李榮浩的《李白》。《此畫怎講》跳脫爛漫的風格,讓人忍俊不禁,高冷的名畫也立馬鮮活起來。
與其他紀錄片不同的是,《此畫怎講》的單集時長僅在五分鐘左右,契合了當下碎片化的傳播環境,且融入了很多二次元和網絡文化的元素。《此畫怎講》不僅對古畫和傳統文化做出新解,對紀錄片形式也做出一種新解。有觀眾提出疑慮:“加入了這么多真人表演和動畫,還能被稱為紀錄片嗎?”其實,紀錄片從來就沒有一個大家一致認可、始終不變的定義,何況《此畫怎講》具備紀錄片的真實性基礎。它對史實的尊重和還原,著重體現在內容的考究上。不管劇本如何天馬行空,團隊都會嚴謹地考據畫作本身的相關歷史信息,節目片頭、片尾對畫作的概述,無一不是在搜集大量資料,經過相關專家審核和交叉驗證后才落筆的。
《此畫怎講》選取了十四幅在中國美術史上頗負盛名的人物古畫,讓演員對古畫中的人物進行服飾、道具方面的最大還原,演繹畫中的片段,并結合現代人的視角,以幽默風趣的筆調,為觀眾普及古畫中人物所涉及的歷史知識。它由“開心麻花”演員扮演古畫中的人物,將原本平面二維的場景真實地展現出來:清朝的果親王被邀請參加面試交友活動,雍正頭戴假發穿洋服留下了罕見的《雍正半身西服像》。這樣的演出既符合古畫所處時代特征的內容,又加上名畫里人物自身的敘事視點,在增強了畫面的豐富性與生動性的同時,還增強了敘事情節的真實性。
《此畫怎講》是國內首部名畫真人番節目,新鮮有趣的視聽呈現、俏皮多樣的表現方式、參照現實的情懷表達,賦予了十四幅古畫嶄新的生命力,使得古畫里的人物真正“活”起來。同時,《此畫怎講》在趣味性方面進行了全新探索,用“腦洞還原+短視頻”的形式,讓嚴肅的內容有了娛樂的外殼,讓傳統文化藝術與年輕人熱衷的文娛方式接軌,使高深的藝術變得有趣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