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鯨洋
(中鐵十九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遼寧遼陽 111000)
某雙線隧道隧址區地質條件極差,具有高地應力、高地震烈度、高地質災害風險的特點,地形切割極為強烈、構造條件極為復雜活躍、巖性條件極為軟弱破碎。該隧道穿越地層巖性為三疊系上統新都橋組(T3x)炭質板巖夾板巖、砂巖,受斷裂帶影響,巖體破碎,次生小斷層及柔皺較發育,層理產狀變化較快,層間擠壓嚴重,受構造影響巖體破碎,砂巖、板巖等節理、裂隙發育,局部貫通性好,裂隙水發育。
隧道開挖揭示巖性主要為炭質板巖夾千枚巖,薄層狀,局部夾白色方解石巖脈,弱風化,巖質較軟,巖層走向與線路呈大角度斜交,傾向掌子面左側,傾角為50°~70°,局部層理扭曲,節理裂隙發育,圍巖破碎,局部圍巖手可捏碎,掌子面局部滲水,炭質板巖、千枚巖遇水易軟化,掌子面及拱頂易掉塊、溜坍,圍巖整體穩定性差。
該隧道圍巖較破碎,屬于散體結構軟巖隧道,開挖后圍巖穩定性極差,變形方向不固定,掌子面極易發生失穩情況。按原設計方案施工,初期支護體系出現了變形破壞,主要表現為:①初期支護變形速率大,最大可達到32 mm/d,仰拱封閉成環后變形速率逐步減緩穩定,累計變形最高可達45 cm;②掌子面局部坍塌,拱部及邊墻初期支護混凝土開裂嚴重,有明顯裂縫,局部剝落、掉塊,局部段落邊墻侵限嚴重;③局部拱腰位置鋼架扭曲。
結合隧址區區域地質條件、開挖揭示的圍巖條件和變形破壞特征等綜合分析、研究,發現導致該隧道大變形破壞的主要原因有:①受活動斷裂的影響,洞身巖體極為松散、軟弱、破碎,加之隧道開挖擾動使得洞身巖體的原始應力狀態被破壞,導致該洞周圍巖的強度應力比急劇下降,產生顯著的變形[1];②隧道開挖揭穿和擴大了地下水的排泄通道,地下水下滲、攜裹層間固體物質流失,造成結構面間的相互錯動,導致巖體沿結構面向洞內滑移變形,加劇了初期支護體系的破壞[2]。
該隧道大變形段落施工,應在短時間內實現初期支護封閉成環,形成整體結構受力體系,并應以長短錨桿相結合形成錨桿群作用適應大變形變化,以達到控制大變形的目的。對于大變形控制關鍵技術如下:
采用地質分析法、超前水平鉆法和炮孔加深法、地質雷達法和隧道地震勘探法(Tunnel Seismic Prediction,TSP)、地下水發育地段紅外探水法等多種手段相結合,探明掌子面前方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地下水發育等情況,提前判釋,及時調整工程措施和開挖方法[3]。
(1)開挖范圍:以微三臺階上部核心土法開挖技術,實現初期支護“快挖、快支、快封閉、快成環”,在短時間內初期支護可封閉成環,形成良好的整體結構受力體系。通過不斷地優化,兼顧開挖工序的施工組織和機械設備的布置空間,微三臺階上部核心土法開挖技術的臺階高度和步距控制的范圍為:上臺階高度控制在4 m 左右,中臺階高度2.9 m 左右,下臺階控制在3.1 m左右,仰拱距下臺階不超過10 m,二次襯砌拱墻離掌子面距離控制在70 m 以內。
(2)開挖流程:①開挖1 部,采用挖掘機將1 部的土體扒出核心土范圍之外,上部核心土預留縱向長度控制在為3~5 m,高度控制在2~3 m,寬度一般控制在上臺階開挖寬度的2/3 以上,上部核心土隨開挖掘進順次開挖、取消;②在上臺階初期支護穩定的條件下,交錯開挖2、3 部,2、3 部開挖長度以能施作2 榀鋼架為準,開挖后及時施作初期支護封閉;③挖掘機交錯開挖4、5部,開挖長度為2 榀拱架,開挖后及時施作初期支護封閉;④隧底開挖,隧底開挖采用全幅施工,上面鋪設仰拱棧橋,開挖長度控制在每次不超過5 榀拱架,一般控制在3 m 左右,開挖后及時施作隧底初期支護封閉成環[4]。
(3)開挖質量控制要點:①1 部開挖時每次進尺一榀鋼架間距,先采用挖掘機開挖,距開挖輪廓線處預留30~50 cm 巖、土體,人工采用風鎬沿輪廓線進行開挖預留土體,避免挖掘機開挖對已施作的初期支護造成破壞和對洞周遺留巖、土體產生大的擾動;②各部開挖時,拱腳處預留不少于30 cm 厚的巖、土體,采用人工開挖,嚴禁拱腳超挖,拱腳采用擴大拱腳墊槽鋼,防止因拱腳原狀土被破壞或承載力不足而造成支護下沉;③每循環開挖前,測量組在掌子面準確放出開挖輪廓線,開挖完成后要檢查開挖斷面,不得出現超欠挖[5]。開挖施工放樣時比設計開挖輪廓半徑應加大預留,施工預留變形量=施工誤差5 cm+圍巖預留變形量(根據前期初期支護變形量動態調整)。由于分部開挖后各部分斷面較小,不能完全采用機械開挖,可以采用挖掘機挖出上部的主斷面,周邊輪廓采用人工使用風鎬修鑿,以達到符合設計開挖輪廓線為準。采用挖掘機配合裝載機出碴。
(1)短錨桿。采用長4 m、Φ22 mm 組合中空錨桿,在開挖后,初噴一層噴射混凝土后進行,初噴混凝土厚度不少于8 cm,噴射面圓順,錨桿垂直于噴射面切線方向,墊板與初噴面密貼。錨桿注漿采用孔底返漿法,注漿順序按“分區分段輪注法”的原則多次注漿法,確保注漿孔及孔周巖體裂隙充填密實,使短錨桿與開挖揭示后的圍巖快速形成整體,共同受力,有效提高圍巖的自穩能力[6]。
(2)長錨桿。采用長8 m、Φ38 mm 中空錨桿,長錨桿采用后打法,即初期支護噴射混凝土完成后,待初期支護體系有一定變形后進行,施作時機根據監控量測數據而定。當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施作長錨桿:①監控量測變形速率持續2 d 大于5 mm/d;②累計變形量大于10 cm 時,變形速率仍未降低;③初期支護出現開裂、鋼架出現扭曲變形和短錨桿墊板出現變形。長錨桿與短錨桿打設位置交錯布置,長錨桿注漿原則和方式同短錨桿,必須確保注漿質量;長錨桿鉆孔應穿越圍巖塑性區,錨入圍巖彈性區,使錨桿、初期支護和洞周巖體三者形成共同受力體系,協調應對大變形,達到控制大變形的作用。
該隧道圍巖主要為炭質板巖夾千枚巖,千枚巖遇水極易軟化甚至泥化,極易造成圍巖極限強度急劇下降,勢必對隧道整體穩定性造成極大的影響,從而進一步加劇初期支護體系的變形,故應高度重視隧道的洞內水處理。
(1)對于富水地段,一方面結合超前地質預報綜合判釋掌子面前方水體位置及水量大小,同時采用超前水平鉆孔和加深炮眼加深進行超前鉆孔釋水釋壓;另一方面對該區域采用超前周邊注漿進行“靶向注漿”,提前對該富水地段巖體進行注漿堵水、固結[7]。
(2)開挖后及時對滲水按開挖部位分別設置集水坑進行匯集、引排,避免滲水散排,浸泡圍巖,同時惡化施工環境。
(3)初期支護完成后,對明顯滲水部位,應采用不少于長4 m、Φ42 mm 鋼花管進行注漿堵水、固結。
施工過程中,必須加強監控量測工作,安排專人負責,納入工序卡控管理,及時采集數據,對監控量測數據及時進行整理、分析[8]:①根據監控量測數據動態調整工程措施、施工預留變形量、工序施工進度;②根據監控量測數據控制長錨桿和二次襯砌拱墻的施作時機。
在該隧道某段區間先進行試驗段施工中,隧道施工安全、平穩、有序,初期支護施作完成后,監控量測數據顯示最大拱頂累計下沉量為11 cm,凈空收斂最大累計量為16 cm。初期支護無異常開裂及鋼架扭曲現象,且初期支護穩定后無侵入二次襯砌拱墻的現象。
通過該隧道施工實踐,采用了一系列控制大變形施工關鍵技術,洞內初期支護穩定,拱頂下沉和洞周收斂均在允許范圍之內,仰拱面無任何變化,現場工序銜接合理,管理有序,安全可控,從現場施工情況可以判定目前選擇的掘進技術是科學、合理的,能夠保證隧道結構的穩定和隧道掘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