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麗君
(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鐵道供電系,江蘇南京 210031)
“十四五”期間全國鐵路營業里程將達到17 萬公里左右,其中高鐵(含城際鐵路)5 萬公里左右,鐵路基本覆蓋城區人口20 萬以上城市,高鐵覆蓋98%城區人口50 萬以上城市。新的時代,新的起點,鐵路行業的“工電供融合”將會更加廣泛而深入,研究探索適合“工電供融合”新需求關鍵技術,并通過實踐,做好相應的體系和機制創新,具有重大意義和廣闊應用前景。
國內外關于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研究有很多成熟意見,而關于“工電供融合”的研究則處于剛起步的狀態。在中國知網以“高鐵綜合維修”為關鍵詞只收到較少的相關研究類文章,而以“工電供融合”為關鍵詞則難以搜索到相關文獻。
目前,我國的高鐵營業里程穩居世界第一位。按照相關規程規范標準要求,由于高鐵速度普遍超200 km/h,原有維修體制已不適應高鐵的發展,由于“工電供”結合部設備技術標準、修程修制、生產組織模式等不同,存在結合部作業效率低、相互干擾、應急處置效率不高等問題。
雖然國內很多鐵路高職院校都設有鐵道信號自動控制專業、鐵道工程技術專業和鐵道供電專業,分別培養具有電務設備、工務設備、供電設備維護維修知識技能的專門人才,相關的課題研究也很多,但基本上都是單純從某個專業的角度探討研究,且多以高職院校單方面、單主體開展研究,相關聯的行業企業參與度不高,致使最終課題研究成果不能很好應用于實踐,操作性不夠強,成效參差不齊。
面對這樣重大的鐵路領域的改革和用戶新需求的動態提升,某校作為交通運輸領域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主力軍和鐵路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搖籃,緊密圍繞需求新變化,研究并儲備相應的關鍵技術,破解相應難題,及時開展圍繞“工電供融合”新需求方面的研究和實踐,為江蘇省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行業職業教育發展提供決策借鑒。
鐵路行業對“工電供融合”的需求迫切,需要從理論和實踐等多方面開展相應研究工作。
基于國內外相關課題的研究現狀,考慮到我國的現實社會秩序和教育制度,基于“工電供融合”的高鐵綜合維修人才培養的未來研究方向,將呈現出以下3 個方面的發展趨勢:①研究向上下游延伸,促使形成全過程、全方位、全鏈條的研究態勢,引導相關配套研究,如相關政策支持、學校實施、企業協同等方面;②實施“工電供融合”人才培養新模式,將促使學校在組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教學內容開發、實訓課題開發、實踐條件建設、教材開發、教學組織等方面進行探索;③鐵路行業企業廣泛使用具備“精一會二”“一專多能”的高鐵綜合維修技術人才,將會解決鐵路企業現場存在的專業協同性差、生產效率不高、人員結構不合理等現狀,這又將進一步促使高鐵基層站段和養護維修體制加速進行變革,也將進一步增加鐵路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
根據鐵路行業“工電供融合”進行深入研究,與企業緊密結合,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強化學生職業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培養。針對鐵道供電專業的特點,實現混編師資團隊、實訓條件和校企文化三大資源有效共享,通過需求研究、理論研究、實踐研究打造“崗位引導、能力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
采用基于調研、座談、收集資料等方法。深刻領會近年來鐵路總公司推動“工電供融合”的相應文件精神,研究學習各鐵路局集團公司的落實要求,特別是上海鐵路局集團公司在開展高速鐵路綜合維修生產一體化試點試行的相應要求。
深入高鐵基礎設施段和鐵路南京橋工段、電務段、供電段等調研,進一步了解高鐵發展及變革新形勢下,對人才知識能力及素養的具體要求,進一步征詢新形勢下對專業教師的要求,為同步推進師資隊伍建設與人才培養指明努力方向,為強化合作機制建設提供寶貴素材。深入高鐵綜合維修車間,對接三大工種一線技術骨干,具體了解各工種協同作業下對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及協作精神的具體描述,為進一步制定完善人才培養方案、聯合開展資源建設及人才培養奠定堅實基礎。
基于文獻研究法。針對需要研究的“工電供融合”總體技術和結合部接口技術等關鍵技術、校企聯合育人長效機制創新等。
“工電供”綜合維修生產一體化從制定工作計劃到現場作業,各專業統一領導、明確分工、協同作業。通過參閱解讀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為深入開展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論指導和案例參考,不斷提升研究質量。
案例研究法。對前期組建的2020 屆“2+1”定向培養訂單班(接觸網工)高技能人才補強班,在原有高速鐵道專業知識技能素養的基礎上,校企聯合補強鐵道信號、鐵道工程專業的基礎知識,開展“綜合天窗修”綜合實訓和中級“接觸網工”考證等環節強化,聯合開展考核驗收。找準并著力分析培養中存在的問題,為下一步修訂高鐵綜合維修技術人才培養方案及相關合作制度文件作實證參考。
認真分析高鐵綜合維修工崗位職責和生產任務,重置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混編團隊,開發教學內容,推行模塊化教學、組織開展“師帶徒”的教學方式,加強理論與實踐結合培養,深入探索新的基于高鐵“工電供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從周期性和時效性方面分解為初期目標、近期目標,從可持續角度制定長效目標。
以某校正在試點的高鐵“2+1”定向培養訂單班(接觸網工)訂單培養情況,特別是上崗后的情況為切入點,研究、分析、歸納高職院校培養“工電供融合”高技能人才的關鍵技術,優化高鐵“工電供融合”人才培養方案。具體體現為:①找到關鍵在哪,著重挖掘“工電供”的接口和界面物理和邏輯位置;②明確關鍵是啥,通過理論研究,與運營實踐結合,提出接口和界面的管理和技術要求;③提出關鍵咋辦,為針對性課程設置和實訓及考核考證奠定基礎,進而完善體系設置。
進一步梳理高鐵“工電供融合”高技能人才必須具備的知識、能力及素質,對接實際工作崗位及作業要求,重新構建新的課程體系,明確不同培養階段的主體,并收集第一批上崗人員和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制定并完善高鐵“工電供融合”人才培養方案。
以協同培養高鐵高技能人才為抓手,進一步建立完善校企合作機制。強化校企協同培養高鐵高技能人才的機制建設是確保人才培養更加貼近企業崗位實際的重要制度保障。加強與上海局和其管轄下的高鐵基礎設施段、南京橋工段、南京電務段、南京供電段、滬寧城際綜合維修車間的合作對接,校企聯合組建專業建設混編團隊,制定《校企聯合建設實訓資源》《校企共享彼此資源》《校企聯合培養師資》《校企聯合開展人才培養考核驗收》等制度文件,形成切實可行、合作共贏的系列文件。
(1)進一步完善協同育人機制建設,解決“校熱企冷”的普遍現象。制定校企深度融合開展高鐵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制度文件,確保企業全程深度參與人才培養,解決困擾多年的行業企業參與在校大學生源頭培養較少的難題,和校企合作中“校熱企冷”的普遍現象。
(2)解決“工電供融合”高技能人才培養定位不清的問題。聚焦高鐵“工電供一體化”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梳理各工種協同作業,尤其是針對高鐵行業企業生產管理模式和檢修方式的重大變革的背景下高技能人才需要的崗位核心能力,實現“工電供融合”高技能人才培養精準定位。
(3)解決高鐵基礎設施綜合維修人才匱乏的矛盾。以滬寧城際高鐵維修車間為例,其管轄南京至上海全部301 km 的高鐵線路,車間直接從事高鐵維修的職工僅247 余人,其中掌握高鐵綜合維修技術的人才僅20 人左右,高鐵綜合維修人才匱乏,整個上海鐵路局對“工電供”三位一體的高鐵綜合維修人才需求呈井噴態勢。
校企全方位合作,積極響應“職教二十條”,打造雙主體育人的成功樣本,起示范引領作用,聯合培養“一專多能”“精一會二”的專業技能人才,解決目前鐵路行業高鐵基礎設施綜合維修人才匱乏的矛盾。
基于鐵路行業“工電供融合”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研究,不僅符合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而且也順應學生個人職業生涯的全面發展需求和歷史發展趨勢。通過協作的過程,用適宜的形式體現高校和企業融合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促進高校與企業協同育人,培養高技能人才也恰恰是應用型高校的宗旨和目標。同時,應前瞻性地考慮各種方位的需求,不斷創新和提升自我,并通過實踐做好相應的體系和機制創新,這具有重大意義和廣闊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