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招玲 林錦霞 曾燕安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風濕免疫科,福建泉州 362000
風濕病為自身免疫性病變,患者可出現疼痛和活動障礙等不適,此類疾病無法被治愈,需入院長期治療[1]。現階段,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迅速,人們健康意識明顯增強,對護理服務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越來越多的住院患者開始關注醫療服務是否滿足自身需求,能否獲得優質全面的護理服務[2-3]。因此,護理人員應從患者實際需求出發,設身處地站在患者角度思考問題,分析患者對護理服務的需求,予以優質全面的護理服務。以需求為導向的優質護理需要護理人員關注患者需求,分析問題,予以針對性護理,以提高護理服務可行性[4-5]。為此,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對風濕免疫科住院患者實施以需求為導向的優質護理,現報道如下。
選取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風濕免疫科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診治的90例住院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齡22~70歲,平均(47.78±3.16)歲,受教育年限10~18年,平均(14.12±1.21)年,疾病類型:類風濕性關節炎24例、系統性紅斑狼瘡13例、痛風性關節炎8例;觀察組45例,男22例,女23例,年齡25~68歲,平均(47.18±3.32)歲,受教育年限8~20年,平均(14.32±1.24)年,疾病類型:類風濕性關節炎27例、系統性紅斑狼瘡12例、痛風性關節炎6例。本研究經相關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22]福醫附二倫理審字(276)號),參與研究者知情同意。納入標準:①均為風濕免疫科住院患者;②年齡≤70歲;③狀態良好,主動配合。排除標準:①實質性臟器功能異常者;②有其他免疫系統病變者;③有精神病史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關注患者病情,予以相應的護理服務,說明與疾病有關的知識,加深患者對疾病的了解程度,對患者飲食、用藥情況進行指導。觀察組聯合以需求為導向的優質護理,具體措施為:①組建小組,評估需求。組建包括科室護士長在內的護理小組,組內成員工齡應在3年以上,且熟知疾病護理理論知識和操作技巧;將“以需求為導向的優質護理”作為主題,由護士長對組員進行培訓,直至組員熟練掌握;于患者入院當天調查其護理需求,分析影響護理需求的因素,通過集體討論的形式,以患者需求為依據,結合疾病特征,制訂優質護理措施;②注重隱私保護,加強社會支持。患者的護理需求涉及隱私,或是口頭表達的內容較為隱私時,護理人員可主動提供給患者紙筆,用文字描述的形式代替口頭說明,不在公共場所就患者病情展開討論,告知患者病情發展情況時,不使用刺激性語言;檢查或診治疾病時,若涉及隱私部位,應為患者安排單間,注意保護患者隱私。另外,護理人員需關注患者住院期間的心理狀態,在患者診治工作不受影響的前提下溝通交流,了解患者內心感受,分析患者心理狀態,多使用激勵和支持等心理學理論幫助患者緩解負面情緒,與患者交流時,使用積極正面的語言;告知患者選擇感興趣的事物,
如聊天、看視頻等,以緩解心理壓力;通過視頻播放的形式,向患者宣傳本科室其他住院患者救治成功后順利出院的病例,堅定患者內心信念;同病房的病友可互相交流面對疾病時的感受,分享心得體會和經驗;努力發揮患者家屬和親友的作用,多看望患者,與患者分享日常生活中的有趣案例,予以患者精神支持,以提高患者生活熱情,主動配合治療;③疼痛護理。護理人員應主動告知患者疼痛的產生原因,幫助患者做好心理準備;指導患者正確選擇臥床體位,以免產生不適感,舒展受損關節,必要時可使用石膏托;用播放輕音樂的方式轉移患者注意力,合理運用按摩、微波理療和熱敷等物理療法,幫助患者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狀態,以緩解疼痛感;遵照醫囑用藥,給藥按照先口服、后注射的原則,以保障鎮痛效果,減少藥物不良反應;④用藥護理。護理人員應遵照醫囑予以患者用藥指導,向患者說明藥物使用方法、功效、不良反應和相應的預防措施;叮囑家屬督促患者用藥,并強調按時定量用藥的重要性,若患者年齡較大(>60歲),可將用藥方式標記在藥物外包裝上,記錄患者用藥后不良反應,確保患者規范用藥;⑤日常護理。護理人員應為患者營造舒適溫馨的住院環境,定期通風消毒,對病房的溫濕度進行適當調整;根據患者營養需求制訂飲食方案,食物中應富含維生素、蛋白質和膳食纖維,不攝入亞硝酸鹽含量較高的食物,如腌制食物、過夜食物,控制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攝入量;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不宜多吃高脂肪類、海產類、過咸類食物;急性發作期,不宜攝入刺激性食物;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應避免進食菇類、蔥、姜、蒜、紫菜、黃花菜等發物;患者肢體功能存在不同程度障礙,可在病情穩定時制訂訓練計劃,患者可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參與訓練;為保障患者睡眠質量,夜間應將儀器設備音量調低,出入病房、開門關門時動作輕柔,以減少外界刺激,為患者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叮囑患者睡前不過量進食,避免睡前用藥,用溫水泡腳,結合患者年齡制訂作息計劃,保障患者睡眠質量。
1.3.1 患者依從性比較 參照自制問卷判定患者依從性,問卷Cronbach’s α系數為0.872,效度指數為0.82,分為規范用藥、合理飲食、定期運動和規律作息4項,各項均介于0~4分,0分為從未如此,1分為很少如此,2分為有時如此,3分為經常如此,4分為總是如此,總計16分,0~4分為不依從,5~12分為部分依從,13~16分為完全依從。依從性=1-不依從例數/總例數×100%。
1.3.2 心理狀態比較 判定依據為抑郁-焦慮-壓力量表簡體中文版(depression anxiety and stress scale,DASS-21)[6],條目數為21個,維度為焦慮、抑郁和壓力,各維度有7個條目,各條目為0~3分,分數越高提示心理狀態越差。
1.3.3 社會支持情況比較 于護理前和護理4周后參照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對社會支持情況予以判定,量表中條目數為10個,有客觀支持(22分)、主觀支持(32分)和對支持的利用度(12分)3個維度,前4個條目和后3個條目按照1~4分的4級評分法計分,條目5中的A~D依次記作1~4分,條目6和7中有1個來源記為1分,分數越高提示社會支持越好[7]。
1.3.4 疼痛程度和睡眠質量比較 分別以疼痛數字評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s,NRS)和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為疼痛程度和睡眠質量的判定依據。NRS在0~10分之間,得分下降提示疼痛感緩解;PSQI最低0分、最高21分,得分越低提示睡眠質量越好[8-9]。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錄入數據并進行數據的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依從性比較[n(%)]
兩組護理前心理狀態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護理后焦慮、抑郁和壓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理狀態比較(分,x ± s)
兩組護理前社會支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護理后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對支持的利用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社會支持情況比較(分,x ± s)
兩組護理前疼痛程度和睡眠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護理后疼痛程度和睡眠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兩組疼痛程度和睡眠質量比較(分,x ± s)
風濕病是常見的免疫系統病變,多數患者需入院治療,既要接受對癥治療措施,也要予以針對性護理服務,以提高護理工作可行性[10]。對住院患者進行護理服務時,患者的依從性是衡量護理工作可行性的重要指標,根據患者疾病特點和需求開展護理服務,可為依從性提供保障[11]。護理人員工作繁瑣,患者住院期間的需求、個人特征和家庭背景也各不相同,即便護理人員及時干預,也難以滿足患者需求,導致患者依從性不高[12-13]。因此,護理人員在向患者提供護理服務時,應結合患者實際需求,設身處地為患者考慮,予以患者優質護理服務。
以需求為導向的優質護理的實施需要護理人員充分了解患者住院期間的護理需求,結合患者疾病特點,主動提供護理服務,及時發現護理工作中已經出現或是將要出現的問題,主動改進,尋求更為全面、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14]。在具體護理工作中,落實護患溝通,了解患者生理、心理、精神狀態和社會交往等方面的護理需求,予以針對性護理,促使患者主動參與飲食、用藥、運動和作息計劃,提高其依從性。
風濕病無法根治,疾病發作時可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增加心理壓力,導致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滋生。因此在關注患者軀體功能的同時,也要關注其情緒變化,以降低患者心理壓力、緩解負面情緒。DASS-21是評估心理狀態的常用指標,焦慮和抑郁是住院患者普遍存在的兩種負面情緒,有著各自獨特的、又彼此互通的特征,焦慮情緒主要特征為生理過度喚起,抑郁情緒以快感消失和情緒消極為典型特征,二者均可導致廣泛性壓抑體驗[15]。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焦慮、抑郁和壓力評分低于對照組(P< 0.05),提示以需求為導向的優質護理可落實護患溝通,遵照患者隱私權,注意保護隱私,關注患者情緒變化,既主動開導患者,也強調患者自身作用,鼓勵患者通過娛樂活動轉移注意力;同時由典型病例分享個人經驗,鼓勵家屬與親友參與到護理工作中,從不同方面堅定患者內心信念,緩解負面情緒作用明顯。
社會支持是社會網絡用物質和精神手段予以弱勢群體無償性幫助,可使后者獲得被尊重、理解和支持的情感體驗,并對獲得的支持進行合理利用[16]。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 0.05),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交流,運用心理學理論知識與技巧幫助患者緩解負面情緒,堅定患者內心信念;同時努力發揮典型病例的作用,向患者分享成功救治的病例,強調家屬和親友的作用,從不同方面予以患者支持,促使患者合理利用社會支持,以良好心態應對臨床醫護工作,提高護理工作可行性[17]。
風濕病患者大多伴隨不同程度疼痛感,對患者日間工作和生活均有影響,也可降低患者夜間睡眠質量[18]。因此在予以患者以需求為導向的優質護理時,應對患者疼痛感和睡眠情況予以針對性護理干預,以緩解疼痛感、提高睡眠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疼痛程度評分和睡眠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P< 0.05),分析其原因是以需求為導向的優質護理實施過程中,對患者疼痛程度予以評估,通過原因說明的方式幫助患者理解與疼痛有關的知識,合理運用調整臥床體位、轉移注意力、物理療法和使用鎮痛藥物等方式從不同方面采取鎮痛措施,以緩解疼痛感;此外,為保障患者睡眠質量,護理人員應為患者營造舒適的住院環境,睡前調低醫療設備的聲音,動作輕柔,叮囑患者術前控制飲食,不服用可對大腦產生刺激作用的藥物,以免大腦興奮,影響睡眠質量[19]。張文杰[20]予以風濕免疫科住院患者以需求為導向的優質護理,患者睡眠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需要注意的是,風濕病類型多樣,疾病表現也存在差別,發病時疼痛程度和對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也各不相同,加上個體差異的影響,可導致以需求為導向的優質護理不能取得預期效果,因此,在下一步研究中,應結合患者疾病類型和嚴重程度具體分析,以獲得更具推廣價值的研究結論。
綜上所述,予以風濕免疫科住院患者以需求為導向的優質護理,可提高患者依從性和社會支持力度,對負面情緒和疼痛感緩解作用明顯,可改善睡眠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