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耀銘 高 升 陳泓鑫 謝嘉亮 羅志偉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康復醫學科,廣東廣州 510700
腦卒中屬于常見腦血管疾病的一種,會導致患者運動神經功能受損,肢體運動功能出現障礙,并伴有關節痙攣、腫脹、肌肉萎縮等癥狀,甚至會增加殘疾發生的可能性。腦卒中在中醫臨床屬于“中風”,肢體功能障礙是該病常見的并發癥,屬“偏枯”范疇,由正氣虛弱、內傷積損、氣滯血瘀等導致[1]。蜂針是中醫特色療法的一種,具有通絡活血、溫經化瘀、消腫止痛等功效[2]。Bobath運動療法是神經功能受損患者常用治療方法的一種,基于人體生長規律,通過手法對正確感覺輸入,可使正常的運動反射被誘導輸出,促進運動功能恢復[3]。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我院)近年來通過蜂針聯合Bobath運動療法對腦卒中后肢體功能障礙患者實施干預,本研究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收的9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發現該方案在降低患者肢體痙攣程度、提升療效及改善中國中風評分(China stroke score,CSS)、改良Rankin量表評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等方面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接收的90例腦卒中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患者,根據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兩組,每組各45例。對照組男23例,女22例;病程2周至24個月,平均(12.05±1.64)個月;年齡46~78歲,平均(62.21±5.43)歲;患肢:右側25例,左側20例;缺血性腦卒中25例,出血性腦卒中20例。觀察組男24例,女21例;病程3周至22個月,平均(10.67±1.24)個月;年齡45~78歲,平均(61.58±5.53)歲;患肢:右側24例,左側21例;缺血性腦卒中28例,出血性腦卒中1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4]相關標準;首次發病,病程為2周~24個月;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醒,能配合完成運動療法;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其他原因導致的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有其他嚴重基礎性疾病、臟器功能障礙及惡性腫瘤患者;認知嚴重障礙、精神行為異常;既往蜂針治療過敏。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予以Bobath運動療法干預:①肩部肌群放松。治療者立于患者患側,一手握住患者胸大肌,另一手置于肩胛下角,呈蚯蚓狀對肩胛帶進行固定,實施內收外展、上下活動。患者平坐,治療者向后伸展患者雙手,并引導其前后往返運動整個胸廓,隨后前伸、上舉患者雙手,引導胸廓、骨盆左右、前后進行活動;②身體關鍵點控制。患者取平臥位、仰臥位,通過枕頭墊高其頭部,使其直視偏癱側肢體,治療者將患者患側掌指關節穩住后,指導患者盡量背伸,反復對關節進行擠壓,隨后將患者雙手、雙足握住,引導患者配合進行掌指關節往返屈伸活動;③身體核心力量控制。指導家屬扶住患者使其站立,治療者將患者患側肩胛下角握住,并托住肘關節,指導患者通過足尖反復站直;④感覺輸入誘發。指導患者對患側的肘關節、膝關節進行屈伸,固定其患側肩部,對肱三頭肌肌腱進行擠壓,使其反復進行向心、離心運動。以上干預30 min/次,1次/d,持續4周。
觀察組予以蜂針與Bobath運動療法聯合干預:取患側阿是穴、肩髃穴、臂臑穴、天井穴、外關穴、陽溪穴、陽池穴、合谷穴、足三里;首次治療時,予以皮試,結果為陰性者取肩髃穴、陽溪穴,消毒后,通過鑷子將蜂蜜腰部捏住,使其尾部對準穴位并螫入,停留1 s至1 min后取出蜂刺。隨后以患者病情、體質、耐受情況等為依據,逐漸增加穴位為3穴,以上穴位交替使用,留針時間逐漸延長至1 min。隔日進行1次治療,3次/周,共治療4周。Bobath運動療法與對照組一致。
臨床效果:干預后,通過改良Ashworth分級法(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評定兩組肢體肌痙攣情況:肌張力無增加,肢體被動活動無阻力為0級。肌張力有輕微增加,肢體進行被動活動時,到達關節末端可見輕微阻力為1級;肢體被動活動在整個運動范圍內的前1/2處出現“卡住”感覺,后1/2處有輕微阻力為1+級;在大部分活動范圍內肢體活動均有阻力,但可活動為2級;在大部分活動范圍內肢體活動均有阻力,活動困難為3級;肢體僵直,活動阻力較大,無法被動活動為4級[5]。同時,判定兩組臨床療效:患側關節水腫、疼痛均消失,肌肉無萎縮,可自如活動為顯效;患側關節水腫、疼痛顯著改善,無明顯肌肉萎縮,關節活動時有輕微受限為有效;患側關節水腫、疼痛未緩解,可見肌肉明顯萎縮,活動嚴重受限為無效[6],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肢體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干預前、干預后,予以兩組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 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日 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評分,FMA包含上肢33項、下肢17項,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肢體運動功能越好[7];ADL通過改良巴塞爾指數(the Barthel index of ADL,MBI)評定,共計100分,得分越高,ADL越高[8]。CSS與MRS評分:干預前、干預后,對兩組實施CSS、MRS評分。CSS介于0~45分,得分越高,神經缺損越嚴重[9];MRS無癥狀計0分,輕微癥狀但不影響日常生活計1分,輕度殘疾計2分,中度殘疾計3分,中重度殘疾計4分,嚴重殘疾計5分,病死計6分[10]。
本研究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肢體痙攣改善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干預后兩組肢體痙攣改善情況比較,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 0.05),見表2。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56%,比對照組的80.00%高(P< 0.05),見表3。

表1 干預前兩組肢體痙攣改善情況比較[n(%)]

表2 干預后兩組肢體痙攣改善情況比較[n(%)]

表3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n(%)]
干預前,兩組F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FMA評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前,兩組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兩組肢體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比較(分,x ± s)
干預前,兩組C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CSS評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前,兩組M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觀察組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5。

表5 兩組CSS、MRS評分比較(分,x ± s)
腦卒中是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中常見的一種,主要因腦血管阻塞、破裂引發,可能導致患者神經功能受損,并使其出現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失語、認知功能障礙等。研究顯示,腦卒中發生后,患者運動神經元受損,肌肉牽張反射被抑制,肌張力下降,局部肢體癱軟,導致患者難以完成主動活動[11]。目前,西醫臨床上多通過藥物、功能鍛煉等方式對腦卒中后肢體功能障礙患者實施干預,雖可使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復,但藥物治療副作用較多,功能鍛煉則受患者主動性影響較大,整體效果不夠理想。
在中醫理論中,腦卒中屬于“中風”范疇,腦卒中后偏癱、認知功能障礙則屬于“痹癥”“痿癥”等范疇,有學者認為此病病因主要為氣血不足、經絡不通,治療應從調節氣血、疏通經絡等方面入手[12]。蜂針是中醫傳統治療方法之一,通過對特定穴位實施蜂針針刺可達到舒筋活血、消腫止痛等效果[13]。Bobath運動療法是肢體功能鍛煉中常用的一種,通過反射弧原理,利用聲音、手法等進行感覺刺激,達到誘導運動的效果[14]。本研究通過蜂針與Bobath運動療法聯合的方案對腦卒中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實施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肢體痙攣緩解效果優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P< 0.05),提示蜂針與Bobath運動療法聯合干預應用于腦卒中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患者能改善肢體痙攣,并提升總有效率。蜂針產生的機械刺激對皮膚穴位產生刺激作用后,可達到舒經通絡、調和氣血的作用,且蜂針通過針刺將蜂毒液注入皮內,可達到穴位注射方面的效果,其中的活性肽、生物胺等物質可對局部水腫進行有效改善,使組織粘連得到緩解,從而減輕肢體的痙攣。Bobath運動療法通過對患者肢體運動進行誘導,對患者錯誤運動模式予以糾正,逐漸對肢體痙攣狀態進行控制,使機體恢復正常而復雜的運動模式。蜂針與Bobath運動療法聯合應用于腦卒中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患者治療時,二者從不同方面發揮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肢體運動狀態,使肢體痙攣程度減輕,提高治療效果。
腦卒中發生后,患者的神經功能可能受損,會出現運動功能、記憶力、定向力、執行功能下降等,從而遺留殘疾,甚至會出現植物狀態、病死等[15]。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FMA、ADL評分比對照組高(P< 0.05),提示蜂針與Bobath運動療法聯合干預有助于進一步提升腦卒中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患者肢體運動與日常活動能力。蜂針直接刺入經絡腧穴,可促進氣血運行,使患側肢體經脈得到濡養,蜂針刺入時產生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充血,達到與溫灸相似的效果,溫經通脈、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促進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恢復。Bobath運動療法通過手法刺激對正常感覺進行輸入,整合中樞神經后對正常運動反射進行輸出,可有效改善患者肢體痙攣情況,促進其運動功能恢復。蜂針與Bobath運動療法聯合應用于腦卒中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患者中時,二者共同發揮作用,可使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有效恢復,進而使其日常活動能力得到提升。此外,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CSS、MRS評分比對照組低(P< 0.05),提示蜂針與Bobath運動療法聯合干預有助于進一步改善腦卒中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患者神經功能與預后。腦卒中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患者蜂針與Bobath運動療法聯合干預后,患者肢體痙攣程度下降,肢體活動能力恢復,可促進其神經細胞修復,達到改善神經功能、降低病殘程度的效果,從而使其預后得以改善。
綜上所述,蜂針與Bobath運動療法聯合干預應用于腦卒中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患者中可有效緩解肢體痙攣情況,并且有助于改善肢體運動功能、日常活動能力、神經功能及預后。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些許不足,如僅選取腦卒中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患者90例為對象,觀察指標偏少,可能對研究結果的精準性造成影響。因此,后續需進一步展開多中心、大規模的研究,增加樣本數量和觀察指標等,對蜂針與Bobath運動療法聯合干預應用于腦卒中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患者中的效果展開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