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培炫 朱 璐 馮 雷 雷水生 黃美興 劉 清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皮膚科 廣東高校生物靶向診治與康復重點實驗室,廣東廣州 510700
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SD)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炎癥性皮膚病[1],隸屬于中醫“白屑風”“面游風”范疇,好發于皮脂腺豐富部位,以面部發病率最高(87.7%)。發病機制主要是馬拉色菌感染、雄激素水平升高、皮脂腺分泌增多、免疫反應、表皮屏障功能損傷等[2]。精神壓力、生活方式、營養、環境、藥物等易感因素也發揮了一定作用[3]。SD主要臨床表現為典型紅斑、鱗屑伴瘙癢和非炎癥性的頭皮糠狀脫屑(頭皮屑)[1]。SD慢性化、反復發作的特點極易影響患者的生活、學習、工作、心理健康等,降低生活質量。本研究通過SD患者皮膚病生活質量指數(dermatology life questionnaire index,DLQI)、Zung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Zung抑 郁 自 評 量 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等,對DLQI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以期為SD的防治提供部分參考。
選取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皮膚科就診的220例面部SD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臨床皮膚病學》臨床診斷標準[1];②充分告知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其他顏面部皮膚病;②未配合完成問卷調查者。
1.2.1 樣本量確定 根據多因素分析的一般規則,樣本量應為分析變量數目的5~10倍,本研究擬納入15個變量,為減少誤差及考慮患者有效問卷填寫率等,適當增加樣本量至220例。
1.2.2 調查方法 ①DLQI:10個問題均為4級積分法(0~3分),共30分:毫無影響(≤1分),輕度影響(2~5分),中度影響(6~10分),重度影響(11~20分),極重度影響(≥21分)[4]。②SAS:總分>50分,提示焦慮癥可能[5]。③SDS:總分>53分,提示抑郁癥狀[6]。④一般情況和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職業、吸煙、飲酒、辛辣飲食、食欲、鍛煉、睡眠時間、病程、癥狀體征、治療、就診次數[4]。DLQI、SAS和SDS得分越高,提示對生活影響越大或焦慮、抑郁情況越嚴重。癥狀體征參照痤瘡瘢痕程度分數系統[7]及相關文獻[8-9],肉眼不可見,≥50 cm距離觀察不明顯為輕度,重度為>100 cm仍明顯,輕、重度之間為中度;據此對皮疹面積、紅斑、脫屑、脂溢、瘙癢情況評分,共15分,輕、中、重度分別對應≤6分、7~12分、>13分。
1.2.3 資料收集方法 患者來院就診時發放問卷,簽署知情同意書,規定時間內獨立填寫后收回。共發放問卷220份,完整填寫收回204份,有效回收率為92.73%。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及四分位數[M(P25,P75)]表示,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單因素分析采用兩樣本和多樣本秩和檢驗,多元逐步線性回歸法進行多因素分析。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DLQI平均為(12.99±6.72)分,毫無影響0例(0),輕 度 影 響32例(15.69%),中 度 影 響63例(30.88%),重度影響76例(37.25%),極重度影響33例(16.18%)。SAS、SDS平均為(46.97±11.87)分、(48.83±9.73)分。見表1。
不同性別、年齡、職業、食欲,是否吸煙和飲酒患者的DLQI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是否辛辣飲食、鍛煉、治療,不同的睡眠時間、病程、癥狀體征、就診次數及SAS、SDS得分、DLQI得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睡眠越少、患者病程越長、癥狀體征越重、就診次數越多、SAS和SDS分數越高,DLQI得分相應越高;避免辛辣飲食、注意鍛煉和治療者,DLQI得分較低。見表1。
根據單因素分析結果,納入辛辣飲食、鍛煉、睡眠時間、病程、癥狀體征、治療、就診次數、SAS和SDS(具體賦值見表2),構建多因素線性回歸方程。結果顯示是否辛辣飲食、鍛煉、治療和不同的就診次數、癥狀體征、SDS得分對DLQI得分有影響,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繪制散點圖,癥狀體征、SDS與DLQI得分存在線性趨勢(圖1~2);Spearman相關分析顯示癥狀體征(r=0.654,P< 0.001)、SDS(r=0.659,P< 0.001)與DLQI得分呈正相關。

圖1 癥狀體征評分與DLQI得分相關性的散點圖

表2 DLQI的影響因素及賦值

表3 DLQI相關因素多元逐步線性回歸分析
中文版DLQI具有較高信度和效度,適于我國皮膚病患者生活質量的測量[4,10-11]。本研究中DLQI平均得分為(12.99±6.72)分,相對慢性蕁麻疹[10](9.46±0.61)、痤瘡[11](7.84±3.19)等患者較高。SAS和SDS結果顯示焦慮情緒者89例(43.63%)、抑郁情緒者85例(41.67%),與近期國內一項橫斷面調查結果[12]基本符合。結合SAS、SDS結果,考慮DLQI得分較高原因可能為調查對象非社區人群,病情輕重不一,存在選擇性偏倚,且SD容易慢性化,影響患者外貌與交際活動,產生負面情緒和心理負擔,導致心理功能障礙等,降低生活質量。

圖2 SDS與DLQI得分相關性的散點圖
多元逐步線性回歸分析顯示,是否辛辣飲食、鍛煉、治療和不同的就診次數、癥狀體征、SDS影響患者DLQI得分,與戴若以等[13]的研究結果部分相符。辛辣飲食可促進皮脂腺分泌,鱗屑增多,瘙癢加重。鍛煉的作用顯著,而具備健康行為方式和素養的居民更易堅持鍛煉[14]。不同的癥狀體征、SDS和DLQI得分呈正相關;就診次數增加,DLQI得分升高;提示隨著面部皮損和瘙癢的加重,多次就診仍未有效控制病情,可能導致患者產生抑郁等,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積極治療則可降低DLQI得分。因此,SD正確治療非常重要。中醫治療從病機血虛化燥出發,注重辨證論治[15]。西醫主要是糖皮質激素、抗真菌藥物、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等藥物治療和強脈沖光、紅光、光動力療法等物理治療[8-9]。臨床上可根據不同的病癥特征,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
綜上所述,面部SD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易伴發抑郁情緒,應加強健康宣教和心理指導力度,注意鍛煉,避免辛辣刺激飲食,及時診治,改善皮膚病癥狀。臨床上可將DLQI與SDS聯合評估疾病對生活質量的影響和患者抑郁情緒程度,更好的協助疾病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