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
濟南市中醫醫院灸療康復病房,山東濟南 250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主要是由于腰椎間盤退變引起的疾病,人群發病率目前為2%~3%,其發病國內主要見于35歲以上人群,但發病正呈逐漸年輕化,發病人數也有逐漸上升的趨勢[1-2]。發病初期多采用傳統的保守治療,鑒于中醫辨證的優勢與特色制訂中醫護理適宜技術,對LDH寒濕型的保守治療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3-4]。中醫護理適宜技術在臨床實踐已被證實安全度較高,可發揮療效確切的優勢,尤其在慢病的管理,改善預后,疾病的預防等方面[5],因此本研究進行中醫辨證,根據制訂的中醫適宜護理方案進行治療,通過回顧性選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灸療康復病房新診斷LDH寒濕型患者65例,效果滿意,主要探討了中醫護理適宜技術對LDH患者術后的疼痛、腰椎功能障礙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回顧性選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濟南市中醫醫院灸療康復病房新診斷的LDH寒濕型65例患者病例資料,根據其臨床所用治療方法分為研究組(n=35)和保守組(n=30)。本研究病例提取、診斷和治療均符合赫爾辛基宣言。保守組30例患者中,性別比例男∶女為19∶11;年齡范圍為40~63歲,平均(53.12±8.72)歲;腰椎間盤突出位置為L4~516 例,L5~S114例;病程范圍為37 d~5個月,平均(4.17±1.10)個月;臨床分型:Schmorl結節6例,突出型11例,膨隆型13例。研究組35例患者中,性別比例男∶女為23∶12;年齡范圍為 41~61歲,平均(52.31±8.91)歲;腰椎間盤突出位置為L4~517 例,L5~S118例,病程范圍為30 d~6個月,平均(3.91±1.38)個月;臨床分型:Schmorl結節8例,膨隆型12例,突出型15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腰椎間盤突出位置、病程、臨床分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有可比性。
①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伴神經根病診療指南》[5]臨床診斷標準;②所選患者均符合中醫診斷標準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寒濕型診斷標準;③影像學確診顯示腰椎間盤突出;④意識正常,無精神障礙者;⑤本研究病例提取、診斷和治療均符合赫爾辛基宣言。
①伴有腰椎骨折脫位或周圍神經受損者,有動靜脈血栓或栓塞形成者;②3個月內有參與過其他正式治療者;③伴有其他類型的脊柱疾病;④合并精神疾病或嚴重心腦、肝腎等嚴重的原發性合并疾病者。
1.4.1 保守組 予患者由骨盆牽引、針灸、手法整復構成的保守治療。
1.4.2 研究組 在保守組保守治療的基礎上,予中醫護理適宜技術。具體如下。(1)中藥熱熨敷:稱取伸筋草、威靈仙、澤蘭、丹參、川牛膝等中藥,粉碎過200目篩網制作無紡敷料貼。使用時采用微波爐加熱至50℃,取出待溫度降至40℃左右貼敷于患者患處,1次/日。(2)藥餅灸:中藥房自制藥方,組成為透骨草、伸筋草、乳香等,所有藥物研細末,姜汁調和成餅。主穴選取腰部腰陽關、夾脊穴、環跳等穴位,配穴取陽陵泉、陰陵泉、秩邊、昆侖,患者俯臥位,溫和懸灸腧穴,每穴位30秒,每日1次,連續治療2周。(3)耳穴貼壓:在雙耳取腰椎、肝、脾、神門、皮質下等穴,貼敷耳豆貼并壓緊。根據患者情況一般選擇 “揉壓法”,由輕到重按壓刺激穴位,以局部酸麻脹痛,患者能接受為度。每日按壓3~4次,每次1~2 min,每3天更換一次耳豆貼。(4)辨證施教:對患者采用宣教的形式進行辨證施教,講解病因病機,囑患者起居注意防寒及保暖,忌風寒及受濕,運動汗出后盡快更換衣物,適當注意膳食調護。
1.4.3 治療療程 兩周為一個療程,兩組均治療三個療程。
1.5.1 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7]患者根據自身痛覺在長為10cm的線上標明疼痛點,“0”表示無痛,“10”代表難以忍受的最劇烈的疼痛。根據游標所在處刻度值記分,得分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高。
1.5.2 采用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分數(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6]下腰痛部分評價患者脊髓功能。評分表總分設定為標準的30分,基于病情嚴重的程度劃分為三個等級,10分為一個等級,分數越低,就代表腰背功能障礙越明顯。
1.5.3 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8]干預后,采用ODI指數對兩組的腰部功能障礙進行評估,共由 10 部分組成,每部分得分相加后與總分的比值為最終指數結果,滿分 50 分,分值越低說明障礙程度越低。
1.5.4 生活質量評估 在干預前后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量表簡表(WHOQOL-BREF)[9]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主要因子包括軀體、心理、社會、信仰4個方面,共計46個條目,每個條目計分均為0~10分,總分為460分。
所有數據均經 SPSS 18.0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均采用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經過干預后,兩組JOA、VAS得分均優于干預前(P< 0.05);研究組JOA得分高于保守組,VAS得分低于保守組(P< 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JOA得分和VAS得分比較(分,x ± s)
干預后兩組患者ODI評分均降低,但研究組低于保守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ODI評分比較(分,x ± s)
治療后研究組心理因子以及總分,均較保守組明顯降低(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分,x ± s)
LDH是腰椎的常見疾病之一,目前發病率較高,與椎間盤各部分(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尤其是髓核)退行性病變密切相關,多因突發誘發因素致髓核突出壓迫脊髓神經根,導致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一側下肢或雙下肢肢體麻木、疼痛等諸多癥狀[10-12]。本病由風寒濕三氣雜至、腰部跌仆損傷等因素導致,從而引起患者腰椎功能下降[13-14]。臨床目前多主張采用非手術治療的方案,患者也多希望先選擇非手術治療,常用推拿、牽引、針刺和中藥熱奄包等治療[15-16],本研究辨證論治,采用中藥熏蒸、中藥熱熨敷、藥餅灸、耳穴貼壓、辨證施教等具有中醫特色的護理適宜技術治療LDH患者,改善其腰椎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緩解腰部功能障礙。
祖國醫學將LDH納入“腰痛”“腰痹”“腰腿痛”等中醫病名范疇[17-18]。認為其根本在于外傷勞損,肝腎不足, 筋脈失養,腰部急、慢性勞損扭挫,或風寒濕邪外感等,使經絡運行受到阻礙,氣血不通,不通則痛[19]。但本病雖有諸多病因,臨床仍以筋骨不健,寒濕痹阻證多見。本研究選取病例為寒濕型本虛標實之證,多以寒濕之邪入侵為誘因,以腎精虧虛為本,以氣血寒凝、經絡痹阻為標。本研究根據中醫辨證施護的方法詳細制訂了中醫護理適宜技術,包括:(1)采用中藥進行熱熨敷。所用藥物中,伸筋草祛風除濕、威靈仙祛風濕,通經絡、澤蘭祛瘀利水、丹參祛瘀止痛、川牛膝通利關節。寒者則熱之,因此予中藥熱熨敷,使所熱熨敷的中藥經患者皮膚吸收,迅速滲入其機體以達治療目的,使藥力和熱力同時自體表毛竅透入經絡,以起溫腎助陽、驅寒除濕之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這與唐春楊等[20]研究結果一致。王煒慧等[21]研究也認為中藥熏蒸過程中藥物透皮吸收可進入體內發揮藥效,效果安全可靠。(2)采用藥餅灸。氣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因此給予藥餅灸,其中透骨草散瘀消腫、活血除濕、接骨續筋,乳香可消腫生肌、活血定痛,有鎮痛作用,伸筋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內服外皆可用。熱力還可直接滲透肌膚,起散結止痛、溫經散寒之效。陳慧娟等[22]選取LDH患者在針刺+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用蠟療干預,結果發現治療可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可以緩解患者腰椎功能、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3)采用耳穴貼壓。治療選取的耳穴中,腰椎主治腰腿痛,皮質下主治神經衰弱、諸多痛癥,神門可寧心安神,主治失眠多夢,頭面齒痛等。耳穴壓豆可給予患者耳部局部壓迫,產生持續性機械性刺激,通過神經末梢進行傳導,作用于其相應的大腦皮層投射區而發揮效用。(4)辨證施教。辨證施護,因人而異,囑咐患者注意起居、飲食調護,預防病情進一步加重[23]。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干預后VAS評分、ODI指數明顯低于保守組,JOA評分明顯高于保守組,生活質量明顯高于保守組,表明針對LDH患者給予中醫護理適宜技術,效果明顯,可緩解其腰部功能障礙,改善其腰椎功能,降低其術后疼痛,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積極意義。但是本研究樣本量例數相對較少,且為回顧性選取病例進行研究,研究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后期需要進行擴大樣本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