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軒
天津醫科大學口腔醫院兒童口腔科,天津 300070
年輕恒牙外傷是兒童口腔急診中的常見病[1],其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2]。牙釉質-牙本質折斷是最常見的恒牙外傷種類,多發生于8~14歲,常見于上頜切牙[3-4],容易造成牙本質暴露和牙髓損傷,影響患兒的牙齒牙列完整、咀嚼發音、容貌心理等[5]。由于年輕恒牙牙根發育未完成,且外傷的機械刺激常引起牙髓組織的短暫充血和局限性炎癥反應[6],保存活髓以確保牙根進一步發育是年輕恒牙牙釉質-牙本質折斷治療的重要目標。因此對患牙的牙髓狀況進行長期隨訪并分析其預后的影響因素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7]。然而目前相關研究較少,本研究對年輕恒牙牙釉質-牙本質折斷病例開展回顧性研究,深入挖掘外傷后1年內牙髓預后影響因素,以期為臨床診療工作提供科學參考。
本研究回顧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于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兒童口腔科和天津醫科大學口腔醫院兒童口腔科首次就診的牙釉質-牙本質折斷年輕恒牙資料。納入標準:①符合牙釉質-牙本質折斷診斷標準[8];②不伴隨牙齒異常移動;③牙外傷后1年內相關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有既往外傷史;②就診前曾于外院就診并接受治療;③存在可能影響牙髓預后的其他疾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除家長要求不處理外,一般行充填治療,伴或不伴間接蓋髓;若牙斷片完好,行斷冠粘接;若患牙伴有異常松動度,同時行松牙固定術。
本研究結局指標為患牙外傷后1年內的牙髓狀況。參照年輕恒牙外傷指南[9],患牙牙髓敏感性測試有反應,牙根繼續發育,X線片檢查未見異常暗影及內外吸收影像視為牙髓狀況正常;患牙牙髓失去感覺,牙冠長期變色,牙根發育停止,X線片檢查見根尖區異常暗影或異常吸收影像視為牙髓狀況異常。
收集患牙外傷后1年內相關資料。①基本信息:外傷年齡、性別、合作情況;②外傷牙初診情況:外傷牙數、外傷牙位、外傷與就診的間隔時間(傷診間隔)、就診時患牙Nolla分期、牙齦和口腔黏膜損傷情況(有無擦傷、挫傷、撕裂)、叩診情況[依照牙齒對叩診的反應分為無(-)、可疑 (±)、輕度(+)、中度(++)、重度(+++)]、牙齦情況(根據檢查表現分為正常、牙齦稍紅腫、牙齦膿皰、牙齦瘺管、間隙感染)、根尖暗影情況(根據X線片檢查結果分為無根尖暗影、有根尖暗影)、松動度(根據牙齒松動情況分為不松動、Ⅰ°松動、Ⅱ°松動、Ⅲ°松動);③治療方式:是否間接蓋髓,是否充填,是否斷冠粘接(視為同時行充填術),是否松牙固定;④復診情況:復診次數、充填物脫落次數;⑤結局指標:外傷1年內牙髓狀況。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以[M(P25,P75)]表示,采用Z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共納入68例患兒85顆患牙,患兒平均年齡(8.94±1.52)歲,其中男47例共59顆(69.41%)患牙,女21例共26顆(30.59%)患牙。31顆(36.47%)患牙出現牙髓狀況異常,54顆(63.53%)未出現牙髓狀況異常。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不同的傷診間隔、叩診情況、牙齦狀況、根尖暗影情況、松動度、治療時的充填狀況以及不同復診次數的患牙牙髓預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患兒一般資料及單因素分析結果
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納入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中,賦值見表2。分析得預后指數為PI=-0.437×復診次數-3.685×充填-0.001×傷診間隔。結果顯示,復診次數少、未充填治療、傷診間隔時間長是患兒牙髓狀況異常的危險因素(P< 0.05)。見表3。

表2 自變量賦值方式

表3 患兒牙髓狀況預后影響因素的Cox回歸分析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85顆牙釉質-牙本質折斷患牙外傷后1年的資料,深入探索牙髓預后影響因素,結果發現復診次數少、未充填治療及傷診間隔長是影響患牙外傷后1年牙髓預后的危險因素。
由于牙髓預后的不確定性,外傷后年輕恒牙的定
期復診極其重要[10]。但因我國兒童口腔疾病治療率偏低[11],家長存在牙科忽視[12],部分兒童牙外傷后復診率較低。本研究發現1年內復診次數少的患牙更易出現牙髓狀況異常,強調了復診對牙髓預后的重要性,提示醫護工作者可通過定期連線隨訪,保持家長對外傷牙的關注度,提高患牙的復診次數,改善預后。
充填治療是國際牙外傷學會推薦的牙釉質-牙本質折斷的處理方式[9]。每1 mm2牙本質包含15 000~45 000牙本質小管,溫度、細菌及其代謝產物等刺激會通過暴露的牙本質小管對牙髓產生刺激[13]。充填治療后牙科材料覆蓋牙本質斷面,隔絕外界刺激的同時恢復了牙體的三維形態,對活髓保存有積極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患牙未進行充填治療是導致其牙髓狀況異常的危險因素。未接觸過牙外傷知識的家長比例高達87.96%[14],易導致相關治療的忽視。可通過加強科普力度,提高治療接受度。
本研究發現傷診間隔越長,患兒越容易發生牙髓狀況異常,這與既往的研究結果相同[10]。細菌可通過暴露的牙本質小管侵入牙本質,并隨時間的延長擴大感染范圍和深度[15]。較長的傷診間隔會增加牙本質暴露時間,降低患牙1年內的牙髓留存率。未來研究可深入調查患兒牙釉質-牙本質折斷后發生院前延遲的原因,并開展精準干預,以減少患牙傷診間隔,改善牙髓預后狀況。
本研究局限性:本研究對象僅選擇我國兩所城市的年輕恒牙資料,未來研究可增加國內其他地區樣本來源;本研究僅調查牙外傷后1年,未來研究可隨訪至更長時間。
綜上所述,本研究發現是否充填、復診次數、傷診間隔為影響年輕恒牙牙釉質-牙本質折斷后1年牙髓預后的影響因素。因此鼓勵患兒在外傷后應及時就診、接受充填治療、并按時復診,對改善其1年內患牙牙髓預后有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