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英 劉 華 曹 慧
北京市延慶區醫院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延慶醫院)科教科,北京 102100
人口老齡化是當今世界面臨的共性問題,我國已于1999年進入老齡化社會,且社會老齡化速度快于全國總人口增長速度。我國目前60歲以上老年人超過2.6億(18.7%),老年人失能及失智問題已成為全球健康的巨大阻礙。癡呆是21世紀公認的健康難題,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見類型[1]。AD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危害程度逐漸加劇。據《世界阿爾茨海默病2018年報告》顯示,每過去3 s全球就新發1例AD患者,全世界AD患者超過5000萬例,我國有超過1000萬例AD患者[2]。因此,在社區開展AD的早期篩查非常重要,可以盡早實現AD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在AD的疾病管理中,加強對患者及家屬的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3]。
健康教育是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疾病防控與公共衛生策略,也是實現“健康中國2020”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和方法[4]。2004年底,衛生部明確了國家與縣級疾病預防控制要開展衛生宣傳教育與健康促進活動,普及衛生防病知識。北京市延慶區衛生健康委和區疾控深入落實政策要求,將全區醫療衛生服務機構開展健康教育工作納入醫院績效考核,內容涵蓋健康教育組織管理、門診患者的健康教育、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社區健康教育、院內慢性病相關健康教育和大眾健康教育等方面。《2017年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有關工作及要求》對各項服務工作指標進行明確規劃,提出基層衛生機構要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產婦、兒童等為重點,擴大基層公共衛生服務覆蓋面[5]。AD是一種老年慢性疾病,但其在患者、家屬及公眾的健康知識普及率遠遠不足,其健康教育層面亟待加強。
在AD患者的健康教育方面,由于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機構醫務人員對AD的認知不足,缺乏AD專業的健康教育知識,尤其是缺乏照顧AD患者的經歷、參加AD培訓及接診AD患者頻率少及工作年限低的醫護人員[6],未將AD患者作為像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等慢性病患者進行常規性的健康教育。北京市延慶區僅一家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提供專業的AD檢查、診斷、治療,為門診和住院患者提供專業化、常態化的健康教育服務,內容涉及病因、主要危險因素、疾病癥狀、體征、并發癥及用藥教育和行為指導等,但是健康教育內容具有一般普遍性,且未將AD健康教育作為院內和社區講座的內容之一,在醫院、社區和區域的覆蓋面不足。
AD病因未明,迄今為止無治療的有效藥物,且該病病程長,從發病到死亡基本長達20年以上,住院時間亦較其他疾病長。事實上,自AD被首次發現至今,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努力,人類對這類疾病的治療手段仍然束手無策。藥物治療的前景不容樂觀,但如果對該類疾病進行一級預防,如控制發病危險因素,也許會減少疾病的發病率。因此,對于AD這一類疾病,在疾病發生前即開始進行早期預防或干預,可以有效降低發病率,研究疾病的危險因素已刻不容緩[7]。
選取北京市延慶區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AD早期篩查試點機構,與區內某三級醫院互為醫聯體單位。在醫聯體內成立AD專項管理組,對該社區醫師進行簡易認知功能量表(MMSE)和畫鐘測驗(CDT)初篩培訓,MMSE和CDT簡單易行,耗時短。對疑似患者建立疾病檔案,轉診三級醫院專科門診。選取80例具有完整檔案的AD患者進行QCA統計分析,明確鹽攝入量、社交活動等因素對診療效果的影響。
一致性(consistency)和覆蓋度(coverage)是QCA分析中確證因果關系的重要指標。一致性>0.9則說明單個條件為結果出現的必要性條件;覆蓋率>0.9則說明單個條件為結果出現的充分條件。結果顯示,鹽攝入量、做家務、社交活動、鄰里關系導致MMSE的評分結果一致性達到0.9以上;鄰里關系導致CDT的評分結果一致性達到0.9以上;教育程度導致CDT的評分結果覆蓋率達到0.9以上。說明在納入的條件變量中,MMSE結果的產生主要受到鹽攝入量、做家務、社交活動、鄰里關系的影響,CDT結果的產生主要受到鄰里關系的影響,教育程度是產生CDT結果的充分條件而非必要條件。提示鹽攝入量、做家務、社交活動、鄰里關系是AD的重要影響因素。在AD患者常見的健康教育內容基礎上,對本地AD患者的健康教育重點集中在低鹽攝入量、勤做家務、經常參加社交活動、建立親密的鄰里關系等,鼓勵AD患者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健康飲食、參與體育鍛煉、合理飲食生活。見表1。

表1 MMSE和CDT評分結果的必要條件分析結果
傳統的健康教育以患者為重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AD健康教育的對象范圍應聚焦專業的醫務人員、社區全科醫生、社區居民、患者及家屬等。對專業醫務人員進行AD健康教育培訓,包括對AD患者的診療辦法、宣教內容、宣教方式和宣教技巧等,將AD健康教育納入慢性病健康教育的范疇,進行常態化健康教育。對社區醫務人員做好AD患者的初篩培訓、加強AD健康教育知識普及、慢病管理等。向社區居民宣傳AD的早期癥狀,有助于早期診斷和治療。宣傳如何與AD患者相處,讓AD患者得到社會關愛。對于患者家屬,根據其接受能力,向家屬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包括發病誘因、行為表現及功能鍛煉的作用、護理措施等,提高家屬對疾病的正確認知,盡快適應角色轉換,為患者提供最佳照護;另外宣傳心理、情緒對疾病造成的影響,對家屬進行心理指導,鼓勵家屬給予患者更多的情感支持,提供適度的幫助,降低一切外來刺激[8]。
AD健康教育應該針對不同的宣教對象,采取多樣化的健康教育形式。一是對專業醫務人員和社區醫務人員運用病例討論、理論授課、專題講座等形式,豐富AD知識。有研究表明,基于Pender健康促進模式包括對老年癡呆患者進行健康促進行為評估,對患者當前認知、語言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質量、運動能力等進行評估,綜合患者疾病情況、評估結果制訂針對性的干預計劃,有助于改善AD患者的認知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進一步推廣[9]。也可采取測評系統、新技術、“腦心同治”[10]、合理膳食等方式,做好AD的早發現、早干預工作。二是對患者及家屬宜采取個性化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應因人而異,不可拘泥于單一的教育模式[11]。個性化健康教育是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開展的更貼近患者需求的健康教育模式[12],包括對患者疾病危險因素的預防教育、診療內容講解、注意事項等。三是對社區居民一般采取健康大講堂的方式,通過集中理論授課、義診、答疑解惑、發放宣傳材料、AD照片模型展覽等方式進行。有研究顯示,基于網絡的患者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對AD的認知程度[3]。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可以利用院報、電視、醫院門戶網、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形式及宣傳欄、小冊子等實物,進行大眾健康教育。
AD病因復雜,其發病機制至今無統一的論斷,新藥研發也屢屢受阻。目前上市的藥物主要通過調節神經遞質來緩解AD患者的腦部癥狀,但是往往不良反應大且無法根治[13]。因此,在疾病發生前進行早期干預,可以有效減少疾病發生率、延緩疾病的發生發展。重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科學有效地使用藥物治療,加強全程管理,可極大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使患者受益良多[14]。對醫務人員進行AD知識教育、對AD患者及家屬進行常見知識和個性化健康教育、對社區居民進行大眾健康教育等,改變患者不良行為和生活方式,推進社會對AD患者的關心關愛及提高對疾病預防的認識,形成醫院-社會-家庭-個人全方位一體的健康教育網絡,將在一定程度上普及AD健康教育知識,提高AD患者的生存環境和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