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港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工程技術作業中心,天津 300451)
某海上平臺的原油經二級分離初步處理后,通過外輸泵進行增壓,并由出口調節閥(LV-1071)節流調節后進入海底管道,最終輸送到中心平臺,其中泵出口部分原油經回流調節閥(LV-1072)回流至生產分離器,如此通過雙調節閥,實現外輸量與回流量的動態調控,既確保了生產分離器液位穩定,又確保了外輸原油的穩定,起到了持續平穩外輸的作用,其簡易流程圖如圖1所示。

圖1 原油外輸系統簡易流程圖
通過現場運維發現,在流程實際投用過程中,外輸泵故障多發,且用于控制外輸的出口調節閥LV-1071和回流調節閥LV-1072多次出現調節困難的現象,嚴重影響了生產流程的穩定運行,對原油安全持續外輸造成了較大隱患,具體問題如下。
原油外輸泵由美國NATIONAL-OIL WELL(國民油井)公司生產,生產日期為1999年,已使用多年,其泵型為分段式多級離心泵,葉輪級數為8級,適用于輸送原油、水等流體介質。現場使用時,在滿足外輸量需求及流程24 h穩定的情況下,采取兩用一備的模式運轉,實際排量52 m3/h。其主要設計參數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外輸泵主要設計參數
外輸泵截面圖如圖2所示。

圖2 外輸泵截面圖
泵故障主要為:機體持續發熱升溫,尤其是在夏季環境溫度較高、散熱不暢的情況下,經常性引發溫度探頭報警,導致外輸泵頻繁自動保護停泵(高溫關斷值:200℉,約93℃);泵驅動端及非驅動端振動值加大,振動速度值達8 mm/s;泵兩端密封泄漏加劇。
結合故障現象,維修人員對整泵進行了仔細剖分與拆檢,經目測發現,驅動端軸承磨損嚴重,出現多點位疲勞剝落(點蝕),軸承間隙增大,使用周期明顯縮短,拆卸后手動檢驗存在卡滯現象;泵驅動端機械密封動靜環接合面磨損加劇;泵非驅動端滑動軸承(石墨套)出現軸向貫穿裂紋;泵軸向竄量增加[1]。
LV-1071調節閥、LV-1072調節閥屬進口采辦閥門,在故障更換后不久即出現關閉不嚴的現象,導致無法有效控制外輸量和生產分離器液位。在此情況下,為保證外輸量的有效控制,只能臨時使用外輸泵出口通徑球閥手動調節流量,導致此球閥長期處于非全啟閉狀態,球型閥芯及密封件沖蝕損壞內漏,進而引發調節失效,極大地影響了平臺正常生產。
(1)LV-1071閥門信息如下:
閥門通徑:150 mm;壓力等級:ANSI600LB;閥體材質:ASTM A216 WCB;內件類型:MULTI-FLOW;內件材質:3168SR.6STELL/17-4PH;密封:PTFECHEVRON。
(2)LV-1072閥門信息如下:
類型:TECAVⅢ;閥門通徑:3英寸;連接尺寸:2 7/8;壓力等級:CL300/750 PSI CWP;閥芯材質:SST/HF;閥桿材質:SST;閥體材質:STL;閥座材質:CO ALLOY。
從圖3可以看出,外輸泵H—Q性能曲線為平坦曲線,特點是當流量Q變化增加時,揚程H變化幅度較小,適用于生產中流量變化較大,而管路中壓力降變化不大的場合。目前,平臺外輸至海底管線的需求壓力為2.1 MPa左右,而外輸泵排出壓力高達4.7 MPa,壓差高達2.6 MPa,導致泵長時間做大量無用功,設備內部組件磨損嚴重,故障率升高,不僅增加了額外的突發檢維修工作量,而且增加了電力能耗。

圖3 外輸泵特性曲線
同理,外輸系統中的調節閥LV-1071與LV-1072前后壓差均超過了2 MPa,持續的高壓差節流過程對調節閥閥芯累計沖蝕嚴重,加之原油流體本身溫度較高,更加劇了沖蝕磨損速率,此種工況極大地縮短了兩個調節閥的實際使用壽命。
在充分了解現場工況的基礎上,經深層次原因研判與分析,結合流程無法變動改造的特點及改造簡單化的需求,將著力點放在降低外輸泵排出壓力上,同時考慮此泵為多級離心泵,故提出了對外輸泵進行降壓改造的最終方案,以實現降低壓力、排量不變的目標[2]。
常見的降壓改造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切削葉輪,此方法需改造葉輪,縮小葉輪的直徑及出口寬度,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出口壓力,同時兼顧一定的節能效果;另一種是葉輪減級,即拆去一級或多級葉輪,以減少多級葉輪增壓,降低排出壓力。兩者相比較而言,后者操作更為方便,減壓效果更為明顯,且因不涉及葉輪改造,在排出壓力需求提高后,可及時恢復。
經過詳細的技術確認及改造前后效果的可行性分析,組織專業隊伍落實方案并先后對3臺外輸泵進行了降級改造作業,在考慮確保良好動平衡及受力的情況下,保存1、2、4、6、8級葉輪,間隔拆除原有第3、5、7級葉輪,并加工匹配尺寸的軸套進行替代,實現將原有的8級葉輪縮減至5級的目的,改造后泵排出壓力穩定保持在2.4 MPa以上。改造后性能試驗數據及曲線如表2所示。

表2 外輸泵改造后性能試驗數據及曲線
由試驗數據及曲線圖可見,減級后的泵在實際排量52 m3/h、額定排量81.75 m3/h的情況下,仍可滿足出口壓力維持在2.4 MPa、揚程維持在250 m以上的要求,且泵效曲線符合標準《回轉動力泵水力性能驗收試驗1級、2級和3級》(GB/T 3216—2016)。另從后期振動監測數據趨勢圖可以看出,減級改造并未對泵體振動值產生較大影響,還維持在正常范圍內(0~6.36 mm/s),故改造成功。
(1)降低調節閥故障率,減少采辦費用。
本次項目投入共計8.95萬元,此次改造后,外輸調節閥LV-1071和回流調節閥LV-1072的進出口壓降較改造前均降低了接近2 MPa,極大地減少了高壓差對閥芯的沖蝕,改造后持續監控運轉200天無故障,僅兩閥一次性采辦費用便可節約20余萬元。
(2)降低泵檢修頻率,減少備件費及維修費。
通過改造,泵出口壓力由原來的4.7 MPa降低到2.4 MPa,泵本身各易損部件(如機械密封、軸承、軸套、葉輪等)的正常使用周期延長,降低了備件更換所產生的費用與檢修期間無備用泵的風險。根據記錄顯示,在一年使用時間內,外輸泵故障率降低了約35%,按照備件常規采辦價格,每年節約備件費、人工費計約6萬元。
(3)降低生產風險。
改造前,泵及流程控制閥泄漏加劇,自動控制系統無法正常使用,造成自動控制失靈,改為手動控制后增加了現場操作人員日常工作量,控制不好便會嚴重影響生產的正常進行。改造后,此類風險降低,對現場生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4)節能減排降耗。
從實際運轉效果看,改造前單臺泵額定功率165 kW,額定電壓3.3 kV,額定電流29 A(計算值);全部改造后,單臺泵運行電流降至17 A,實際消耗功率降至97 kW。以外輸泵兩用一備的模式計算,年累計可節約電能約120萬kW·h,折合標準煤約147 t,目前平臺為雙燃料主機供電,此次改造在緩解平臺電力緊張的同時,減少了發動機的燃氣燃油消耗,降低了發動機運轉產生的燃燒排放物造成的污染,從節能和減排兩個方面響應了公司及國家的號召[3]。
對海上平臺而言,持續采出并外輸原油是生產的關鍵所在,所以外輸系統的穩定運行至關重要。本次改造從外輸泵故障頻發、調節閥內漏的表層故障現象入手,以全局觀和系統思維應對考量,以減級降壓改造為手段方法,以“小切口”解決大問題,實現了小改造、少費用、見效快的良好實踐,同時一舉多得,達到了降低故障率、節能降耗、減少維修工作量的良好成效,夯實了海上平臺穩定增儲上產的基礎,為同類型故障排查與解決提供了第一手現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