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上海是中國化學工業的發祥地,在我國石化產業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引領作用,為我國化工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回望和總結上海化工這10年發展歷程和成就,“產業轉移”“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是關鍵詞。
10年前,由于受全球經濟危機、上海國際化大都市資源稀缺、環境制約等因素的影響,上海石化行業遇到了比較大的困難,工業生產效益放緩,行業增長滑坡,并出現效益虧損。“自古華山一條路”,面對危機,把握大勢,壯士斷腕,果斷轉型,上海各化工園區、國企民企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安全環保、循環經濟、綠色低碳、可持續的化工發展之路。
面對困境和挑戰,根植于上海,歷史上曾創下行業眾多第一的上海華誼(集團)公司(簡稱“華誼集團”),近10年來,累計關停上海市內80多套裝置,轉崗安置1.8萬余人,全面完成了上海市內主要生產基地的產業布局優化,由此形成“一個華誼、全國業務、海外發展”的業務布局:華誼集團將在上海的生產基地主戰場轉移到上海化工區內,同時,江蘇、內蒙古、重慶、新疆等基地持續發展壯大。安徽蕪湖基地成為國內煤化工行業標桿;總投資700億元的華誼欽州化工新材料一體化基地,一期項目于2021年6月建成投產,取得了“當年投產、當年達產、當年盈利”的優異成績。目前,二期項目全面開工建設,三期項目開始布局,“再造一個華誼”夢想變成了現實;首個海外智能輪胎工廠建成投產;等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5月,“華誼集團”在上交所鳴鑼上市,實現了幾代華誼人的夙愿。化工產業在上海金山“一業獨大”,是地區發展的重要支撐,給外界留下了影響生態環境的固有印記。十多年以來,上海碳谷綠灣產業園(原上海金山第二工業區)加快產業結構深度調整,全面推進區域內企業資產回購及土地收儲,累計關停企業70家。當前,園區實現了產業轉型“綠色”升級,轉型正向深度發展推進,全力打造“碳谷綠灣”新形象,“碳谷綠灣”產業園已被上海市經信委列入市26個特色產業園之一。
上海化學工業區自1996年成立以來,經歷了艱苦創業、全面建設、投產運營和優化提升4個階段。這十多年來,上海化工區堅持轉型升級,重質求效,堅持走循環經濟、綠色環保、高質量發展之路。近年來,亮點頻出,比如,打造上海國際化工新材料創新中心,發力電子化學品專區,舉辦“SCIP+”綠色化學化工創新創業大賽等等,連續多年蟬聯全國化工園區榜首。據介紹,2021年,園區主要經濟指標創歷史新高,銷售收入、工業總產值首次雙雙超過1500億元。目前,園區亮出了“十四五”新的定位:打造精細、綠色、高技術、高效益、高附加值的化工產業,加快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和循環經濟示范基地,成為中國化工行業的一張亮麗名片。
上海同時又是國內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最集中的城市之一,也是世界500強企業最為青睞的“安家”之地。十多年以來,駐滬跨國化工企業不斷推進本土化戰略,持續提升技術能級,加快收購兼并和轉型,專注于實現“雙碳”目標、可持續發展等潛力更大的業務。他們在建設生產裝置的同時,陸續將總部、研發等功能性機構遷設到上海,同時,看好中國未來發展,不斷加大對華投資,科思創、贏創、英威達、液化空氣、索爾維、朗盛等一大批化工巨頭相繼擴產擴能,投資建立新的生產基地,拓展中國業務。他們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管理和技術,同時拓展了國內企業的視野,在合作中實現共贏。
10年來,上海化工通過產業轉移,轉型升級,以及“關停并轉”“走出去”“騰籠換鳥”等創新舉措,圍繞“雙碳”目標,高質量發展成效可點可贊;但未來征途綿延,他們定必不負所期,實現全新、更高能級的跨越。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與2012年相比,上海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以及橡膠和塑料制品業合計實現工業總產值增長17.28%;營業收入增長2.35%;利潤增長412.87%。由此看出,上海石化行業在艱巨的調整中產能和效益非但沒有下跌,反而還有所增長,證明了改革和調整取得了積極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