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工報》上海記者站記者 陳啟德
50年在歷史長河中只是彈指一瞬間,而對一份行業雜志來說則是半個世紀的歷程。半個世紀以來,《上海化工》雜志在行業的變遷中,在市場經濟的大海中不斷遠航,取得了生存發展的成就,成為一份在化工行業中頗具影響力的刊物。
我是到《中國化工報》上海記者站工作以后,常應編輯之邀提供關于上海化工企業的稿件,才接觸《上海化工》雜志的。照理,《上海化工》是一份以學術論文為主的刊物,主要刊登關于化工產業、技術、研究等方面的文章,不應刊登化工行業和企業的信息。但《上海化工》則堅持在刊登學術論文的同時,拿出一些版面報道上海化工產業和化工企業的方方面面,這不僅沒有削弱雜志的學術性,反而為雜志的嚴肅性增添了些許活潑性和可讀性,也無疑為雜志擴大了閱讀量和影響力。這方面應該可以成為《上海化工》的一個特色。
翻開《上海化工》的目次,可以發現雜志對學術論文的編排也與其他一些學術刊物不一樣。雜志將投稿的論文根據內容進行分類。以2021年第六期為例,雜志將該期刊登的論文分別安排在“科研開發”“節能環保”“工作研究”“實驗室管理”“化工設備”“分析測試”和“綜述”欄目里。這樣做的好處在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方便讀者閱讀,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在不同的欄目中尋找自己要讀的文章。另一方面,使雜志的專業性、學術性體現在不同的欄目里,猶如一本人文刊物,在不同的章節里介紹不同的故事情節一樣,《上海化工》在不同的欄目里推介不同的技術領域,這無疑增強了雜志的可讀性,這一點應該堅持下去,而且要做到更精致,更合理、更科學。
既然談到目次,仍以這一期為例,我們可以看到《上海化工》雜志開辟了“熱點關注”“經濟縱橫”“禁毒專欄”“行業動態”“化工朋友圈”“外企頻道”和“可持續發展”等欄目,不可謂不全面,幾乎涵蓋了上海化工行業的全部。尤其是化工朋友圈欄目里,刊登了華誼集團與華東理工大學簽約共建集成電路材料系等報道,從化工產業界跳到了與化工相連的教育界和城市交通業。這樣的朋友圈欄目應該是受讀者歡迎的。
上海的外資化企不少,他們為上海乃至中國化工產業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雜志專門設置“外企頻道”欄目,為上海外資化企開了一個窗口,使外界可以透過窗口洞悉他們所作的努力,也為外資化企與社會的聯系建立了互相溝通的橋梁。
上海化工行業主要由國企、外企和民企構成,而目前《上海化工》所刊登的學術論文大多來自國企和大專院校,來自外企和民企的較少,這可能與這些企業中的技術人員沒有評定職稱需求有關,但將刊物作為技術交流的平臺,這在國外雜志中是常見的。另外,其他欄目的內容也主要涉及國企和外企,涉及民企的不多,這方面是可以加強的。
總之,50年的努力得到了回報——《上海化工》雜志得到了社會的認可,這種認可是對雜志最大的褒獎。希望《上海化工》以50周慶為起點,進入新征程,在第二個50年里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