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建筑工程協會副會長 潘孝艷
近年來,受建筑業產業的不斷飽和、房地產政策調整影響,部分建筑企業發展滯緩,這方面的趨勢從各地建設主管部門陸續發布的數據中就能看到。一些企業為了生存和發展,不得不進行局部轉型,以應對浪潮沖擊下的自身生存壓力。就大的情勢來說,往日的密集型勞務紅利已經成為過去,迅猛增長的勞務公司數量未必就能真正實現產業工人快速、穩健轉型。建筑勞務猶如一根“雞肋”,在建筑產業鏈條里艱難生存。那么,建筑勞務目前究竟面臨一種什么樣的真實狀況,《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是否能真正成為廣大農民工們的“護身符”,結合我國國情,建筑勞務今后一段時間內究竟何去何從?筆者結合自身工作,淺談個人一些不成熟看法,不到之處,懇請提出批評指正。
一、建筑勞務市場大致發展沿革和目前真實情況和境遇。客觀地說,之前30年,依托國家改革開放和經濟高速增長,尤其是國家對基礎設施投資加大等宏觀經濟政策的大背景,我國原有的廉價勞動力迅速融入到建筑勞務市場,究其原因:一方面,科技含量低,不需要較高文化水平;另一方面,逐漸擴大的建筑增速遠遠跟不上特定人群,尤其是農民工對市場的需求,從而造成了企業選人的市場格局。從理論上說,應該是企業與勞動者直接對接并建立勞動關系,但由于“求大于供”,迫使一些農民工不得不與某些“中介”或“有門路”的人進行交易和拉關系,于是“包工頭”應運而生。這個群體的出現一定程度上規范了農民工的隨意選擇性,但包工頭(后期也叫施工班組長)和用工企業無法建立固定的為廣大農民工群體建立符合其發展的培訓機制、保障機制、激勵機制等,從而造成農民工群體的“盲流”。相關機構和主管部門只是一味將重心放到“討薪”和處理糾紛中,沒有及時引導、培育這個龐大群體的發展,當然這其中也有農民工自身的原因,如傳統意識作祟以及特有的觀念束縛等。總的來說,錯過了建筑勞務市場的形成規劃和健康培育。
近年來,隨著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整個建筑市場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廉價的人口紅利已經成為過去,將農民工們轉換成產業工人面臨巨大挑戰,之前吃苦耐勞的農民工們由于年事已高,逐漸淡出建筑市場。80后、90后、00后對體力勞動強度較大,作業環境惡劣的建筑市場興趣不大,建筑裝備式發展受到一定領域制約,多種原因促使了工人工資猛漲,企業成本加大的現實。據統計,2012年以來,建筑領域工人平均工資水平每年遞增15%左右,但建筑領域每年增速遠遠低于10%,近幾年甚至出現倒退現象。注冊企業多了,但隱患和問題逐漸暴露出來。我們習慣于關注工人利益、權益的維護,卻沒能花大氣力去解決一些諸如工人與城市的融入,規模產業化工人的戰略思考。有的勞務產業基地,基本沒有發揮好產業集群和孵化作用,更多時候是稅收和財政返利博弈的產物,或者淪為地方、企業宣傳的“噱頭”。
事實上,建筑產業的環境已經悄然變化,但固有的思維依舊在沿襲,產業鏈條上的環節如果不能提質增效,勞務產業和群體即將面臨到來的“冬天”。
二、關于保護農民工權益和利益方面,國家確實下了大氣力,也解決了不少問題和難題,農民工權益和利益得到了充分保障,一方面源于諸如《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入規入法,另一方面用工荒、招工難迫使企業不得不規規矩矩與工人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勞動合作關系。樂觀地預計,不久的將來,恐怕是工人選擇企業,真要應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俗語?真正的工匠必定能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建筑市場脫穎而出,只要相關部門能因勢利導,像重視特殊人才一樣給予褒獎和地位,工匠的群體作用也必將催生領域的發明創造和技術革新。
三、建筑業轉型下的勞務何去何從。任何一個產業都很難做到永遠都在高速增長,永遠都能在國家經濟發展中持續占有重要的地位。這就要求我們要積極面對挑戰和機遇,把國家經濟長期發展戰略和領域市場發展現狀、潛力相結合,辯證地去看待發展。快速、高速發展不符合企業健康運行,同樣,一味追求高利潤、大規模也不符合企業和行業良性發展。我們要看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區別,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謀求無序擴張,不顧市場秩序和規則,不惜進行貿易戰等打壓競爭對手。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把資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環節中去,并使企業實行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靈敏的特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弄明白了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及時掌握國家關于宏觀經濟的制定和調控。比如說,國家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重大決議。建筑領域企業就應該敏銳捕捉到這一信息,適時重新制定和規劃企業發展目標。
勞務市場也要根據建筑市場大環境、大背景、大格局的不斷變化和調整適時轉型。建筑勞務不是不能轉型,完全可以引導建筑工人向環保、智能集成等默契度高,轉型速度快的領域發展,同時要吃透國家政策和各地政府的優惠舉措,培育形成完全自主的工人產業新集群,都說人是決定性因素,同樣掌握了先進勞動技術和技能的產業工人,也一定能夠引導行業的發展趨向,樹立自己的響亮品牌。
關注國家“一帶一路”項目實施和規劃,在國家去產能化政策引導下積極走出國門,搶占市場先機,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市場疲軟,疫情等看似不利因素,但正如習主席關于危機論述一樣,“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只要能正確領悟國家政策,掌握舉措和練好內功,搶抓機遇,任何企業都會在堅忍不拔的奮斗中脫穎而出,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