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楊
(長春光華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3)
影視創作使用了多種視覺特效技術,包括布景、布光、造型以及音效等方面。照明藝術作為布光設計的關鍵內容,可以提升影視創作的光線視覺質量,帶給人們優質的視覺體驗。照明光線的冷光、暖光、彩光等多種設計可以迎合影視角色的心理變化,提高角色思想表達的真實性,提升作品整體的視覺效果。基于此,以照明藝術為出發點研究影視視覺效果的優化方法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影視作品初期使用的燈光旨在保證被拍攝主體的照明效果,維持影視畫面的清晰性。隨著影視照明設備逐步更新,其開始朝著更高端、更精致、更先進的方向發展,以滿足人們對影視視覺的高度需求。多數情況下,影視作品主要借助燈光亮度、光線色彩、照明角度等開展造設計,利用光效氛圍、照明光影給出照明意向表達,迎合影視劇情脈絡,提升影視創作的光效藝術感,帶給觀眾全新的視覺感受。人工光多用于影視創作活動中,可采取順光、逆光等方式提升光效設計質量。積極利用主光、自然光線、背景光線等多種光效,能夠提高影視畫面的布光質量,以此有效展現人物造型。除此之外,借助光效強調影視內涵,能夠形成較高層次的視覺創作體系[1]。
影視創作的主要環境是攝影棚,各類風格的棚內設計具有差異性,需迎合各類主題、創作思想等保證棚內布景合理。布光設計是以照明藝術為基礎,參照創作需求、影視內容給出合理的布光風格設計方案。具體設計期間需合理選配棚內光效,結合劇情需要選擇對應光源,精細刻畫環境素材,形成優質的光效視覺。照明設計期間,應保證光線氛圍的協同性,提升光效銜接的自然性。影視創作期間,需保持棚內、實景兩個區域光效的一致性,增設光線過渡區,保證光線銜接自然。此外,光效設計需參考作品表達的時間點,保證光效與劇情內容的一致性,防控布光穿幫問題。
夜景布光時,自然光線難以達到影視創作的照明需求,此時需要使用人工光線完成布光規劃。影視棚內需加強夜景光線布置,控制光線強度。可以選用月光燈布景,對比照明效果、各類光源之間的色溫差異性后針對夜景拍攝任務給出光線處理方案,保證主光、自然光的處理效果。高效處理月光投影,可以借助照明光線的變化形式給出光線控制方案,借助照明效果開展光效制作。
影視創作期間,日景照明的使用頻率較高。相比夜間布景的視覺效果,日景光線含有內景、外景兩種類型。影視創作環境中,對場面光線強度、光效質量的設計標準較多,多數影視創作團隊會在棚內建立照明平臺給予人工布光設計。實際布光期間,棚內日間給出的布光設計側重于光源、自然光線、角色光線等照明設計,關注光線色彩設計質量。角色光線需要突出作品主題,使用頻率較高的有主光、外形光等。
色溫處理應保證畫面色彩與現實生活的貼合性,減少不實色彩的使用,保持色溫平衡性。色彩失衡設計主要用于特定場景,以增加光效氛圍感,形成較強的光效色彩表達能力。色彩平衡處理方法有3 種,分別是增加鎢絲光效色溫、使用高色溫燈保持平衡以及借助濾光燈控制環境光線的色溫。由于環境光線主要表現為高色溫特點,而鎢絲光線具有低色溫特點,因此可以將鎢絲與自然光進行混合[2]。
電影創作融合了先進科技、新型材料,以影視藝術形式展現出作品價值。《流浪地球》開創了國產科幻影視制作思路,給予同行影片創作多重借鑒。該作品含有不少于2 000個鏡頭,光效制作難度較大。影片制作考量用時、資金等消耗情況,拍攝特殊場景、較大篇幅的場景時采取數字繪景形式減少資金投入。相比實地拍攝場景,數字場景的創設效果更加真實。數字繪景采取畫筆布設方式形成場景概念布局,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具體設計,以此保障場景視覺的真實性。此影片引入的照明藝術有光源照明和明亮特效,巧妙利用光效設計方法提升影視視覺效果,例如發動機燃燒形成的火光、空間站炸開狀態形成的火光以及星際環境中的光暈等,增強科幻感染力。
《流浪地球》作品使用概念設計法創建模型框架,布設了較多數量的照明設備,例如蓮花燈、燈塔等。場景內嚴格依據設計要求創建涂裝模型,標記行車路線,搭配燈光照明突出行車秩序的視覺效果。在表達人員密集狀態時,使用綠棚透視理念進行實體素材設計。實景素材設計完成后,搭配白色照明光源營造雪天景色,視覺效果極佳。為了保障空間站視覺光效,藝術設計人員參照宇宙中地球、月球之間的實際位置與大小比例進行立體還原,同時使用立體程序模擬太陽光線。除此之外,采取虛實融合的光效營造方式迎合劇情發展,有效提升人們的觀影體驗[3]。
《尋龍訣》作品利用數字科技有效地還原古墓真實環境,帶給人們優質的視覺觀影體驗。利用計算機平臺的二進制算法高效還原初期拍攝的視覺環境,構建虛擬場景色彩,以此提升作品光線的真實感,滿足影視創作的藝術需求。電影創作的中心思想為真實,保證拍攝記錄的真實性、增強場景色彩布置的真實性是影視創作的主要任務。設計人員積極利用光效照明藝術,結合人們對古墓場景的認識開展光效設計;參考繪畫藝術中的光影思想,增加場景視覺的層次感,刻畫人物思想,展現影片主題;利用光線陰暗變化、冷暖外形刻畫等方式提升畫面的真實感,使光效更為自然。影片初期拍攝期間,光效布設人員應通過布光、選光等保證光影安置的規范性。影片后期創作期間,后期制作人員借助數字特效技術有效調整前期拍攝成品,并修正和優化影片光線,使其視覺效果更具藝術性。
《尋龍訣》作品的視覺效果較為真實,場景創建利用了3D 模型等。數字虛擬建模、實體搭設兩種方式的結合需要配置相應的光線,以此保障作品光效的設計質量。初期拍攝時,表演者在綠幕場景前進行各類拍攝任務的表演。拍攝完成后,將拍攝成品加載至模型中進行渲染合成處理,使用數字光效工具解決合成位置形成的色彩違和問題,提升場景視覺的真實感[4]。
《尋龍訣》影片整體的光影設計采取相同的黃灰色,帶給人們濃厚的時代視覺認知。在主人公年輕時期的拍攝任務中,拍攝場景為草原,選擇的光效色調為暖橘色,以光效劃分時段,引導觀眾思緒。后續劇情中,4 名主要角色逃出古墓后,環境場景使用的光效色調為強橘色,帶給人們強烈的陽光照射感。古墓場景光效設計中,僵尸出現時的光效色調為大紅色,以此區別其他影片選用的黑暗色調,營造緊張的劇情氛圍。綠色光效多數用于表達自然生命、生機盎然,而《尋龍訣》使用綠色的色調展現火焰顏色的怪異。蠟燭光線轉成綠色,連帶改變了室內場景的整體色彩。通過綠光設計,增加場景詭異性。未觸發重要時間時,古墓場景的光效以藍灰色為主,帶給人們古墓陰冷、光線不足的視覺體驗。為緩解觀眾的視覺疲勞,增加了特殊的光效設計,例如在作品中出現的女墓位置采取明亮光感設計,選用失真光效進行神女意象表達[5]。
《建黨偉業》作品的拍攝背景擁有濃重的革命文化。作品創作期間,制作人員使用光效設計,營造革命氛圍,形成一種心理暗示。各類燈光設計,均會帶給觀眾差異性的心理感受。作品開篇鏡頭,引入滾滾風云環境,使用閃閃天光的照明設計方法,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高效完成了時代背景的心理暗示。軍隊集結時,采取太陽升起的自然照明設計,為后續建黨情節給予鋪墊。比如,在描述醫院暗殺情節時,選用人工照明設計,暖黃燈光視覺會帶給人們安詳的視覺認識;使用白熾燈打在殺手身上,暖黃燈與白熾燈的光線對比,會增加暗殺情節的緊張性。在張勛率部進軍南京的情節中,場景光照具有昏暗性,與火光相交,打造出戰火連天的視覺效果,側面表達戰爭的殘酷。太陽升起前,采取半邊“照亮”、半邊“黑暗”的光效設計方法,對比出經歷戰爭后城市的凄涼。作品人物塑造時,利用光效設計可展現人物心理活動。比如,蔡鍔與鳳仙離別情節,鳳仙臉部使用的光效設計是“眼神光”,以此表達鳳仙的情深。而蔡鍔人物的光效設計是“后側光”,由此加深了兩人背后色彩的層次性,增加了蔡鍔臉部輪廓的清晰性,側重表達蔡鍔對革命的堅定心理。愛國志士情節中,選擇強烈陽光設計方法,表達愛國人士內心的堅定性、不畏犧牲的勇氣。
傳媒科技的升級與進步推動了影視創作的創新,影視特效制作逐漸形成多技術、多科目同步發展的學科體系。照明藝術作為布光階段的重要內容,可顯著提高影視作品光效的設計質量,帶給人們優質的視覺體驗。在后續研究中,將側重于數字技術、虛擬技術的有效利用,全面增強影視劇作的視覺表達能力,充分發揮燈光照明的藝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