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益
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AICD)是長期殘疾的主要因素,具有高致殘、高發病、高致死及低恢復的特點[1]。AICD 治療的關鍵在于迅速恢復缺血區灌注,研究證實,溶栓治療是AICD 最有效的手段,但由于時間窗、適應證等原因,多數患者不能得到有效溶栓治療[2-3]。丁苯酞為AICD 常用治療藥物,可多靶點抗腦缺血,改善AICD 神經功能缺損[4]。且研究證實,阿托伐他汀鈣在降低血脂水平、抗炎、穩定斑塊等方面具有明顯療效[5]。但目前關于阿托伐他汀鈣聯合丁苯酞序貫療法治療AICD 能否進一步提高效果,臨床尚缺乏報道。認知損害是AICD最常見并發癥之一,嚴重影響患者預后及生存質量。研究證實,AICD 患者梗死灶體積與認知功能密切相關[6]。目前,臨床研究中,采用影像學技術探討AICD 患者療效及神經機制是較為理想的手段。基于此,本研究嘗試探討阿托伐他汀鈣聯合丁苯酞序貫療法治療AICD 的效果及對認知行為學、神經影像學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2 月-2021 年12 月于贛州市立醫院就診的80 例AICD 患者。納入標準:(1)均符合文獻[7]AICD 診斷標準;(2)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4 分;(3)首次發病,發病時間<72 h。排除標準:(1)近1 個月內有腦外傷、腦出血、重大外科手術史;(2)合并自身免疫系統、造血系統疾病;(3)合并腫瘤;(4)嚴重心、腎、肝功能異常;(5)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n=40)和對照組(n=40)。本研究通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治療,包括口服抗血小板、控制血糖與血壓等藥物,對照組在此基礎上采用丁苯酞序貫療法,急性期靜滴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生產廠家: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00041,規格:100 mL∶25 mg∶0.9 g/瓶),25 mg/次,2 次/d,共14 d;恢復期口服丁苯酞軟膠囊(生產廠家: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0299,規格:0.1 g/粒),0.2 g/次,3 次/d,共3 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鈣片(生產廠家:輝瑞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1408,規格:20 mg/片),40 mg/d,睡前口服,共14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療效。療效標準:根據NIHSS 評分減少程度進行判定;≥90%為基本痊 愈,≥46% 且<90% 為顯效,>17% 且<46% 為進步,≤17%為無效。總有效=基本痊愈+顯效+進步。(2)比較兩組治療前后NIHSS 評分、改良Rankin 量 表(mRS)評 分。NIHSS 評 分0~42 分,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與評分呈正相關。mRS:完全無癥狀為0 分;癥狀輕微,無明顯功能障礙為1 分;輕度殘疾,可照料日常事務為2 分;中度殘疾,能獨立行走為3 分;重度殘疾,日常生活需幫助為4 分;嚴重殘疾,日常生活完全依賴別人為5 分;死亡為6 分。(3)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評分、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評分,總分均為30 分,認知能力與評分呈正相關。(4)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影像學指標[梗死灶體積、相對表觀擴散系數值(rADC)],采用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西門子Avanto1.5T)測量。(5)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反應相關指標[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比率、C 反應蛋白(CRP)]水平,取空腹靜脈血3 mL,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比率采用希森美康XN1000 血細胞分析儀測定,CRP 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測定。(6)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5.0 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描述,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描述,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男27 例,女13 例;年齡42~78 歲,平均(61.87±7.29)歲;體重指數17.6~27.2 kg/m2,平均(22.17±1.93)kg/m2;梗死部位:顳葉4 例,腦干5 例,頂葉皮層7 例,基底節24 例;基礎疾病:高血壓16 例,冠心病11 例,糖尿病6 例。對照組男29 例,女11 例;年齡41~79 歲,平均(62.51±7.56)歲;體重指數17.4~27.5 kg/m2,平均(22.24±2.08)kg/m2;梗死部位:顳葉3 例,腦干4 例,頂葉皮層8 例,基底節25 例;基礎疾病:高血壓14 例,冠心病10 例,糖尿病8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50%,高于對照組的75.00%(χ2=4.501,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3 兩組NIHSS 評分、mR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NIHSS 評分、mR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NIHSS 評分、mRS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NIHSS評分、mRS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NIHSS評分、mRS評分比較[分,()]
*與治療前比較,P<0.05。
2.4 兩組MMSE 評分、MoCA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MMSE 評分、MoCA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MMSE 評分、MoCA 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MMSE評分、MoCA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MMSE評分、MoCA評分比較[分,()]
*與治療前比較,P<0.05。
2.5 兩組神經影像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梗死灶體積、rADC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梗死灶體積均小于治療前,rADC 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梗死灶體積小于對照組,rADC 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神經影像學指標比較()

表4 兩組神經影像學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P<0.05。
2.6 兩組炎癥反應相關指標 治療前,兩組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比率、CRP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比率、CRP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炎癥反應相關指標比較()

表5 兩組炎癥反應相關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P<0.05。
2.7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63,P>0.05),見表6。

表6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盡早恢復缺血半暗帶供血、挽救尚存神經元是AICD 治療的關鍵環節,其根本在于實現血管再通[8]。近年來,血管再通治療發展迅速,包括溶栓、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等,但由于限制條件較多,絕大多數患者只能采取改善循環、抗血小板聚集、神經保護、降脂固斑等藥物治療促進組織血流灌注恢復,改善臨床癥狀[9]。
丁苯酞是我國國家級Ⅰ類新藥,是目前公認的治療AICD 的有效藥物。動物研究證實,丁苯酞可明顯改善腦梗死大鼠局部微循環,降低梗死面積,減輕腦損傷[10]。臨床研究表明,丁苯酞顯著改善AICD 患者低灌注狀態,挽救缺血半暗帶神經元,保護線粒體功能,并防止梗死區擴大[11]。另研究顯示,丁苯酞可提高AICD 患者循環內皮祖細胞含量,修復內皮損傷,促進血管新生[12]。此外,研究顯示,丁苯酞注射液輔料成分環糊精可降低血液膽固醇負荷,促進斑塊消退[13]。朱以誠等[14]進行多中心、隨機、雙盲雙模擬、對照試驗,既驗證腦梗死急性期采用丁苯酞注射液安全有效,又表明丁苯酞序貫療法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致殘率。另研究證實,阿托伐他汀可讓AICD 患者在急性期獲益[15-16]。本研究嘗試探討阿托伐他汀鈣聯合丁苯酞序貫療法治療AICD 患者的效果,發現聯合治療可減輕患者炎癥反應,改善神經功能及認知功能。阿托伐他汀鈣治療可通過調節血脂水平、抑制自由基生成、降低血小板活性、調控內皮功能等機制保護患者腦損傷[17],因此,阿托伐他汀鈣聯合丁苯酞序貫療法可作為治療AICD 的有效治療方案。另研究指出,他汀類藥物大劑量使用可引發AICD 患者肝損害等不良反應[18]。本研究顯示,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聯合用藥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目前,影像學檢查已成為AICD 早期診斷及療效評價的重要手段。研究顯示,AICD 患者梗死體積與神經缺損程度及患者預后明顯相關,梗死體積越大,神經缺損越嚴重,預后越差[19]。rADC 值可反映水分子擴散情況,能夠對AICD 患者梗死區改變進行量化評價。急性腦梗死發生時,缺血區域毛細血管血容量減少,腦組織細胞缺氧,導致正常的細胞代謝進程中斷。而水分子從細胞外向細胞內轉移,導致病灶區域出現細胞毒性水腫改變。物質的轉移使得細胞外空間減小,從而出現細胞內外水分子彌散受限[20]。結合兩組恢復情況及影像學評價,驗證阿托伐他汀鈣聯合丁苯酞序貫療法對AICD 治療有明確積極意義,為此方法臨床應用提供積極證據。
綜上可知,阿托伐他汀鈣聯合丁苯酞序貫療法治療AICD 患者,可減輕炎癥反應,改善神經功能與認知功能,效果顯著,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