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菲
消化道息肉是指消化道局部黏膜受慢性炎癥影響,出現增生肥厚進而形成的黏膜隆起樣病變,是消化道常見疾病之一[1]。其多數為良性病變,然而有學者研究認為,若不及時處理,則息肉存在惡性病變風險,從而威脅患者生命健康[2]。因此,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中對于消化道息肉主要以內鏡下手術治療為主,包括胃鏡下高頻電切術、氬等離子體凝固術、黏膜剝離術等多種治療方式[3]。其中,胃鏡下高頻電切術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可有效切除消化道息肉且可保證治愈率,但存在損傷大、術后創面愈合緩慢、影響胃腸功能等副作用,導致部分患者術后易出現不良事件[4-5]。氬等離子體凝固術是一種新型凝固技術,由于其是非接觸式,對機體損傷小、術后預后較好,具備一定優勢[6]。然而,臨床較少見胃鏡下高頻電切術與氬等離子體凝固術聯合應用相關報道。基于此,本研究應用胃鏡下高頻電切聯合氬等離子體凝固術,探討其對消化道息肉患者術后疼痛及胃腸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2022 年6 月樂平市人民醫院收治的消化道息肉患者72 例。納入標準:符合文獻[7]中關于消化道息肉相關診斷標準;符合文獻[8]中胃鏡下高頻電切術相關適應證;息肉直徑0.5~2.0 cm;息肉類型為廣基無蒂型、扁平型、亞蒂型。排除標準:合并惡性病變;凝血功能障礙;心肺功能障礙。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試驗組(n=36,59 枚息肉)、對照組(n=36,62 枚息肉)。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患者手術操作均由同一術者團隊完成,術前進行心電圖、凝血功能等常規檢查,術前1 d 常規禁飲禁食,常規無痛胃鏡探查,并靜脈注射丙泊酚麻醉。(1)對照組給予胃鏡下高頻電切術治療。具體包括:①吸除息肉周圍水及分泌物,充分暴露息肉;②高頻電切輸出功率35~80 W,對于直徑1.0 cm 以上息肉,先以鋼絲圈套住息肉蒂部,收緊套圈并多次通電進行切除,直徑為0.5~1.0 cm的息肉則直接灼除,切除后常規止血。(2)試驗組在胃鏡下高頻電切除術切除息肉后給予氬等離子體凝固術治療。具體包括:①打開電源并設置氬等離子體凝固術模式,選擇高頻電發生器參數,調節氬等離子體凝固治療輸出功率35~45 W,氬氣流量1.0 L/s;②以胃鏡觀察病灶部位并伸出氬等離子體凝固器導管,將其置于病灶上方并踩踏凝固檔,進行氬等離子體凝固治療;治療過程中及時抽吸管腔內煙霧,確保手術操作視野。(3)兩組術后均禁食1 d,進流質飲食1 d,進半流質飲食或軟食3 d,并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常規給予保護胃黏膜藥物、質子泵抑制劑等促進創面愈合,保持靜臥休息。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比較兩組手術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排氣時間)。(2)通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比兩組術后1 d 疼痛程度。評分標準:評分為0~10 分,其中0 分表示無痛,10 分表示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分值越高則疼痛程度越強烈[9]。(3)出院時,通過I-FEED 評分系統,比較兩組住院期間胃腸功能。評分標準:系統通過患者臨床癥狀、體征等對其胃腸功能進行評估,共包括正常、術后胃腸道耐受不良(POGI)及術后胃腸功能障礙(POGD),其中I-FEED 評分為0~2 分表示正常,I-FEED 評分 為3~5 分表示POGI,I-FEED 評分≥6 分表示POGD[10]。(4)比較兩組一次手術成功率差異。術畢胃鏡下觀察,所有病灶均完全消失,且基底部完全凝固變白為手術成功。(5)通過觀察患者術后臨床癥狀,統計并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經方差齊性及正態性檢驗,確認具備方差齊性且近似服從正態分布,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行χ2檢驗,等級資料行秩和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試驗組男7 例,女29 例;年齡34~85 歲,平均(46.75±4.32)歲;息肉類型:亞蒂型20 例,扁平型9 例,廣基無蒂型7 例;息肉部位:賁門息肉18 例,胃大彎息肉6 例,胃竇息肉7 例,胃底息肉5 例;息肉直徑(0.96±0.22)cm;息肉個數1~3 個,平均(1.63±0.68)個。對照組男7 例,女29 例;年齡34~85 歲,平均(47.12±4.45)歲;息肉類型:亞蒂型21 例,扁平型10 例,廣基無蒂型5 例;息肉部位:賁門息肉16 例,胃大彎息肉7 例,胃竇息肉5 例,胃底息肉8 例;息肉直徑(0.92±0.24)cm;息肉個數1~3 個,平均(1.75±0.65)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息肉類型、息肉部位、息肉直徑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手術指標及術后1 d 疼痛程度比較 試驗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及術后1 d VAS 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術后排氣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及術后1 d疼痛程度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指標及術后1 d疼痛程度比較()
2.3 兩組胃腸功能比較 兩組I-FEED 評分構成比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胃腸功能比較[例(%)]
2.4 兩組一次手術成功率比較 試驗組一次手術成功率為96.61%(57/59),對照組一次手術成功率為85.48%(53/62),兩組一次手術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16,P=0.642)。
2.5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術后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消化道息肉多數起病隱匿,無明顯臨床癥狀,然而上消化道息肉患者發病后若長期不進行處理,易出現惡性病變,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1]。在目前臨床治療中,胃鏡下高頻電切術利用電灼熱效應產生高溫,息肉在局部高溫影響下其內部水分出現汽化[12],并引發息肉蛋白質變性,進而切除息肉。本研究觀察到兩組患者一次手術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兩種手術方案治療效果均較好。然而有學者指出,高頻電切在切除部分直徑較小息肉時,易導致切除創面擴大或加深,從而術后愈合緩慢[13]。在本研究中,試驗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及術后1 d VAS 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相較單純胃鏡下高頻電切術,胃鏡下高頻電切聯合氬等離子體凝固術可有效縮短手術操作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并加快術后愈合。究其原因,胃鏡下高頻電切術易導致創面加深或擴大,使術中損傷大、出血量增加,導致止血難度加大,常規止血所需時間延長。同時術中出血量增加易導致視野模糊,從而延長手術操作時間;而術中創面擴大或加深,導致術后疼痛感受強烈且創面愈合緩慢,住院時間延長。氬等離子體凝固術是借助氬等離子束的電傳導將高頻電能量傳遞至病灶部位,促使病灶組織脫水凝固,從而達到止血目的,是一種非電極接觸式治療[14]。其中氬氣為保護性惰性氣體,利用氬等離子束可降低創面溫度[15],避免創面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碳化或氧化,且可選擇性作用于組織,有利于減小術中損傷,減輕術后疼痛,對創面術后愈合起到積極作用。同時,治療過程中煙霧較少且可及時抽吸管腔內煙霧,保持術中視野清晰[16],從而有利于手術操作順利進行,避免操作時間延長。
有研究表明,手術創傷、應激反應等多種因素均可影響患者術后胃腸功能,導致胃腸功能恢復減緩[17]。在本研究中,兩組I-FEED 評分構成比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相較單純應用胃鏡下高頻電切術,胃鏡下高頻電切聯合氬等離子體凝固術可減少術后胃腸功能不良影響。究其原因,胃鏡下高頻電切術術中操作時間更長,創傷更大,從而術中腸道損傷風險更大。同時,更長的手術時間不利于患者體溫調節,有學者認為,體溫調節異常易引發胃腸耐受不良[18]。胃鏡下高頻電切聯合氬等離子體凝固術則通過有效縮短手術操作時間、減少術中損傷而避免腸道損傷,保護胃腸功能。且氬等離子體凝固術治療過程中通過避免創面因高溫導致的碳化現象,利于創面愈合的同時,也有助于保護腸道[19],從而減輕對胃腸功能的影響,促進術后胃腸功能恢復。
理論上講,氬等離子體凝固術治療過程中,可于創面處形成一層絕緣層以避免深層組織進一步受到高溫灼傷,從而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20]。但本研究中,兩組術后排氣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單純應用胃鏡下高頻電切術與胃鏡下高頻電切聯合氬等離子體凝固術在縮短術后排氣時間、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方面無明顯差異,這可能與本研究納入研究對象過少有關。本研究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以完善研究,對研究結果做進一步探討。
綜上所述,胃鏡下高頻電切聯合氬等離子體凝固術應用于消化道息肉患者,有助于縮短手術時間,減輕術中損傷及術后疼痛,促進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具備一定臨床參考價值。